
碧桂园物业涉嫌虚增利润 企业管理有硬伤
碧桂园物业存在通过虚减成本和减少计提的方式提升公司利润的现象,在此同时,该公司的管理和物业服务方面也有硬伤存在。据证券红周刊报道,诸多不利现象的集中表现,或暗示碧桂园物业在经营过程中并没有招股书所表现的那么乐观。
虚减成本之嫌
招股书显示,碧桂园主营业务收入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分别为物业管理服务收入、社区增值服务和协销服务,在这三块业务中,物业管理服务收入要占到总收入的八到九成。报告期内(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月1~3月),物业管理服务毛利率分别为30.48%、31.69%、32.99%和35.69%,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对此,碧桂园物业解释称“人均收费管理面积增加是公司物业管理服务毛利率增加的主要因素”。也正因核心业务物业管理服务的毛利率持续增加,使得碧桂园物业的综合毛利率也是水涨船高,呈现出递增趋势,最近3年及一期的综合毛利率分别为31.45%、33.50%、36.21%和38.86%。
在与同行业公司毛利率对比上,碧桂园物业选取了中海物业、绿城服务、中奥到家、南都物业、远洋亿家、开元物业6家公司作为可比标的,从对比结果来看(见表1),碧桂园物业的毛利率要明显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的,那么这偏高的毛利率是否合理呢?
碧桂园物业收入主要来源于物业管理,从费用支出上看,其主要成本应以人工成本为主。从该公司提供的主营业务成本明细来看,人工成本在整个报告期内占比均在65%以上,处于主导地位。招股书中,碧桂园物业列出了人工成本的构成,主要项目有员工工资、福利费、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职工薪酬成本。另外,因该公司没有在建工程,因而也就不存在在建工程人员一说。因此,如果不考虑应付职工薪酬的影响,则人工成本应该与现金流量表中“支付给职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项的金额相差不大才对,然而实际情况却是,报告期内人工成本均远低于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特别是2015年度,两者之间相差了1.67亿元之巨。
但实际上,应付职工薪酬对两者之间差额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如果将应付职工薪酬情况考虑进去,则两者之间的差额会进一步变大,因为在2014年和2015年,碧桂园物业应付职工薪酬都是增长的,其中2014年应付职工薪酬新增了6587.27万元,2015年新增了1690.14万元。整体匡算下来,碧桂园物业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在以上两年中,每年均有上亿元的支出没有计入人工成本,这是一种非常值得怀疑的现象。
在财务核算中,我们知道职工工资总额是人工成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职工薪酬应该包含在人工成本之内,那么我们通过对职工薪酬的核算,估算一下碧桂园物业的人工成本情况。
在招股书中,碧桂园物业介绍主要成本的价格变动情况时,提供了2013年到2015年的人均薪酬情况,同时还提供了详细的员工人数,按照一年12个月核算,则其在上述3年中的薪酬总额分别为5.74亿元、7.52亿元和9.64亿元,这也就说,碧桂园物业人工成本不应该低于上述金额才对,然而这一结论与招股说明书提供的数据却相左,薪酬总额在这3年中分别超过人工成本1.57亿元、1.82亿元和2.45亿元。那么,造成如此巨额的差额,其人工成本又到底是如何得出的呢?这不由让人怀疑碧桂园物业存在虚减成本的可能。
我们知道,在企业经营中,虚减成本可以使企业毛利率虚高,利润得以虚增。考虑到2013年到2015年,碧桂园物业实现的净利润仅分别为8096.93万元、12658.16万元和22047.54万元,如果公司所提供的人均薪酬及员工人数无误,则意味着碧桂园物业在报告期内很可能是赔本赚吆喝,招股书中呈现出的净利润很可能都是虚构出来“迷惑众生”的幻像。
应收账款计提比例偏低
除了上述碧桂园物业在成本方面存在虚减的嫌疑外,该公司在应收账款计提方面也有一定问题存在。
从应收账款规模来看,报告期内,碧桂园物业应收账款余额分别为3.03亿元、5.50亿元、4.19亿元和3.67亿元,其中,应收关联方账款余额分别为1.88亿元、3.90亿元、2.32亿元和1.11亿元,应收第三方账款余额分别为1.15亿元、1.60亿元、1.87亿元和2.56亿元。虽然应收关联方金额不少,但应收第三方的账款不但金额不低,甚至还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从整体看,这体现出该公司在应收账款方面存在一定的风险。除此之外,碧桂园物业还有为数不少的其它应收账款,报告期内也分别达5.61亿元、5.31亿元、0.79亿元和0.84亿元。
如果将该公司应收账款与其它应收账款结合来看,碧桂园物业应收项实在是高得离谱,虽然这其中很多应收项为关联方欠款,但并不能因此而忽视其中的风险。我们知道,在A股上市公司中,关联公司挤占上市公司资金最后还不上的情况也是时有发生的,以华泽钴镍为例,该公司就因关联公司挤占了上市公司的十几亿的账款,从而导致自己戴上了ST的帽子,至今天华泽钴镍的关联公司对其占用的款项仍无靠谱的偿还方案。
既然已经存在金额巨大,风险不低的应收账款和其它应收账款,那么在正常情况下,碧桂园物业理应以合理比例进行坏账计提,以应对相关风险才对,但实际上,碧桂园物业却玩起了任性,1年以内的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仅以1%的比例予以计提,而即使账龄在3年以上的应收账款,也只有50%的计提比例。对于碧桂园物业的这种激进计提标准,同样在今年拟IPO的南都物业,在参考同行业公司的应收款项坏账准备计提比例后,自2015年1月1日起,变更了自己应收款项坏账准备计提比例:账龄1年以内的,按其余额的5%计提;账龄1~2年的,按其余额的10%计提;账龄2~3年的,按其余额的30%计提;账龄3~4年的,按其余额的50%计提;账龄4~5年的,按其余额的80%计提;5年以上的,按期余额的100%计提。其它应收账款也按此比例计提。
对于应收账款可能存在的风险,碧桂园物业其实并非没有注意到,在风险提示环节,公司明确表示“公司未来的应收账款余额会进一步增加,由于各地的文化、经济、法律环境等存在较大差异,业主的付款习惯和方式也有一定差异,未来应收账款发生坏账的风险可能会进一步增加,从而对公司的经营业绩、盈利情况和财务状况造成不利影响”,然而说是一套,做是另一套,对于应收账款风险问题,碧桂园物业还是采用了较低的计提比例。那么这种激进做法的目的是什么呢?
