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政策*
 查看往期
第1800期 2017-05-03(与您相约每周一、周三、周五)

主编点评

【本期主编】:天天

《川普百日新政全盘翻盘下,“川普交易”宣告结束》:博览研究员认为,“川普交易”已告一段落:当前川普政治目标已发生转变——由此前的主要是维稳其选民基础,实行百日新政,到如今的更多在考虑和整个美国政治经济体制磨合的程度,确保其在三年任期能较为顺利;相应地,川普政策全方位调整下,意味着此前川普交易的投资逻辑正在改变。而这也意味着,决定未来美国市场走向的唯一决定因素只剩下美联储。

《新的投资逻辑尚未建立,全球资金正处于“过渡期”无序状态》:博览研究员认为,无论是大宗商品中铝、鈀、铂的意外上涨,还是美股近期不断刷新市场认识的连续走高,还是4月份资金在避险资产、风险资产中的几度切换,都并无太多基本面的支持,而是在全球市场新的投资逻辑尚未完全建立、尚处于混乱状态之际,资金的一种趁机炒作。这也表明在“川普交易”告一段落后,目前资金仍处于一种过渡期的折腾状态。

热点聚焦

一场不寻常的交锋

【研究员】:杨波

结论:虽然《财新周刊》这次对安邦的报道体现了该杂志以及其灵魂人物长期以来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定追求和信仰,但不应该仅仅将《财新周刊》的这次报道,当成一次普通的新闻调查。这是一场不寻常的交锋。

1493773325511390.jpg

【博览财经分析】这是中国新闻界在沉寂多年后,再一次在金融领域向新闻专业主义的献礼?还是一次有着特定信号意味的重大新闻报道?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5月1日出版的2017年第17期《财新周刊》,通过其封面文章《穿透安邦魔术》将这三个问题带到了大家面前。(在纸质杂志发行前,文章提前在互联网上发布了。)

随之而来的,就是财新与安邦的“龙虎斗”……

在财新之前,与安邦的深度“接触”中,《南方周末》以“致歉声明”收场,那么,胡舒立为何还在深度关注安邦,并发表《穿透安邦魔术》一文呢?

在业内,胡舒立被视为是一位能够精确把握时机的人。

4月25日,中央政治局连续组织两场重要活动,“金融安全”是重点主题。其中,肯定了证监会前期“打大鳄”的正确性,并确认了这一方向将继续保持。

再往前,保监会主席项俊波“落马”。

……

虽然《财新周刊》的这次报道体现了该杂志以及其灵魂人物长期以来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定追求和信仰,但不应该仅仅将《财新周刊》的这次报道当成一次普通的新闻调查。

这是一场“意味深长”的交锋

这家企业不寻常

从多个角度来说,安邦这家企业不寻常。

在中国,被有影响力的媒体连续数年进行深度调查性报道的企业并不多,安邦是一个。也正是因为媒体的这种“不寻常”的关注,安邦的很多“不寻常”之处被外界所知晓。直到现在,许多关于安邦的信息,归根溯源,都来自于这些深度调查性报道。这也成就了安邦与中国重要媒体之间长达数年的“爱恨情仇。

这里所说到的媒体,分别是《南方周末》和《财新周刊》。

它们是国内两家一直强调“新闻专业主义”并认为自己是这方面的领头羊的媒体。

其中,《财新周刊》近年来一直关注着安邦,先后于2014年、2015年和今年发表了三篇关于安邦的专题新闻调查,相关文章的题目分别为《黑马安邦》、《安邦大冒险》、《穿透安邦魔术》。

而《南方周末》则在2015年1月29日以连版长篇报道的形式,发表了《安邦路线》、《安邦关键人》、《安邦蛇吞象》、《股神安邦》四篇调查报道。

形式上,两家媒体的报道好像是在“接力”,但从报道内容上看,两家媒体并没有联手的迹象,某些内容上的近似和重合,恰恰说明相关内容的真实性值得读者重视。而就《财新周刊》而言,其连续数年的报道,看似是一种“接力”,但基本的逻辑是媒体因新闻事件的不断发生,而对新闻焦点对象形成的正常“跟踪式”报道。

