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政策*
 查看往期
第2896期 2017-04-28

主编点评

【本期主编】:天天

《政策“新周期”之下,A股正轰轰烈烈的重塑估值!》:A股正处在一场轰轰烈烈的估值重塑过程中,主要呈现出三大特点:1、中长线,A股市场整体将是一个持续杀估值的通道,尽管这个过程从去年下半年就开始了,但现在依然没有结束!“说不出口”的注册制暗度陈仓,改变了市场的供需关系,上市公司的稀缺性溢价优势逐渐丧失。从市盈率的计算公式看,由于监管加码,导致风险偏高降低,无风险利率走高,降低了整体市盈率水平。2、中长线,监管“顶层设计”意在改变20多年来游资和机构的生存环境,前者由于不断“挨板子”,玩家行为发生变化,游资散户喜欢的超高弹性品种需要重塑估值;而机构影响力变得越来越大,重基本面、讲业绩的品种的估值相对坚挺。价值股和成长股的估值还有进一步的分化。3、短期,4月中下旬市场曾经一度跌的惨不忍睹,连续的大幅下跌让人严重怀疑维稳能力。尤其是80多天的1%收盘跌幅已经被打破,甚至一带一路中字头竟然出现带头重挫(24日中国化学跌停),消费白马也一度冲高回落,追高的基本站岗(茅台多次上演追高被套)。所以未来强势品种同样有估值阶段性过高而向下修复的压力。

《为什么价值股和成长股的估值重塑,会进一步分化?》:博览研究员认为,价值和成长股的估值分化,前者坚挺,后者脆弱,并且这种趋势中长期有望持续。原因有三:1、市盈率的计算公式上看,监管重拳整治之下,成长股搞并购的外延式增长玩不下去了,增长能力(g)降低,压低估值。而刘主席鼓励的分红,通常现金流充裕的价值蓝筹才有能力做到,高分红有利于估值的提升。2、政策面看,除了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国企之外,监管层的“金融政治化”,使得“监管阻力”较小的“政治正确”品种享受着估值溢价。而讲政治向来是央企、国企的专利。与其说国企背景价值股获得估值溢价,不如说叫“政治正确溢价”!3、监管层面看,新一轮的监管全面压缩了游资的生态环境。所谓适者生存,不少游资转而拥抱机构喜爱的价值股,这种监管所引发市场行为的变化,至少在中期将进一步加剧价值和成长的分化!

决策参考

政策“新周期”之下,A股正轰轰烈烈的重塑估值!

【研究员】:小岩

结论:A股正处在一场轰轰烈烈的估值重塑过程中,主要呈现出三大特点:1、中长线,A股市场整体将是一个持续杀估值的通道,尽管这个过程从去年下半年就开始了,但现在依然没有结束!“说不出口”的注册制暗度陈仓,改变了市场的供需关系,上市公司的稀缺性溢价优势逐渐丧失。从市盈率的计算公式看,由于监管加码,导致风险偏高降低,无风险利率走高,降低了整体市盈率水平。2、中长线,监管“顶层设计”意在改变20多年来游资和机构的生存环境,前者由于不断“挨板子”,玩家行为发生变化,游资散户喜欢的超高弹性品种需要重塑估值;而机构影响力变得越来越大,重基本面、讲业绩的品种的估值相对坚挺。价值股和成长股的估值还有进一步的分化。3、短期,4月中下旬市场曾经一度跌的惨不忍睹,连续的大幅下跌让人严重怀疑维稳能力。尤其是80多天的1%收盘跌幅已经被打破,甚至一带一路中字头竟然出现带头重挫(24日中国化学跌停),消费白马也一度冲高回落,追高的基本站岗(茅台多次上演追高被套)。所以未来强势品种同样有估值阶段性过高而向下修复的压力。

 


【博览财经研报】根据4.25的政治局会议以及同日政治局集体学习“金融有关问题”所释放的政策来看,博览研究员对当前市场的走势做如下两点判断——

1、就短中期来看,政策面有意让“惊魂甫定”的市场“修复、休整”,此前连续快速下跌的阶段基本上已经宣告结束。

2、从中期角度看,“金融反腐+查处违规”的战役仍然没有“收尾”,而是进一步深入,未来市场仍处在强监管的环境下,难有实质性突破行情。

短期市场反弹的趋势日渐明显,相关操作策略,详见今日【投资参考】的有关分析,本系列重点阐述,在中期趋势仍然面临强监管压力、难有实质性突破的情况下,如何“正确理解”当前A股市场的格局变化及其可能的应对方法!

