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览财经研报】在23日新华社专门发文为“一行三会”一致升级严监管“点赞”揭示近期新一轮金融监管风暴有更高层授意,24日人大对证券法修订“二读”透露出将金融强监管上升到法律层面固定下来后,25日的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作为十八大以来首次围绕“金融安全”为主题的集体学习,则道出了金融已经成为最高决策层目前的关注焦点和潜在风险点,而过去近两年时间金融严监管引发的一系列争议、仍有的疏漏和需要纠偏的地方,意味着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围绕金融风险防控将成为不限于一行三会在内的各部委首要任务!
博览研究员认为,此次不同寻常的政治局集体学习会必将对中长期资本市场走向产生重要的影响,而对短线即期市场会否摆脱疲软下跌状态也已经产生效果了(当然,影响到底是正面还是负面,市场有分歧)。其中,博览首席经济学家李宏图先生比较乐观地认为,此间政治局学习会的精神有利金融监管层在日后市场监管行为上纠偏,避免人为过度监管,有利提振市场信心。前一段时间股市的连续下跌,应可企稳——
当然,我个人是依然对短线比较谨慎的,主要是认为:一是当前投资者情绪非常敏感疲软,在听到金融安全如此受到高层重视、听到习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要努力学习金融知识”之后,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恐怕不是大喜,而是观望观察这句话到底是何深意?这是说一行三会领导现在的监管不专业?(这种则有利于短线纠偏),还是说更多其他部门高级领导需要学习一行三会?(那这就是要更大幅下跌了!),又比如,在集体学习前“首先让一行三会领导介绍各自业务领域和工作实际情况”,是表扬还是批评?恐怕在没有了解更多背景前,很难下定论。二是结合政策之外大资金动向(依然谨慎,包括雄安概念上也只是在倒手)看,近两日指数的企稳只是表象并非真正稳住。
(这里需要说的一点题外话是,博览内部对于同一个会议内容解读出两种甚至多种有较大预期差异的分析判断其实也很正常。除了不同人对会议前因后果的背景了解程度可能存在差异、个人专业认知和风险偏好存在差异,主要是官方通稿本身一直在“讲真理”,无论“左、中、右”解读,似乎都是对的,只是存在倾向性的偏差而已,这也是政策解读长期以来存在的弊端。至于投资者认同哪一种看法,则会随着市场走向在不断变化,只能见仁见智)
但是市场对最高决策层强化“金融安全”给中期行情带来的风险是有共识的。我们认为,IPO节奏加快将重塑A股的估值,而政治反腐切入金融领域意味着金融强监管的周期会比本内参预期时间更延长,则股市在此环境下,至少中期内难有实质性突破行情。
我们注意到,习近平总书记在25日政治局会议上就维护金融安全提出了6项任务,从政策倾向上透露出以下五大政策思想的变化:
(1)本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对维护金融安全的重视度比去年政治局会议更高,会议内容多次强调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这也反映出银行系统加深监管后,中国金融局势更为严峻和复杂。
(2)对于金融监管更注重“统筹监管”,对于金融控股公司和重要金融基础设施的监管体现了金融监管体系更为全面和细致化。这也在表明后期金融活性将进一步抑制。
(3)强调对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而金融市场和互联网金融则作为主要对象。从近期每次监管层对地下钱庄、非法集资和违规交易平台的大力整顿清理来看,对于市场的影响都较为负面。不利于短期风险偏好的提升。
(4)再次强调了扩大直接融资。虽然说此前提到这个词的时候意在表明决策层对股市、债市的重视。但是结合近年来高速融资的进程来看,当前再次从总书记口里说出来,显然不仅仅是方向性的定调,更加表明了决策层对充分发挥融资功能的赞许,这或许也佐证了中央对刘士余主席恢复IPO扩容的认可。
(5)强调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以及定期制定金融发展战略,暗示了后期金融监管工作的“行政指导化”和“常备监管”特征将成为常态。
另据悉,这次政治局集体学习会的背景非同寻常。这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首先一项工作就是由有关负责同志结合各自业务领域和工作实际介绍情况。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就加强宏观调控、保障金融安全,中国银监会主席郭树清就化解银行体系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中国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就资本市场发展与风险管理,中国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就回归风险保障、强化保险监督、守住维护金融安全底线谈了认识和体会。