一切在于安邦自身太有“新闻性”。这些“新闻性”,一类是其自身作为企业的“不寻常”,一类是其在与媒体打交道时所展现的“不寻常”。

就自身的“不寻常”来说。

首先,它是近几年来快速蹿升的金融企业。

《财新周刊》说,“过去三年间,成立于2004年的安邦保险集团(下称安邦)一举成为继中国人寿、平安之后的中国第三大保险集团(以总资产计),更以其凌厉的国内外收购,成为并购界的明星。”而就“资本额”来说,“安邦的资本金在短期内达到令人瞠目结舌的619亿元。这比业内资本额第二名的中国人保集团领先了近200亿元。”

不仅如此,最让人关注安邦的,是它强大的并购能力。

2014年,它大比例增持招商银行、金融街、民生银行,还与生命人寿公开争夺金地集团的控股权;它收购美国纽约的华尔道夫酒店、比利时保险公司FIDEA100%股权、比利时金融德尔塔·劳埃德银行100%股权。

2013年,它用136亿举牌招商银行,35亿增持民生银行。

2011年,面对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它在北京CBD土地招标中,拿下了编号为Z9和Z10两个最大的地块;它用56亿收购成都农商行(后来用3年时间让该行资产规模翻了2倍,达到3000亿。)。

其次,它的成长伴随着多个“第一”。

《南方周末》在其此前的报道中指出,2008年12月24日,中国保监会批准安邦保险,在其37家分公司1300余家机构开展电话销售业务。在当时全国几十家财产保险公司里,安邦是第一家获批“同时在全国所有省份开展电话营销”的企业。当时,包括平安保险、太平洋保险这些保险业的“老大哥”,乃至央企“人保股份”在内的保险公司,都还只能在部分省市进行电话营销。

此外,《南方周末》还称,2011年5月20日,安邦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安邦资管)成立。就在此前不久,2011年4月7日,保监会发布“关于调整《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暂行规定》有关规定的通知”(保监发〔2011〕19号)。规定甫一出台,保监会即在十天后,批复同意筹建安邦资管公司,这也是新规定下第一家批复成立的资管公司。而如果按照旧有条款,成立于2004年9月的安邦,需要等到2012年9月,才有资格设立资管公司。

不仅仅是《南方周末》,在《财新周刊》2015年的相关报道中,有这样的表述:“‘安邦有那种能力,可以推着监管往前走,包括修订法规。’在一两年前,业内即有这样的说法,并称吴小晖和保监会很熟,对各司局长的办公室属于推门就进的关系。”

第三,它有着令人关注的“非富即贵”的背景,公司现任董事长的婚姻情况也引人注目。

《南方周末》和《财新周刊》,都在这方面有详细的报道,且基本上都是“大同小异、老生常谈”的新闻“爆款”。

第四,其股权结构、资本金来源同样引人关注。

在《南方周末》的系列报道中,记者以“超级迷魂阵”为小标题,对安邦的股权结构、资本金来源进行了报道。类似的,在《穿透安邦魔术》,记者同样将视线聚焦为安邦的这两个问题上。

《南方周末》引述被采访的安邦工作人员的话说,“我们的直觉是,股权再分散,实际上还是老板的。”而这里所说的“老板”就是安邦的老板吴小晖。《财新周刊》在《穿透安邦魔术》直接说,“公开数据表明,安邦的股东结构犹如一个迷魂阵。但层层解开安邦股东结构之后,结论也十分清楚:2014年安邦为满足监管要求一举增资499亿元,通过101家公司层层叠叠上溯到86名有相关关系的个人股东,通过循环出资放大资本,明显涉嫌利用自己控制的保险资金虚假注资。”

除上述自身的“不寻常”外,安邦在与媒体打交道时所展现的“不寻常”也使其成为公众关注的“明星”。

《南方周末》在发表上述报道后不久,就刊登了向安邦的“致歉声明”,相关报道在《南方周末》的官网中也消失了。《南方周末》一直是国内“新闻专业主义”的扛旗之人,许多在中国报业史上有开创意义或里程碑意义的报道都由该报完成。因一次报道而向一家企业迅速的致歉,这不仅在《南方周末》自身的历史上,就算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国内新闻史上,也是罕见的

因此,当其发表“致歉声明”时,可以说,国内新闻界、企业界、公关界的眼镜碎了一地——《南方周末》的重磅报道会这么不严谨?这是一家多么“牛×”的公司,竟然能如此迅速的让《南方周末》公开低头!许多类似的疑问和感叹随之发出。但回应这些疑问和感叹的,只是那个仅仅只有一句话的“致歉声明”——一切都没有说,但又让人觉得,已经说了一切。

 “想想电影里的007。就要那样!”