游戏规则变了,市场行为也变了;市场行为变了,估值水平也变了

最近不少卖方都在讨论白马股估值重塑问题,博览研究员想把这个问题延伸到整个A股市场,看看在宏观和监管政策相继进入“新周期”,刘士余行情也进入新阶段(详见本内参20日文章)的背景下,A股的估值重塑将呈现怎样的态势?

博览研究员认为,估值重塑的过程需要从以下几个不同的角度去看:

1、中长线,A股市场整体将是一个持续杀估值的通道,尽管这个过程从去年下半年就开始了,但现在依然没有结束!“说不出口”的注册制暗度陈仓,改变了市场的供需关系,上市公司的稀缺性溢价优势逐渐丧失。从市盈率的计算公式看,由于监管加码,导致风险偏高降低,无风险利率走高,降低了整体市盈率水平。

2、中长线,监管“顶层设计”意在改变20多年来游资和机构的生存环境,前者由于不断“挨板子”,玩家行为发生变化,游资散户喜欢的超高弹性品种需要重塑估值;而机构影响力变得越来越大,重基本面、讲业绩的品种的估值相对坚挺。价值股和成长股的估值还有进一步的分化。

3、短期,4月中下旬市场曾经一度跌的惨不忍睹,连续的大幅下跌让人严重怀疑维稳能力。尤其是80多天的1%收盘跌幅已经被打破,甚至一带一路中字头竟然出现带头重挫(24日中国化学跌停),消费白马也一度冲高回落,追高的基本站岗(茅台多次上演追高被套)。所以未来强势品种同样有估值阶段性过高而向下修复的压力。

IPO提速、去杠杆、去伪存真、鼓励分红,A股正在重构估值体系!

当前A股市场有一个大的背景,就是脱虚入实,股市需要提高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能力。怎么服务?很简单,为实体融资发IPO。这就是刘士余主席要用2-3年来解决IPO堰塞湖的根本原因。

但是博览研究员注意到,上交所发行上市中心执行经理顾斌公开表示,根据一季度发行速度测算,2017年将延续去年11月12月的高速发行节奏。预计2017年全年核发IPO数量达500家,全年IPO融资额达3000亿元。

按照今年核发500家IPO的速度,意味着过去的“存量IPO堰塞湖”就会解决很大一部分!这么一来,A股市场的供需平衡就进一步改变,当供给量多了,上市公司的稀缺性溢价就不复存在,整体估值自然就降低了。这一现象有一个最直观的感受,从A股近20年来的总体市盈率水平来看,整体走的是下行通道,原因就是IPO越发越多,就算牛市也不能改变这种趋势!


所以博览研究员给出的第一个长期判断是,就算去年杀了一波估值,但只要新股继续发,A股市场整体杀估值的趋势,在今年还会延续,尽管现在的整体估值只有20.65倍!

现阶段杀估值的过程,同样可以用金融学的理论知识来完美阐述。

我们知道市盈率=P/EPS。分子P(每股价格)可以按照DDM模型展开,是这样的:


其中,D是分红(Div是分红率),r就是资本必要回报率,等于无风险利率+风险溢价,这里假设分红是以永续增速g增长的。那么按照这个公式的推演出的市盈率计算公式(记作“公式1”)就是:


简单来看,Div、g与市盈率成正比,r与市盈率成反比。也就是说,高分红、高增长与低预期回报率造就了低估值。反之,铁公鸡,不增长和高回预期报率意味着高估值。

而r、g和Div刚好就是今年刘主席强调的三件事:去杠杆、增长能力(去伪存真的真成长)和分红。这三件事与A股市场估值的逻辑链条也不难理解:

去杠杆—债市下跌—债券利率上升—无风险利率提升—r上升—市盈率降低。

限制跨界并购定增,规范乱讲故事—成长股增长能力(g)降低—市盈率降低。

鼓励高分红—Div高的公司(价值股居多)—市盈率升高(中国神华土豪分红2个涨停)。

批评铁公鸡—Div低的公司(成长股比较多,因为成长股的资金通常用来扩张业务)—市盈率降低。

总体来看,去杠杆带动的是整个市场的估值挤压;而增长能力和分红水平需要分价值股和成长股来区分对待,成长股总体还要杀估值,价值股反而有可能享受估值溢价。

游戏规则生变,机构与游资的分化还在继续

本内参上周就指出,近期监管的一举一动,可谓“三面撒网,只开一面”。这一面就是专门为“落后区”到“先进区”打开的一条通道。资金要么到“先进区”来“投诚”一起“闹革命”,要么去香港、去海外那些个“更加自由”的市场去自生自灭。这也是当前监管层对A股炒作模式的“顶层设计”! 在这种监管的“顶层设计”之下,游资的原本的生存环境也发生了变化,胡炒乱炒爆炒一律被贴上“封条”,只能乖乖的“讲政治”、“讲业绩”,按照设计好的路径迁徙。

举个例子,胡炒乱炒的小票居多(次新、高送转、妖股等),讲政治,有业绩的通常是大票的标签(中字头、价值蓝筹)。这种分化从几个维度就能看出先进区和落后区的区别:

游资的票到底有多惨,这几天市场已经给出了答案,博览研究员就不在伤口上撒盐了。而机构投资者又在买谁呢?

