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财经研报】为什么在中国周期争议这么大?2016年5月份还在强调经济L型走势,进入四季度分析师们却齐齐唱起周期复苏?如今不过半年时间,为何市场对周期又开始转为看衰?即便是三年的库存周期,这个变化也似乎太过诡异……
◆对于这些问题,博览研究员已作出部分解释,一来是因为周期的确存在短周期和长周期的划分,因此长期经济下行趋势下也会存在小的库存周期调整;二来分析师并不是经济学家,有着其市场需求,我们更应关注其逻辑而不是其结论。
◆事实上,在博览研究员看来,当前的周期轮动加快,与近两年热议的美林投资时钟变投资电风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博览研究员也承认,在中国美林投资时钟之所以能变成美林投资电风扇,本轮“周期轮动”如此之短,也有着自身内部因素,与实体经济和流动性的变化密切相关。
一方面,如此快速的资产轮动离不开天量流动性的推动以及金融监管的导向。在经济复苏的内生动能修复乏力的情况下,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所注入的流动性并不能传导到实体经济当中,反而直接进入金融市场,推升各类金融资产价格,成为资产价格的决定性力量,打破了美林投资时钟所预期的经济周期和资产价格之间的逻辑关系,导致大类资产表现与美林投资时钟的预期不符。当然,监管层对不同投资市场不同阶段的“围追堵截”也是一大促因,我们看到先有对股市的强监管,后有楼市9.30调控,再有债市去杠杆。这场电风扇转动,“周期”轮动也可以视为资金与监管的博弈角逐。
另一方面,来自宏观经济政策上的“周期性”调控,也让实体经济总体下行的趋势下产生了小幅的调整,从而让投资者能够基于对此的预期去炒作。2010年是中国经济的分水岭,GDP 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见顶下滑,其背后是工业化进入尾声,产能由扩张转为收缩。经济增速持续上升时期(2000至2007年)和政府采取大规模刺激政策时期(2009年),皆是产能扩张时期,在这一阶段,库存周期中补库存的时间会长于去库存。相反,在经济增速持续下滑阶段(2012年以来),恰好也是产能收缩时期,在这一阶段,补库存力度整体较弱,而去库存则会比较持久。
综合来看,博览研究员认为,当前在中国美林投资时钟变电风扇,本来周期轮动如此之短,正是由于长期经济下行趋势下,天量的流动性对政策的调控、小周期的波动更为敏感,不断地寻找新的投资标的、与监管层进行博弈所致。
从美林投资电风扇到本轮“周期之争”,都在中国都越转越快
为什么在中国周期争议这么大?2016年5月份还在强调经济L型走势,进入四季度分析师们却齐齐唱起周期复苏?如今不过半年时间,为何市场对周期又开始转为看衰?即便是三年的库存周期,这个变化也似乎太过迅速……
◆对于这些问题,博览研究员已作出部分解释,一来是因为周期的确存在短周期和长周期的划分,因此长期经济下行趋势下也会存在小的库存周期调整;二来分析师并不是经济学家,有着其市场需求,我们更应关注其逻辑而不是其结论。
除此之外,博览研究员也承认,在中国周期轮动时间越来越短,也有着自身内部因素。事实上,在博览研究员看来,当前的周期轮动加快,与近两年热议的美林投资时钟变投资电风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回顾近两年时间里,我们已经历了2015年上半年的股市水牛,2015年下半年的债牛,再到2016上半年的楼市火爆,然后是2016年下半年商品的再次暴走。根据美林投资时钟理论,不同的大资产配置策略对应着不同的经济周期阶段,那么投资市场依然挨个轮动完一番是否意味着我们在两年时间里已经经历了一个完整经济周期,现在而又重新站到了“周期”的“新起点”?
美林投资时钟基本框架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博览研究员看来,在中国美林投资时钟之所以能变成美林投资电风扇,本轮“周期轮动”如此之短,都与实体经济和流动性的变化密切相关。
投资时钟是典型的经济周期论者,其核心变量是产能缺口和物价,中间夹杂了货币政策的变迁。投资时钟应用的前提是也经济周期发生了变迁。历史而言,解释中国最好的时间是06--11年。06/07年,中国整体处于高增长、低通胀的黄金时间,股票市场处于大牛市,07年末和08年前期,通胀不断走高、经济走向过热,债券下跌、商品大涨,股票中也只有通胀相关的主题如农产品、商贸和白酒等股票表现较好。在此期间,CPI曾经达到过8.7%,石油到了147美金。08年下半年,风云变幻,次贷危机深化,通胀变通缩,08年四季度GDP一下子掉到6.6%,大幅低于当时的潜在增速,全球央行的货币政策逆转,股票和商品狂跌,债券市场大涨。09年,由于全球政府的放水和财政刺激,经济快速复苏,股票和商品大幅反弹,债券步入熊市。放水的结果在09年下半年导致房市启动,10年下半年导致通胀起来,央行于2010年11月加息,调控导致股市、债市和商品都步入熊市。总体来看,从06年到11年,中国大类资产的波动确实非常符合投资时钟的逻辑,当中的实体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实际单季GDP增速从6.1%到11.9%,CPI从8.7%到负值。货币政策也经历周期变动。
中国经济周期中各类资产的表现

内部成因:持续放水和“强有力”的政府调控
具体来看,博览研究员认为,内部因素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是天量流动性,二是4万亿、去产能等经济政策的引导。
◆如此快速的资产轮动离不开天量流动性的推动以及金融监管的导向。
从12年开始,中国的经济和物价处于稳步下滑的阶段。其根本原因在于:老经济逐步萎缩,新经济缺乏增长点,经济整体需求放缓,但政府的不断托市和微刺激使经济不至于出现断崖式下跌。在这个过程中,照理讲,经济周期没有发生剧烈的波动,应该也不足以产生大类资产配置的剧烈波动。但实际情况是发生了。这是因为在经济复苏的内生动能修复乏力的情况下,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所注入的流动性并不能传导到实体经济当中,反而直接进入金融市场,推升各类金融资产价格,成为资产价格的决定性力量,打破了美林投资时钟所预期的经济周期和资产价格之间的逻辑关系,导致大类资产表现与美林投资时钟的预期不符。当然,监管层对不同投资市场不同阶段的“围追堵截”也是一大促因,我们看到先有对股市的强监管,后有楼市9.30调控,再有债市去杠杆。这场电风扇转动,“周期”轮动也可以视为资金与监管的角逐。

◆当然,来自宏观经济政策上的“周期性”调控,也让实体经济总体下行的趋势下产生了小幅的调整,从而让投资者能够基于对此的预期去炒作。
博览研究员此前已指出,“在中国,库存周期的变化与政策的推动密不可分,2009年到2011年下半年的补库存显然离不开2008年的四万亿强刺激,而2014年下半年到2016年下半年的去库存时间明显延长,则离不开供给侧的出清,去产能的推动”。2010 年是中国经济的分水岭,GDP 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见顶下滑,其背后是工业化进入尾声,产能由扩张转为收缩。 经济增速持续上升时期(2000至 2007 年)和政府采取大规模刺激政策时期(2009 年),皆是产能扩张时期,在这一阶段,库存周期中补库存的时间会长于去库存。相反,在经济增速持续下滑阶段(2012 年以来),恰好也是产能收缩时期,在这一阶段,补库存力度整体较弱,而去库存则会比较持久。

综合来看,博览研究员认为,当前在中国美林投资时钟变电风扇,本来周期轮动如此之短,正是由于长期经济下行趋势下,天量的流动性对政策的调控、小周期的波动更为敏感,不断地寻找新的投资标的、与监管层进行博弈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