标题的这句话,是胡舒立让裁缝为员工做工作服时提出的要求。正是这样一位能提出这种要求的人,她创办并主持着《财新周刊》。

今年4月29日,安邦在其官网上发布声明指出:“财新传媒及其旗下《财新周刊》、财新网等媒体多次对我司董事长吴小晖进行人身攻击,捏造其‘有过三次婚姻’的不实报道,炮制其‘夫妻关系已确认中止’等谣言,同时对我司的合法经营活动进行一系列的抹黑和污蔑,误导舆论、干扰市场,严重侵犯我司权益及吴小晖先生的名誉权。”

事实上,《财新周刊》是在2015年发表的《安邦大冒险》一文中谈到吴小晖的婚姻情况的。不过,有意思的是,包括这些内容在内,《南方周末》的系列报道中都有提及。但《南方周末》后来发表了语焉不详的“致歉”,而《财新周刊》直到两年后发表了《穿透安邦魔术》一文后,才收到了安邦的严正“声明”。这样的对比,不禁让人们再次浮想联翩。

1493773369208307.jpg

4月30日,财新传媒发布了措辞强烈的“回应”。

那么,财新的胜算如何呢?

这要看它的掌门人——胡舒立。

胡舒立,女, 1982年进入《工人日报》国内部当记者。第一篇有影响力的报道是在1985年,关于河北省华北油田的揭露性报道。而她真正在中国新闻界占据重要地位,是从1998年创办《财经》开始的。

当年4月,联办负责人王波明邀请胡舒立创办《财经》杂志。胡舒立提出了两个条件:一是200万元的预算,二是联办不能干涉采编工作。显然,即便在当下,不是任何一个传媒人可以在资本或领导的面前,提出类似条件的。从这里,可以侧面看出其独特点。

在胡舒立的主持下,《琼民源》、《谁控制了冯明昌?》、《成败陈久霖》、《君安震荡》等一篇篇报道相继问世。最高潮的是《庄家吕梁》、《基金黑幕》和《银广厦》。这几篇深度报道,揭露了中国股市的种种劣迹,推动了高层痛下决心整肃证券市场的违规行为。也因为这些,她被称为是证券界“中国最危险的女人”。后来,出现了这样一个现象,随着《财经》发表的深度报道越来越多,经济领域的监管层有时会主动邀请《财经》的记者或胡舒立本人,一起就某些问题进行讨论,并倾听他们的建议。

2009年《纽约客》以《禁区》为题,发表了一篇人物特色,对象就是胡舒立。这篇文章说到,通过发表一系列揭露式报道,胡舒立能够精确的“感觉到”一个“敏感”的话题何时报道才是“安全的”。有时候,她让记者展开深入的调查,但报道却暂时不发,而是等到合适的时机。例如当年,新华社就一位深圳市市长被调查而发了一条一句话新闻,29分钟后,《财经》的相关深度报道就面世了(面对这种“精确”,有人猜测胡舒立的背后有大人物,但一直没有被证实。)

2009年底,胡舒立离开《财经》,不久后创办《财新》。在《财新》,胡舒立保持了一直以来的新闻操作风格,新闻的质量也一如既往。其间,马云因股权结构一事被胡舒立在文章中公开质疑,前海人寿以及日前刚被列入国际红色通缉令中的郭文贵也是《财新》的报道对象。

此外,《财新》还完成了一些媒体没有完成的报道。比如2016年初对央行行长周小川的长篇独家专访。在此之前,国内没有一家媒体对周小川做过类似深度的访谈。这说明了胡舒立在经济监管层的影响能力。也说明,胡舒立是一位“不寻常”的女人。

不可忽视的一点:不寻常的时间

一家“不寻常”的企业遇到一位“不寻常”的女人——如果仅仅将当下安邦与财新之间的纠葛做如此概括,恐怕有些片面。

如前文所述,胡舒立是一位能够精确把握时机的人。在与安邦的深度“接触”中,《南方周末》以“致歉声明”收场,可谓国内新闻界的“前车之鉴”。那么,胡舒立为何还在深度关注安邦,并发表《穿透安邦魔术》一文呢?