从基金一季报来看,基金加大了对主板的攻势,创业板逐渐被抛弃。以基金重仓股为样本,一季度主板占比56.1%,较上季回升3.4个百分点。相比上季,消费升1.2个百分点,制造、金融各升0.2个点,TMT、医药降0.5、1.2个点。机构明显加仓白酒、电子、环保、家电,白酒处历史偏低水平,家电和电子处高位,基金减仓基础化工、计算机、农业、医药,计算机。


从估值水平上看,中小创相对于整个A股20.65倍的市盈率而言,很大程度上依然高估,创业板估值57倍,中小板44倍。叠加游资喜欢的讲故事、吹牛玩跨界并购的个股被重点监控,机构减仓TMT是沿着监管阻力最小的方向运动的。而游资“顶风作案”难以改变中小创杀估值的命运,原因很简单,“有形之手”调控的最大特点,就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监管层三番两次的“打招呼”,中小创杀估值都这么明显了,别和趋势作对!


这一点从上证50(几乎全是机构和郭嘉队驻扎)和创业板(游资散户的代表)的分化就能明显看出。博览研究员更是认为,这种分化至少中期还能持续下去,后续专题会着重展开。


短期来看,前期强势品种有估值阶段性过高的压力

24日的中字头,尤其是午后中国交建继中国化学之后跌停,盘中中国铁建、中国电建等大跌近8%。另一方面,茅台创下历史新高428块之后,再度回调。前期强势的家电行业也纷纷冲高回落。很明显前期的强势品种即便公司质地再好,政策题材再“正确”,短期价格里面多多少少有些“水分”。


一带一路中字头作为“政治正确”品种,消费白马作为“业绩有效”品种,虽然都是“先进分子”,但是之前涨的太多,涨得太快,尽管没有被特停,但估值确有“赶顶风险”。尤其是茅台市值5000亿,顶贵州GDP的一半。面对如此估值,多少人望而生却。

博览研究员此前强调,短期来看,消费白马的炒作只能理解为投机角度的抱团取暖,而非价值投资。这是游资无处可去的被迫选择,本质上和炒次新股一样,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因此短期追消费性价比很低,追高绝非明智之举。现在来看,这种回调与其说是价格太高,还不如说估值面临阶段性天花板!就算是白马,估值也不可能涨到天上去。尤其是当前弱市之下,前期强势品种同样有估值阶段性过高而向下修复的压力!

为什么价值股和成长股的估值重塑,会进一步分化?

【研究员】:小岩

结论:博览研究员认为,价值和成长股的估值分化,前者坚挺,后者脆弱,并且这种趋势中长期有望持续。原因有三:1、市盈率的计算公式上看,监管重拳整治之下,成长股搞并购的外延式增长玩不下去了,增长能力(g)降低,压低估值。而刘主席鼓励的分红,通常现金流充裕的价值蓝筹才有能力做到,高分红有利于估值的提升。2、政策面看,除了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国企之外,监管层的“金融政治化”,使得“监管阻力”较小的“政治正确”品种享受着估值溢价。而讲政治向来是央企、国企的专利。与其说国企背景价值股获得估值溢价,不如说叫“政治正确溢价”!3、监管层面看,新一轮的监管全面压缩了游资的生态环境。所谓适者生存,不少游资转而拥抱机构喜爱的价值股,这种监管所引发市场行为的变化,至少在中期将进一步加剧价值和成长的分化!


【博览财经研报】本内参另一篇文章谈到了A股市场是一个长期的持续杀估值的通道。细化来看,在泥石俱下的杀估值过程中,不同类型的股票也呈现不同特征。其中一个最为明显的就是价值和成长股的估值分化,前者坚挺,后者脆弱,并且这种趋势中长期有望持续。

博览研究员认为可以从三个不同角度解释:

1、从市盈率的计算公式上看,监管重拳整治之下成长股搞并购的外延式增长玩不下去了,增长能力(g)降低,压低估值。而刘主席鼓励的分红,通常现金流充裕的价值蓝筹才有能力做到,分工越高,有利于估值的提升。

2、从政策面看,除了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国企之外,监管层的“金融政治化”,使得“监管阻力”较小的“政治正确”品种享受着估值溢价。而讲政治向来是央企、国企的专利,所以与其说国企背景价值股获得估值溢价,不如说叫“政治正确溢价”!