我们知道,在企业财务做账中,采用较低的应收账款计提,能大大减少公司的坏账损失,而这些减少的坏账损失可以转化为当年的利润,让企业的业绩看起来更加“丰满”,起到粉饰业绩的作用,而碧桂园物业在招股书中采取较低的应收账款计提,很可能就是为了让业绩显得更好看,为能否成功上市增加筹码。
多次受罚凸显公司治理不足
除上述财务疑问外,碧桂园物业在公司治理上也有不足之处,公司及其控股子公司受到过多起行政处罚。
招股书显示,在2013年1月到2016年3月底期间,仅碧桂园物业自己披露的涉及税务部门行政处罚就高达36起,平均下来几乎每个月都在被处罚,有的分公司甚至因为相同原因被处罚数次,虽然这些处罚多集中在逾期办理税务变更登记、逾期申报纳税、发票遗失或未按发票管理规定操作等方面,金额也都不大,但对于“财大气粗”的碧桂园物业来说,为何多次犯同样的错误呢?
除了税务部门开出的罚单以外,碧桂园物业收到的非税务部门的行政处罚也不少。招股书显示,在2014年3月至2015年11月期间,广碧分公司因生活污水排放超标问题,受到广州市番禺区环境保护局5次行政处罚。除此之外,在报告期内,碧桂园物业还因停车场收费、员工住房公积金、工本费违规、卫生许可证问题、泳池水质不达标等诸多问题也屡受相关部门处罚。另外,在各大网站相关论坛中,涉及到碧桂园物业的负面消息也有不少。
上述诸多的处罚和相关网站中的负面报道,反映出碧桂园物业在公司治理上仍有欠缺之处,需要企业去进一步改善。总之,一家企业要想在资本市场上更好地生存,积极主动地去提升自身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矿产价格趴地 布莱克万矿业年亏损是营收的54倍
布莱克万矿业(00159)9月23日发布的年报显示,截至2016年6月30日止年度,公司营收为1159万港元,较上年度减少68.27%,净亏损为6.27亿港元,较上年度减少49.28%,每股基本亏损为7.48港仙。
由于近几年国际铜、铁价格大幅下跌,本年度布莱克万矿业资产减值达6.78亿港元,其中确认了云南铜矿采矿权减值约2亿港元。递延所得税因此减少1.31亿(上年度为减少3.67亿港元)。其年报情况如下:
据悉,布莱克万矿业主要从事铁矿和铜矿勘探、开采、加工和销售业务,包括位于西澳洲铁矿石项目,和位于中国云南的铜矿项目。其于2002年9月在港交所上市。
其中云南的铜矿采矿权从2005年1月份获得,经过多次的重续后,于2016年7月17日到期。智通财经了解到,布莱克万矿业将不再为云南铜矿持续开发提供资金,而是重点发展西澳的铁矿石业务,包括拥有100%的Marillana铁矿石项目、Ophthalmia铁矿石项目和其他地区性勘探项目。但是布莱克万矿业尚未就开始发展西澳任何铁矿石项目作出最后投资决定。
截至9月23日收盘,布莱克万矿业收于0.108港元,成交额仅5.43万港元。
永达汽车借壳回归A股失败 “改道”汽车金融
随着汽车性价比概念的日益强化和车辆主动安全技术的不断提高,汽车经销商的利润空间正在被不断地缩小。面对新车销售的单车利润的降低和因事故维修车辆的逐渐减少,以传统汽车销售和汽车售后服务的经销商集团也纷纷开始谋求转型。
近日,中国永达汽车服务控股有限公司(03669.HK,以下简称“永达汽车”)发布公告称,与扬子江新型材料有限公司(002652.SZ,以下简称“扬子新材(13.900, 0.23, 1.68%)”)之间的资产重组协议终止。这也意味着,永达汽车借壳扬子新材回归A股的计划就此失败。
对此,永达汽车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本次重大资产重组进展无法达到交易各方预期,为保护公司及广大中小股东利益,永达汽车及扬子新材一致决定终止本次重大资产重组事项。除了持续提升新车销售外,集团将积极推进售后服务、汽车金融、汽车租赁等业务的深化与发展。”
资产重组告吹
从今年4月15日永达汽车首次发布公告披露借壳上市计划至今,该借壳上市计划曾因证监会要求进一步补充相关证明材料而在8月份出现暂时撤回。如今,在暂停借壳计划一个多月之后,该方案终以失败而告终。
根据双方的约定,本次交易过程拟为永达汽车先以现金形式收购扬子新材截至2015年12月31日的所有资产和负债,在永达汽车获得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后,发行股份上市,然后再将资产和负债出售给扬子新材董事长胡卫林或其指定的第三方。本次交易完成后,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变更为永达汽车董事长张德安。
