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险资在A股风生水起,最引人瞩目的当属安邦大手笔举牌中国建筑,中国建筑在短短一个月内股价一路从7块飙升至11块附近,涨幅达60%。
安邦3年举牌10家公司
截至11月24日,安邦保险对中国建筑的持股数已经达30亿股,占总股本的10%。根据权益变动公告书,按照交易均价进行估算,安邦保险已共计投入资金232.18亿元,平均持股成本为7.74元,其中最低买入价格为5.36元,最高买入价格为9.2元。
随着股价进一步上涨,安邦保险的持仓成本逐步上升,市场跟风资金的涌入也让安邦保险持股浮盈快速攀升。中国建筑A股29日低开高走持续走强午后涨停,收盘前被打开,截至收盘报价11.15,涨7.94%。
近年来,险资因在资本市场高歌猛进举牌金融、地产股的“凶猛”作风,被称为上市公司门口的“野蛮人”。这其中,安邦则是重要力量。梳理不难发现,安邦在A股市场“举牌”多集中在年底时期,自2014年以来,每逢年底安邦就在A股市场上演“扫货”。本次举牌中国建筑已是其连续三个年头大出手。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至2016年三年间,安邦通过买入增持触及举牌红线的上市公司已达10家。
哪些险资在举牌?
举牌被称为“资本间的阳光之战”,是资本市场的长期投资战略。为了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防止机构大户操纵股价,证券法规定,当投资者持有一家上市公司股份达到其发行股份的5%时,视为举牌,应在该事实发生之日起3日内,向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和证券交易所作出书面报告,通知该上市公司并予以公告,并且履行有关法律规定的义务。
数据显示,自2015年初以来,A股共发生举牌260余次,涉及150余家上市公司,其中险资独占鳌头,举牌上市公司数量占到总数的三分之一,达到80余次,举牌方耗资3,000余亿元。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以来,绝大多数的险资举牌发生在2015年7月至9月、2015年11月至12月以及2016年7月至10月三个时间段内。
国金证券策略分析师李立峰分析认为,2015年初以来,恒大人寿、前海人寿、安邦保险、富德生命人寿、阳光保险、国华人寿、华夏人寿等七大保险系资金在A股举牌最为活跃,从公告频次看,恒大人寿、前海人寿、安邦保险、富德生命人寿最为突出,位居举牌公告前四名。此外,君康人寿、新华人寿、中国人寿和泰康人寿也时常参与举牌。
而不同的险资具有不同的投资风格。通过梳理各大上市公司公告发现,恒大系下属的恒大人寿举牌对象主要在地产和建筑领域;宝能系所属的前海人寿举牌对象主要是地产、商贸、公用事业等行业的上市公司;安邦保险和富德生命人寿的举牌对象主要集中在地产、银行、商贸等领域;国华人寿举牌对象主要为地产、商贸等领域上市公司;阳光保险的举牌对象主要在食品饮料等领域;华夏人寿举牌对象主要分布在银行、非银金融、食品饮料等行业。
险资偏爱哪些上市公司?
对险资举牌的上市公司进行对比梳理后发现,险资偏爱以下四类上市公司:
一是估值低、股息率高、有稳定现金流的大盘蓝筹股。险资持有这类上市公司股份,在权益法核算下,可以规避股价波动的风险,同时享受上市公司的分红和利润并表,这类公司主要分布在金融、地产和商贸行业,估值多在2~20倍之间,大股东占比较低,一般大股东占比20%左右的上市公司常成为险资目标。
二是高增长、盈利能力强的成长型公司。险资通过举牌后谋求董事会席位,参与公司治理,为公司对接项目和资源,寻找并购标的,其中股权相对分散,市值在100亿~300亿元之间,在非周期性行业的成长型公司是险资的主目标。
三是股权相对分散的高成长性公司。数据显示,南玻A、中炬高新、万科A等上市公司被举牌之前的大股东持股比例均低于20%,被阳光保险举牌的伊利股份,其第一大股东更是只有8.79%的持股比例,在险资举牌之前没有实际控制人。分散的股权结构有利于险资在股市上吸筹,便于向董事会派驻董事,对公司决策形成影响。
四是拥有大量隐蔽资产,有国企改革或重组预期,符合政策导向,未来可能享受政策红利的上市公司。
下一个风口是港股?
中金在线港股指出,接下来,险资“举牌”仍然有充足的动力,而随着深港通开通以及保险资金参与沪港通试点的推进,险资的下一个举牌风口可能是港股,尤其是低估值的蓝筹股。业内人士指出,港股中存在险资的“潜在举牌股”具有以下特征:股权结构分散、现金流充沛、股息率高、中等市值、低估值及主营业务稳定、具有重组预期。
“未来险资在港股举牌将是大概率事情,类似于2016年港股买高分红银行股,以及今年的A股企业在港股做并购,这将是接下来港股投资的第三大趋势。”11月28日,一位大型基金国际业务部投资经理说。
另外据媒体报道,有保险公司投资经理表示,自港股通开通后,已找券商谈过相关业务,近期在正考虑举牌香港上市公司的事情。
事实上,此前,险资已开始港股的举牌。以华夏人寿举牌在香港上市的哈尔滨银行为例,据港交所披露,华夏人寿2月19日以2港元/股买入2.76亿股哈尔滨银行股份,5月19日再以2港元/股的价格增持1.2亿股,7月13日再以2港元/股增持哈尔滨银行股份至约4.867亿股,持股比例达到16.1%,其披露原因显示“首次持有上市法团5%或以上的权益”。
接下来的深港通开通,更将有可能为险资举牌港股的大潮打开序幕。“从前险资投资港股只能通过QDII,额度非常有限,仅300多亿美元,2016年额度未增加。比如某大型保险公司只有三亿美元,但险资现在可以直接开户港股通去举牌。现在险资的开户还在进行中,接下来险资在港股举牌会是一个重要趋势。”上述基金经理表示。“大量的险资应该很快可以通过自己的账户来直接投资港股。”
事实上,从2016年年初起,有大量险资通过深港通渠道投资港股。在此大趋势下,2016年9月保监会正式发布《关于保险资金参与沪港通试点的监管口径》,保险公司投资港股市场的热情度因此大涨。媒体报道,平安、人寿、安邦和泰康等4家大型保险机构已经开立港股通账户,另外,太保、新华、人保、华泰、太平和中再等正在申请开立账户。
衷亚成表示,“机构投资港股,一方面港股的低估值是主要诱因,且大部分港股标的经营主体在内地,便于内地机构投资者理解公司商业模式和了解实际运营状况,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港股市场的法律规制较松,比较适合施展资本运作术及财技,并借此获利。此外,人民币贬值的大背景下,投资蓝筹类港股可获得高额股息及汇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