3、从监管层面看,新一轮的监管全面压缩了游资的生态环境,虽然A股目前还是散户居多,但是不得不承认,机构投资者的规模在不断上升,其影响力正逐渐扩大。机构抱团的消费白马大涨,不少“学乖”的游资也参与到了白马股的抱团,而此前游资喜欢的次新、高送转大幅杀跌。这种监管所引发市场行为的变化,至少在中期将进一步加剧价值和成长的分化!

为什么价值和成长还会进一步分化?

博览研究员认为,价值和成长的分化,实际上可以理解为主板和创业板的分化,两个最典型的案例就是银行等权重蓝筹组成的上证50,以及成长股聚集的创业板指。

l  从金融学理论角度看,本内参另一篇文章提到了市盈率(P/E)的计算公式:


实际上,价值和成长的分化同样可以用这个公式来解释:

去杠杆带动的是整个市场的估值挤压(导致必要收益率“r”增加,降低估值)这里不再赘述。博览研究员想重点谈谈增长能力“g”和分红“Div”。

g对应着公司的增长能力。什么公司算得上有增长能力?成长股通常来说增长能力很好,价值股的成长能力较差。这里博览研究员就不过多展开。按照公式1来看,成长股的g很高,对应着高估值,价值股g偏低,对应着低估值,这一点没有疑问。

但是按照现在的监管层重拳整治创业板乱并购、乱重组、成天吹牛逼讲故事的行为,整体上来看,成长股搞并购的外延式增长玩不下去了,g就此降低。而g和市盈率成正比,也就意味着成长股估值就此降低!

Div对应着分红。别忘了中国神华的土豪分红,股价2连板,估值就此上升一个档次。相反,被刘主席点名批评的铁公鸡,再也玩不转。

用上述估值公式来理解,高分红的公司对应着高估值,低分红的公司对应着低估值。什么样的公司分红多?绝大多数是价值蓝筹股,成长股由于要把资金用作扩大业务,所以分红低。

因此,从分红角度看,慷慨分红的价值蓝筹更能享受估值溢价;相反,不分红以及分红较少的成长股则要面临杀估值了!

博览研究员认为,除了理论知识之外,价值和成长股的估值分化背后还有更深的意义。

l  从政策面看

实际上,如果参考代表成长股的创业板与代表两市蓝筹的沪深300的相对估值来看,创业板/沪深300的比值,持续在走下坡路。尽管博览研究员强调,A股市场整体杀估值是长期大趋势,但是从创业板/沪深300的相对估值持续走低背后,反应出一方面创业板在杀估值,另一方面沪深300的估值更加坚挺。


两者的分化,政策上的标志性事件是2016年7月初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国企”(别忘了沪深300权重最大的都是央企、国企,银行居多;而创业板权重绝大多数是民企!)。 而去年10月份两者的分化加剧,一方面原因在于去年10月底的六中全会确立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层对统一思想、确保政令通畅下足了功夫,所以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党政机关、央企国企开始集体回应“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而主板是国企的“集中营”,自然响应得更加积极。另一方面,去年10月出台了严厉的楼市调控政策,资金挤出效应之下,部分资金进入股市,尤其像险资这种专挑业绩优秀的蓝筹股的机构资金,加剧了主板和创业板的分化。

作为资本市场,更应该服从国家利益,更应该将资本力量侧重性导入到“政治正确”之中。如果说主板蓝筹代表了国企,创业板代表了民企,从政策角度看两者的分化,就显得十分清晰明确了。这也是监管层在维稳股市后要遏制投机炒作,引导资金进入蓝筹的原因所在。这些年经济的持续下行则可以说是这条路并没有走通,民营企业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能够挽救中国经济的力量还是供给侧改革来调整经济结构。所以,在这个时候,要想避免中国经济在改革中“硬着陆”,就要依托国有企业的前进来完成“稳增长”的目的。

尤其是最近刘士余主席也说了,“没有不讲政治的金融,也没有不重视金融的政治”。金融怎么个讲政治法?博览研究员的理解,除了一边维稳,一边发IPO之外,同时还有必要把资金尽量往“政治正确”的品种上引导,除了国企做强,还有一带一路、千年大计等。尽管这些品种近期降温的厉害,但是中长期趋势不会变。相应的,与其说国企背景价值股获得估值溢价,不如说叫“政治正确溢价”!