上述细节再度证明了博览研究员早就提出的一个观点,一行三会在4月中旬以来突然一致加快强监管政策出炉频率和协调性,掀起新一轮监管风暴是由更高层的统一部署授意的。
不过,由于这是一次高屋建瓴的总领全局背景下的高级别会议,重在从顶层制度层面做原则、方向指导,而并没有直接谈及对股市的看法(到底是涨安全还是跌安全?这是一个辩证法的问题,都说的通),所以市场对此会议给短线即期市场的影响力解读参差不齐,各有差异(这也正常,毕竟短期市场除了受即期政策影响,还有当时的市场内多空博弈的斗争,预期分化下对同样的“官话”做出差异很大的解读可以理解)。
其中,博览首席经济学家李宏图先生对此次会议的解读对于短期行情的影响是比较乐观的。
在李宏图先生看来,此间政治局会议精神有利金融监管层在日后市场监管行为上纠偏,避免人为过度监管,有利提振市场信心。
但从中长期看,IPO节奏加快将重塑A股的估值,这是无法改变的。
另外,值得特别重视的是第三条,对金融市场与互联网金融开展全国排查和查处。从2016年从二季度展开的金融市场整治,并没有按原定计划在2017年一季度总结收尾,而是还将更加广泛与深入。这比本内参预期时间延长,则股市在未来仍处在强监管的环境下,难有实质性突破行情。
简言之,现在市场对最高决策层强化“金融安全”对中期行情带来的风险有共识,但是对于短期市场的影响到底是偏正面还是偏负面,是存在分歧的。
如果结合政策之外这两天市场大资金的表现看,我个人对短线市场仍然是偏谨慎的。
而从盘面上来看,昨日(4月26日)下午,雄安新区举行首场新闻发布会宣布新区启动区30平方公里规划设计将面向全球招标的消息,成为当日雄安概念复活并带动粤港澳的一个重要催化因素。全天看雄安板块是最强热点,超过10家个股涨停。有乐观的分析认为,这或开启雄安概念第二波炒作。但博览研究员认为,从这一消息的重要性以及当前监管层对包括雄安概念在内的概念投机短炒的厌恶来看,昨日雄安概念的重新强势是否代表第二轮炒作已经启动,悬疑还是很大,恐怕市场的共识并不高。
的确,从政治角度看,雄安属于先进区毋容置疑。监管“开绿灯”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监管层对短炒爆炒的容忍度也很明了——7个板就进“小黑屋”。在这种情况下,月初至今,雄安概念最后已只剩20-30%的涨幅。换个角度理解,“千年大计”炒了一个月,最后只让涨了2-3个板,分摊到每天,也就1-2个点。这种“不是不让涨,而是不让涨太快”的做法,很明显是一种细水长流的举措。深谙“政治正确”的监管层不会把雄安概念“一棒子打死”,其炒作应该是缓慢而长久的。雄安新区举行首场新闻发布会,有利于雄安概念重新恢复元气,但监管层绝不会允许像4月上旬那般强势拉升、雄安普涨的格局再现。
实际上从资金层面我们也注意到,大资金显然早已领会了监管层的这一意图。4月26日,雄安板块重回领涨龙头位置,再度出现批量涨停的盛况,但机构见好即收。交易所盘后数据显示,资金在雄安概念上并非是再度涌入,而更多是“倒手”的状态。比如一机构席位卖出冀东装备2626万元;一机构席位买入渤海股份7924万元,卖出7626万元,疑似对敲;两机构席位卖出中化岩土9333万元。
这表明,即便雄安概念进入第二波炒作,也是一个去伪存真的个股分化阶段。只有真龙头,才有可能获取超额收益——此前环保部曾表示,环境问题是雄安发展最大挑战。雄安不让炒房,基建也没下文,环境治理成了当务之急!从“政治正确”角度来看,环保概念重点留意——而我们注意到,在之前雄安退潮期和近两日的雄安板块表现中,其实环保就已经取代地产、基建成为最被认可的热点了。
另外,虽然周二、周三以雄安为代表的个股活跃度有所回升,但市场信心仍然不足,抑制大盘上行空间,两市成交量依然比较低迷,表明场外资金不为周边市场走势所动,依旧观望为主,场内资金生产自救,市场情绪不高,信心不足。
结合上述大的政经、金融监管格局、所谓“SELL IN MAY”习惯以及市场内部资金、热点的表现来看,博览研究员个人对短线仍偏向谨慎一点,即认为A股市场昨日的表现只不过在外围大涨带动及此前一周多已有快速调整后出现的正常反抽而已。或者说,是下跌中继的概率更大,并不宜追涨、更不能加仓——这与博览首席经济学家的看法有一定偏差,请投资者注意区别。
尤其是对于雄安概念,这一已经被网络上广泛调侃为一场郭嘉队的“雄安大捷”或称“雄安歼灭战”(段子精彩细节各位自己百度去)的概念——据说在4月中下旬的大跌中至少坑住散户150万个、消灭融资180亿、干倒大户6000余、巨亏机构1000余个、击溃上千亿的投机资金——我认为想要重新凝聚起市场对其的信心,可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仅仅是一场全球招标会的噱头,顶多能让雄安概念昙花一现罢了(也许就涨昨日一天,也许顶多涨两天,就大概率还是要跌)。所以要重点关注今天(27日)和明天(28日)雄安概念跟次新还能不能表现。最好还是提前准备放假。看五一节后会否有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