一个背景必须引起重视:4月25日,中央政治局连续组织两场重要活动,“金融安全”是重点主题。其中,肯定了证监会前期“打大鳄”的正确性,并确认了这一方向将继续保持。再往前,保监会主席项俊波“落马”。此外,近来,安邦的并购活动频受打击,达喜屋、美国信保人寿等并购案均未成功。

由此可见,在当下,不应该仅仅将《财新周刊》的这次报道当成一次普通的新闻调查。

博览视点

川普百日新政全盘翻盘下,“川普交易”宣告结束

【研究员】:陈果

结论:博览研究员认为,“川普交易”已告一段落:当前川普政治目标已发生转变——由此前的主要是维稳其选民基础,实行百日新政,到如今的更多在考虑和整个美国政治经济体制磨合的程度,确保其在三年任期能较为顺利;相应地,川普政策全方位调整下,意味着此前川普交易的投资逻辑正在改变。而这也意味着,决定未来美国市场走向的唯一决定因素只剩下美联储。

【博览财经研报】博览研究员认为,“川普交易”已告一段落:当前川普政治目标已发生转变——由此前的主要是维稳其选民基础,实行百日新政,到如今的更多在考虑和整个美国政治经济体制磨合的程度,确保其在三年任期能较为顺利;相应地,川普政策全方位调整下,意味着此前川普交易的投资逻辑正在改变。

那么未来美国市场将会怎么走?

的确,博览研究员注意到,最近市场呈现出较为无序的状态。川普新政持续受阻下美股连续走高,黄金则有一定回落……

◆博览研究员认为,毫无疑问唯一决定因素只剩下美联储。当前川普新政全盘被推翻,川普政治目标改变,那么这意味着此前打着“川普新政”旗号的“川普交易”也难以再成立,未来美联储成为了决定市场走向的唯一根本因素。

当然,博览研究员不排除这种可能,当川普在百日新政宣告失败后,又重新闹出一套新政方案,那么资本市场将会获得新的炒作故事,“川普交易1.0时代”结束后,或再度迎来“川普交易2.0时代”。

川普百日新政全盘翻盘下,川普交易告一段落

“没人知道我做的是全世界最艰难的工作。”在政治伦理改革“排干沼泽”多次受阻后,川普这样感慨道。

的确,正如博览研究员此前所提到的,川普的百日新政实行得并不顺畅,正面临被全盘推翻的局面。而这从某种意义上看,也可以视作川普与美联储和华尔街正进行的“和解”,川普正回归常态化。

◆博览研究员注意到,从川普最新表态来看,这种新政的“受阻”,川普做出的“妥协”,或许也是川普所乐意看到的。川普执政的100天以来,常常出现政策反复,同时其在演讲中和Twitter里也经常出现模糊的难以琢磨的世界观。而对于这种反复无常的政策性改变,川普则自豪地说:“我确实有改变,有弹性,我对那种灵活性感到自豪。”

◆博览研究员认为,当前川普政治目标已发生转变——由此前的主要是维稳其选民基础,实行百日新政,到如今的更多在考虑和整个美国政治经济体制磨合的程度,确保其在三年任期能较为顺利。相应地,川普政策全方位调整下,意味着此前川普交易的投资逻辑正在改变,换句话来说,“川普交易”已告一段落。具体来看:

●第一阶段:在川普当选至美联储加息之前,对美元、美股的走势来说,美联储加息所代表的确认美国经济复苏因素在此期间居于主导地位,川普新政对经济的强刺预期则居于次要地位,更多地是催化作用;

●第二阶段:在美联储加息之后,复苏这个因素基本已被市场充分消化,此时市场转而炒作川普新政,从而推动行情继续上行,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此阶段投资机会已经大大减少,市场风险性已大大提升;

●第三阶段:在川普正式上任后,川普医改受阻前,由于川普新政尚未受阻,还没遭到“证伪”,同时市场也尚未对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紧、流动性减少有明确认识,此时“川普行情”依然有一定支撑,但市场对前期已有较大涨幅的“川普交易”提高了风险防范意识,因此“川普交易”进入横盘期;

●第四阶段:在川普医改正式受阻后,市场也逐渐意识到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紧的严峻性,此时“川普交易”进入了回调期;

●第五阶段:在川普上任100天后,其百日新政已基本处于全盘推翻的局面,市场也在逐步认识到川普政治目标的转变,川普在市场的影响日趋减弱,而这意味着此前支撑美国金融市场行情走势的一大关键因素——川普新政已不再存在,相应地,“川普交易”也可以算得上告一段落。

未来美国市场将会怎么走?美联储是唯一决定因素!