l  从监管层面看

鹏华基金曾经做过一个测算,这些年投资者结构发生了很剧烈的变化,大家一直说市场是散户为主的市场,但是从2011年的1月份,100万以下的专户占整个市场的84%,2016年的时候100万以下的专户占整个市场的13%,客观来讲看起来是很惨烈的,确实有一定的散户和中产阶级财富受到了影响。反过来看另一方面,整个机构的专户在不断增加,实际上现在结构已经变成多元化了,原来公募基金占17%左右,现在整个公募的比例已经占到7%左右,这个数据可能有些偏差,私募基金的份额也在增加,而且经过计算,在投资权益、有效资产是超过公募。能感觉到这个市场上参与者多元化,不同的预期和理念有它的影响。


博览研究员认为,投资者结构发生变化,实际上与监管有着极大的关联。本内参在去年就指出了“去散户化”这一监管目的。目前来看,去散户化还在轰轰烈烈的进行。尤其是近期监管层重拳规范炒次新股、高送转,交易所盯上温州帮等事件,让游资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游资喜欢炒的,全被贴了“封条”!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A股目前还是散户居多,但是不得不承认,机构投资者的规模在不断上升,其影响力正逐渐扩大。


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消费股的崛起背后,是机构投资者的推波助澜。从基金一季报来看,基金加大了对主板的攻势,创业板逐渐被抛弃。以基金重仓股为样本,一季度主板占比56.1%,较上季回升3.4个百分点。相比上季,消费升1.2个百分点,制造、金融各升0.2个点,TMT、医药降0.5、1.2个点。


博览研究员的看法是,与其说游资生存空间被压缩,不如说现在所谓的价值投资,是监管高压之下,资金“被逼无奈”的选择!尤其是25日政治局会议指出,“要高度重视防控金融风险,加强监管协调,加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加大惩处违规违法行为工作力度。”很明显,一行三会接下来的工作方向不会变,监管的执行力度会更强!在此背景下,除了机构之外,那些愿意留在A股老老实实做“三好学生”的散户游资们会被迫继续抱团取暖,这种监管所引发市场行为的变化,至少在中期将进一步加剧价值和成长的分化!

从茅台创新高看前期强势品种的阶段性估值泡沫!

【研究员】:小岩

结论:茅台一季报披露之后,机构集体看多、无一看空,给予全年500块钱的目标价,理论上并不夸张。但是为什么摆着这么好的赚钱机会,大股东却在出货?博览研究员认为,在市场这种抱团取暖的心态下,我们不排除近期消费股龙头有泡沫化的趋势,资金扎堆于这些白马股,很可能透支其本该细水长流的估值水平!许多资金被迫以“价值投资”的名号来玩“题材炒作”,这种水土不服的做法终究难长久。或许机构就是看到了这一点,不凑这个随时可能透支全年估值的热闹,才暂时回避!至于估值泡沫何时刺破,无非两条:第一,市场需要新的替代性品种,来分流像消费股这样强势品种的资金,从而挤压其泡沫。而27日一带一路、次新股的反弹对应的前期强势的消费股回调,就是很好的证明。第二,白马股的业绩确定性可以对冲监管的不确定性,但监管没有出手不代表不会出手。监管层希望的是稳中求进、细水长流,就怕胡炒乱超把全年的估值提前透支,从而出现类似雄安那样的降温。所以如果投资者只是被迫抱团取暖,把白马股作为题材股来炒,还是高抛>追高。当然,如果真有心玩中长线投资,最好跟随泡沫挤压再低吸!


【博览财经研报】前段时间,雄安、次新、高送转轰然倒下,贵州茅台异常坚挺。但倒下的不一定是题材炒作,坚挺的也不一定是价值投资。

博览研究员依然认为,短期来看,消费白马的炒作只能理解为投机角度的抱团取暖,而非价值投资。这是游资无处可去的被迫选择,本质上和炒次新股一样,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因此短期追消费性价比很低,追高绝非明智之举。尤其是当前弱市之下,前期强势品种同样有估值阶段性过高而向下修复的压力!

至于估值泡沫何时刺破,无非两条:第一,市场需要新的替代性品种,来分流像消费股这样强势品种的资金,从而挤压其泡沫。而27日一带一路、次新股的反弹对应的前期强势的消费股回调,就是很好的证明。第二,白马股的业绩确定性可以对冲监管的不确定性,但监管没有出手不代表不会出手。监管层希望的是稳中求进、细水长流,就怕胡炒乱超把全年的估值提前透支,从而出现类似雄安那样的降温。

总体来看,短期前期强势品种确有追高风险,就怕雄安那边割了肉,消费这边追了高,挨两次套。即便消费股估值并不算高,但短炒确实不合时宜,长线布局,细水长流才是王道!要知道,短炒白马股引发的就是阶段性估值泡沫,如果全年估值一两周就透支完毕,这就不叫价值投资了!