本次交易中,拟购买资产的资产总额与交易金额孰高值为162.15亿元,占上市公司2015年末资产总额18.08亿元的比例为896.77%,超过100%;按照《重组管理办法》第十三条的规定,本次交易构成借壳上市。
对于借壳上市的行为,有分析指出,借壳和买壳上市对于想要上市的公司来说好处就是可以减少很多上市前的审批手续,上市比较方便迅速,可以尽快获得资金。对于“壳资源”来说,借壳和买壳上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公司的经营困境,通过资产重组后可以减少退市的风险。
从交易双方的背景和目的来看,确实如此。根据永达汽车近两年的年度中期报告显示,虽然业务收入整体有所提升,但其毛利率增长速度正在放缓。永达汽车方面表示:“通过此资产重组,公司可根据资本市场工作推进计划制定具体的融资计划,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力量发展自身渠道和产业板块,积极寻找投资对象。”
扬子新材曾在之前发布的相关公告中表示,由于受到全球经济持续疲软和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以机涂层板及其基板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主的扬子新材近年来处于市场低迷状态,盈利增长能力较弱,为了保护广大股东的利益,使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能够保持持续健康的发展,上市公司决定进行本次重大资产重组,从传统的制造业转型成为汽车销售及综合服务型企业。
借壳失败以后,永达汽车回应称,永达汽车集团2013年~2015年融资租赁业务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89.25%,发展较为迅猛,并非外界猜测的资金运转出现问题。本次借壳上市的意义在于永达汽车集团可通过资本市场实现股权融资并借助杠杆的力量,实现永达未来的成功飞跃。
从永达汽车目前的汽车金融业务发展状况来看,其金融业务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充分利用银行和厂商金融政策做大代理金融业务规模;二是在做大代理金融的同时快速发展自营金融产品,如融资租赁、支付等业务,实现金融盈利的快速增长。对于本次的借壳上市计划,上海明华有道商务执行总监封士明表示:“永达汽车除了进一步寻求更好发展之外,也存在缓解自营金融资金压力的可能。”
拓展汽车金融
无论结果如何,永达汽车本次的借壳计划似乎都与汽车金融的业务发展存在联系。
一位多年从事经销商集团研究的业内人士认为,国内经销商集团近几年的生存状况并不是很乐观,在各种互联网创业模式的冲击下,资本市场对于主要经营传统业务的经销商集团的态度不再像从前那么好。
面对新车销售业务的利润下滑,及时向轻资产转型对于永达汽车之类的大型经销商集团来说是再好不过的选择。但是,在二手车、汽车金融等业务还不成熟的情况下,经销商集团的发展过程可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就当前汽车行业发展现状而言,金融与租赁渗透率仍然很低。但融资租赁等轻产业务可充分活跃汽车经销商的维修时间业务、提升客户忠诚度,在提高企业营业收入的同时还能帮助企业进一步获取真实客户信息。 对此,封士明也指出:“成功的融资租赁不仅能够减轻购车用户的经济负担,还能提高企业的新车销售量。”
在发展租赁业务的同时,企业要承担承租人虚构经济实力、不按时按量还款等风险。除此之外,在汽车融资租赁中,汽车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虽然汽车的维修、保养、安全性责任均由承租人承担,车辆被盗、毁损及灭失风险亦由承租人承担,但汽车融资租赁公司仍需承担承租人违约所带来的风险。
针对永达汽车的当前市场表现和融资租赁固有的风险特性,和其连续三年来毛利率下降的情况,兴证国际证券在肯定了永达汽车售后及延伸服务推动业绩稳健成长的同时,也做出了毛利率表现不如预期、融资租赁业务拓展不如预期的投资风险提示。
但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中,永达汽车仍表示:“除了持续提升新车销售外,集团积极推进售后服务、汽车金融、汽车租赁等业务的深化与发展,还将进一步加强二手车业务,率先布局新能源汽车业务,积极引入包括互联网平台在内的多渠道销售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