算一笔账,茅台估值到底贵不贵?

博览研究员有个习惯,不仅喜欢看政策,也特别喜欢看公告。政策具备稳定性,财务报表上的数字同样也有稳定性。政策用来定性,数据用来定量,两者加起来的预测拟合度更高一些。

既然大家都在谈茅台估值的问题,今天博览研究员也来凑个热闹,简单算一下茅台估值到底高不高。借此来谈谈像消费这样的前期强势品种到底有没有所谓的估值泡沫。

说到估值,还是那个公式,市盈率(PE)=P/EPS。既然是说2017年的估值水平,那么EPS就是一个测算值。

根据茅台一季报数据,今年一季度EPS为4.87元,比去年的3.87元大增,毫无疑问超预期。如果根据一季度的EPS来测算全年的EPS,全年给予16-18元的EPS也不为过(机构预测的基本在这个区间内,简单来看,16-18倍的EPS甚至低于简单乘以4之后的4.87*4=19.48)。


如果按照全年17块钱的EPS来计算,按照现在420元的股价,茅台的市盈率也只有25倍左右,机构给出23倍市盈率更低!25倍的市盈率高吗?显然不高!茅台历史上最高估值是在2007年,那个时候PE有100倍,现在25倍真心不高。更何况,现在整个A股的估值也只有20倍左右,和成长股动不动100倍的估值相比,还真不贵。

正因如此,近期多家券商如太平洋证券、招商证券、华创证券等都将贵州茅台的目标价定为500元!如果仅仅从财务报表上看,茅台当前的420块对应500块的目标价确实还有增长空间,不算贵!

理论上全年定价500块没什么不妥,但为什么大股东要出货?

理论上看,茅台贵吗?不贵!有泡沫吗?没有!但是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

1、贵州茅台公布的2016年年报中,报告期内十大股东里有五名股东都减持了茅台的股份。

2、基金对贵州茅台持股占比也在降低。根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去年底共有477家基金共持有贵州茅台3.59%的流通股,而2017年一季度该数据变为了393家和3.1%。

3、港资的交易情况方面,先在2017年一季度,港资通过沪港通渠道净卖出了33.15亿元贵州茅台的股票。而进入二季度,从4月初至25日,港资通过沪港通渠道继续净卖出了1935万元。

为啥券商空前一致的看好茅台,大股东却在出货?要知道,机构资金大都是精于分析,先知先觉的。如果真的要涨到500块,这么好的事为啥还要急着撤离?

博览研究员认为,根本原因不在于500块钱目标价是否靠谱,而是眼下大家有一个的困惑:在题材炒作频繁挨板子当下,消费白马作为价值投资是可以的,但如果市场一气之下“兽性大发”,把消费白马直接炒成题材,那怎么办?这里面肯定存在一个爆炒之下阶段性估值过高的问题(毕竟全年500块,分来下每个月平均涨10块就不错了,结果是几天就被干上420,短期肯定有泡沫!)。看看雄安吧,我们完全有能力把本该是细水长流的千年大计,炒成一个短期虹吸效应巨大的爆炒题材!然后迫使既要“开绿灯”又要“维稳”的监管层出来降温!

本内参26日文章就明确强调,消费股近来的强势,已经越来越和其“价值内涵”关系不大,而是在整个市场“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投资人为规避“强监管”带来的政策不确定性,而“抱团取暖”的结果,甚至可以说,这是市场借助“政策的有形之手”,把此前披在“雄安概念”身上的“黄袍”给硬生生“扒下来”,转手“披在消费龙头”身上的结果!

也就是说,在市场这种抱团取暖的心态下,我们不排除近期消费股龙头有泡沫化的趋势,资金扎堆于这些白马股,很可能透支其本该细水长流的估值水平!

如果还是不信,可以看看著名价值投资者,买方大佬邱国鹭先生是怎么说的:

1、很多人都在说最近价值投资的春天来了,因为从5178点到现在的22个月,市场下跌了40%,但很多价值股涨了接近50%,这样大的背离被认为体现了价值投资的力量。

2、其实,在过去12个月中,很多价值低估的钱其实已经被赚完了。

3、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号称是价值投资者,觉得一定得买这些行业龙头。这时候,我们就想反而退一步,做一点冷静的思考。

4、有一批人觉得最近价值投资热,他就买价值股,我认为这些人最终是挣不到钱的。

博览研究员想表达的是,价值投资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估值不高也确实是买入理由,但很遗憾,以“价值投资”的名号来玩“题材炒作”,这种水土不服的做法终究难长久。或许机构就是看到了这一点,不凑这个随时可能透支全年估值的热闹,才暂时回避!

玩短线的和玩长线完全不是一批人,其理念不同,效果自然也不同,没人敢打包票这些所谓的新进“价值投资者”能中长期拿的住,说不定哪天雄安提前“假释”,次新反弹,他们又立场不坚定的抛弃价值投资的旗号,转向题材炒作了。那时白马股也会随时释放阶段性估值压力。

短期估值泡沫,何时刺破?

白马股阶段性的估值泡沫,就连一向看多,鼓励买好股的李大霄也忍不住发声了。换句话说,追高白马股不是真正的价值投资。博览研究员此前也提示短期不宜追高消费白马,当然,如果你成本低,打算长线持有,才更有可能赚钱。

 


现在的问题是,短期消费白马业绩确定的确对冲了监管不确定性的风险,那么什么时候白马股的估值才可能刺破呢?

博览研究员认为,无非两点:

第一,市场需要新的替代性品种,来分流像消费股这样强势品种的资金,从而挤压其泡沫。

就举几个最简单的例子,26日雄安反弹,消费股冲高回落。27日一带一路、次新股的反弹,消费股再度回落就是很好的证明。

第二,白马股的业绩确定性可以对冲监管的不确定性,但监管没有出手不代表不会出手。监管层希望的是稳中求进、细水长流,怕就怕胡炒乱超把全年的估值提前透支,从而出现类似雄安那样的降温,从而挤压估值泡沫。

总之,短期消费股确实存在阶段性泡沫。如果既定剧本是全年细水长流慢慢涨到500块,结果本周4天就从390炒到420,这也太快了!按这个速度,一个月不到就把全年估值给透支完了!所以如果投资者只是被迫抱团取暖,把白马股作为题材股来炒,还是高抛>追高。当然,如果真有心玩中长线投资,最好跟随泡沫挤压再低吸!

投资参考

有轮动就有节奏,企稳阶段,如何把握?

【研究员】:小岩

结论:短期企稳阶段,出现了4股轮动力量:雄安、一带一路、次新、消费。这4个品种中,风险信号盯住次新,看会不会出幺蛾子,引来监管加码。上涨的时候看轮动的强度是否给力,比如共振式上涨则有利于大盘温和上扬;若是此消彼长的轮动则倾向于结构性机会。策略上,而有轮动,就有节奏。企稳阶段一般是风水轮流转,要么被动一点,选单一品种做差价;要么主动点,盘中积极切换节奏。而最不可取的是上涨之后再继续追高,毕竟一致性合力还未出现,追高极易被套!仓位依然不要激进,轻仓为主(毕竟只是反弹的迹象,而不是趋势),风险偏好较低的投资者继续等待右侧机会!


【博览财经研报】27日大盘收出深V,正如博览首席经济学家李宏图先生所言“此间政治局学习会的精神有利金融监管层在日后市场监管行为上纠偏,避免人为过度监管,有利提振市场信心。前一段时间股市的连续下跌,应可企稳”。

对于短期企稳,博览研究员没有疑问。在此基础上,市场甚至出现了反弹的蛛丝马迹——27日雄安概念虽有退潮,但好消息是马上出现了热点的接力,一带一路、次新、高送转挺身而出,沪指尾盘收红,创业板反弹力度更大。

博览研究员认为,在企稳阶段,5月初大盘有望进入“修复、休整”期,那些在4月中下旬的“杀跌”过程当中超跌的品种,均有可能趁着监管层的“战略忍耐”而陆续反弹。博览研究员重点观察一带一路、雄安、次新、消费4者的轮动。其中风险信号盯住次新,看会不会出幺蛾子,引来监管再度发声;反弹力度看一带一路、雄安这些品种的轮动强度。比如共振式上涨则有利于大盘温和上扬;若是此消彼长的轮动则倾向于结构性机会。

无论如何,“金融反腐+查处违规”的战役仍然没有“收尾”,而是进一步深入,未来市场仍处在强监管的环境下,最多是温和的上扬,而难有实质性突破。所以仓位依然不要激进,轻仓为主(毕竟目前只是反弹的迹象,而不是趋势),风险偏好较低的投资者继续等待右侧机会!

谈轮动:雄安有“洁癖”,一带一路故事多,消费很纠结,次新最难玩

先说一个近期特别明显的现象。消费大涨,雄安、一带一路集体低迷;雄安起势,消费回调;一带一路、次新股发力,雄安回调。这是啥意思?很明显的存量博弈之下,此消彼长的板块轮动!

本内参27日文章《监管和市场相互试探底线,五一之前如何试盘?》也提到了五一之前,按照“政治正确、业绩有效”出发,雄安概念主要看环保(毕竟7大工作之首),除了雄安之外,伴随一带一路峰会临近,未来一带一路能否趁机接续热点,也是一个观察未来行情反弹持续性的跟踪品种!而27日市场内部是明显的雄安回调,一带一路和次新股接力的轮动格局。

如果说试盘的话,到底是谁涨就追谁,还是跟着轮动转轨,或者干脆一条路走到黑?

博览研究员认为,有轮动,就有节奏。被动一点说,不如盯住单一轮动品种滚动操作,企稳阶段,反正大概率会慢慢轮动回来;主动一点看,眼疾手快的投资者,盘中随时准备换跑道,把节奏掌握在自己手中。而最危险的,是第一天谁涨了,第二天继续追谁,这样很容易出现跟不上市场节奏而频繁踩地雷。买的相同的东西,别人赚了,自己却亏了。

举个例子,前几天消费股大涨,雄安、一带一路回调。有投资者割肉雄安,追高消费股。后续的情况很清楚,风水轮流转,消费回调,雄安起势。追高消费被套(看看茅台、老板电器等),刚割完肉,雄安又起来了。这不是股市针对谁,而是没有踩准节奏!

当前阶段,行情可能出现的轮动选项大致有4个:雄安、一带一路、消费、次新。前三者是政治正确或者业绩有效的品种。最后的次新,代表着人气,但“监管阻力”实在太大,这也是轮动的最大风险点。

细分来看:

l  雄安最大的特点在于有“投资洁癖”。

别忘了,雄安新区筹委会副主任牛景峰表示,雄安新区目前经受住了炒房、落户、炒车等考验。至于说雄安新区是否经受住了股市的考验,反正7个板就进“小黑屋”,监管扬汤止沸,总不让水烧开,给人的感觉就好比有“洁癖”,生怕与炒作沾边。

也正是因为雄安的“投资洁癖”,导致4月的“牢狱之灾”之后,很多投资者产生了“灾后心理创伤”。正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炒雄安总有些心理阴影。所以即便出现第二波炒作,也偏向于个别标的,而无法扩展到整个板块。博览研究员依然紧盯环保这一“政治地位”最高的细分领域(建设雄安新区7大任务之首)。

l  一带一路的故事多了起来

五一过后,5月14日的一带一路峰会也不远了,本次会议可谓主动为市场找热点,相信其间政策催化不会少,一带一路能够有具体的国家故事再讲一遍。

先不谈到底会签多少份合同,会有怎样的新项目,至少从规格上看,此次高峰论坛具有较高的关注度和全球影响力。以此为契机有望使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步伐加快,预期也会向此方面集中,从现在的态势上看,当预期逐渐凝聚,也许市场在5月份更愿意炒一带一路。

l  消费股很纠结

说消费股纠结,一个原因在于抱团取暖太过明显,一旦别的品种回暖,很多伪价值投资者就各奔东西了。尤其是企稳期间,雄安、一带一路、次新都想抢镜,造成分流。想追高又怕被套,想低吸,但时机又不成熟。

目前消费与其他轮动的板块呈现很明显的此消彼长,至于说会出现像3月份那样的消费、次新、一带一路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博览研究员认为可能性不大,毕竟一行三会“金融反腐+查处违规”的战役仍然没有“收尾”,而是进一步深入。强监管加码之下,行情的整个重心都在压低,难有突破式的普涨。

l  次新股刺激人气,但却面临很大的外部不确定性

企稳阶段,有一个不确定因素就是次新股。值得警惕的是,次新股的回暖,好在刺激人气,坏在可能会挑战监管层的底线。尽管政治局会议之后,监管层基于某种考虑,保持“战略忍耐”。但是次新毕竟被“点名”过,尤其是连续杀跌之后,炒作难度已今非昔比,而监管层任何不利的表态就是它最大的风险。

总体来说,短期企稳阶段,出现了4个轮动板块:雄安、一带一路、次新、消费。风险信号盯住次新,会不会出幺蛾子,引来监管发声。上涨的时候看轮动的强度是否给力。重点盯住雄安和一带一路的共振。策略上,企稳阶段一般是风水轮流转,要么被动一点,选单一品种做差价;要么主动点,盘中积极切换节奏。而最不可取的是上涨之后再继续追高,毕竟合力不够,追高极易被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