那么未来美国市场将会怎么走?

的确,博览研究员注意到,最近市场呈现出较为无序的状态。川普新政持续受阻下美股连续走高,黄金则有一定回落……

◆博览研究员认为,毫无疑问唯一决定因素只剩下美联储。事实上,博览研究员此前已反复强调,由于美国的政治经济体制,决定了美联储和华尔街将决定美国经济走向,相应地,也从根本上决定了市场走向,川普新政只是起到一个小范围的刺激作用。而现在,川普新政全盘被推翻,川普政治目标改变,那么这意味着此前打着“川普新政”旗号的“川普交易”也难以再成立,未来美联储成为了决定市场走向的唯一根本因素。

当然,博览研究员不排除这种可能,当川普在百日新政宣告失败后,又重新闹出一套新政方案,那么资本市场将会获得新的炒作故事,“川普交易1.0时代”结束后,或再度迎来“川普交易2.0时代”。

 

新的投资逻辑尚未建立,全球资金正处于“过渡期”无序状态

【研究员】:陈果

结论:博览研究员认为,无论是大宗商品中铝、鈀、铂的意外上涨,还是美股近期不断刷新市场认识的连续走高,还是4月份资金在避险资产、风险资产中的几度切换,都并无太多基本面的支持,而是在全球市场新的投资逻辑尚未完全建立、尚处于混乱状态之际,资金的一种趁机炒作。这也表明在“川普交易”告一段落后,目前资金仍处于一种过渡期的折腾状态。

【博览财经研报】博览研究员认为,无论是大宗商品中铝、鈀、铂的意外上涨,还是美股近期不断刷新市场认识的连续走高,还是4月份资金在避险资产、风险资产中的几度切换,都并无太多基本面的支持,而是在全球市场新的投资逻辑尚未完全建立、尚处于混乱状态之际,资金的一种趁机炒作。这也表明在“川普交易”告一段落后,目前资金仍处于一种过渡期的折腾状态。

那么资金最青睐于“折腾”哪类资产呢?

博览研究员认为,正是由于除了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紧外的长线投资逻辑还看不清,当前资金都选择最简单粗暴的投资逻辑进行炒作:铝上涨是基于中国铝去产能预期;美股走高是延续此前疯狂;欧股上涨则是因为法国大选未出黑天鹅……可以看到,市场已演变为——给我一个理由,我就能上涨。

至于这种状态还会延续多久,博览研究员也不得而知。或许要等一个如特朗普新政一样,对全球市场具有广泛、深入影响力的新因素出现才能重建全球市场投资逻辑。

全球资金正陷入过渡期“折腾”状态

如何看待近期全球大宗商品中铝、鈀、铂的上涨?

博览研究员认为,近期相关商品的上涨,资金炒作的成分更多,其基本面依然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以铝为例,尽管全球铝供给在减少,全球一季度铝需求略有增加,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国内铝供给、库存却是在增加,全球铝(包括国内沪铝)价格上涨更多地是基于对中国铝去产能的预期。高盛近期也指出,铝有可能成为中国供给侧改革的下一个目标,相应地这会继续推动铝价上涨。

相应地,博览研究员认为,大宗商品中铝、鈀、铂这种上涨,正是在全球市场新的投资逻辑尚未完全建立、尚处于混乱状态之际,资金的一种趁机炒作。

博览研究员在上一篇研报中已指出,川普百日新政全面翻盘、政治目标改变,意味着此前川普新政带来的经济刺激因素正不断趋弱,“川普交易”已告一段落。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看到近期全球资产表现出一种较为无序的状态。除了大宗商品中铝、鈀、铂的意外上涨外,美股的近期走势也是令人看不太懂。我们看到近期美股连创新高,但分析师对美股的未来走势担忧也越来越大:人称华尔街“超级马里奥”的价值投资者Mario Gabelli最近表示,美股可能会再现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亿万富翁投资者Mario Gabelli表示,美国股市没有安全边际,自去年11月以来,美股就一路上涨不断创新高,标普500指数累计涨幅超过10%……

此外,市场对风险的偏好也几度反转:首先,黄金和白银走势出现分化——4月的商品表现普遍较差,黄金累涨2%属于异军突起,表明市场避险情绪旺盛,但白银却月度下跌高达6%;而在4月最后一周,风险资产却迅速翻盘走扬,这主要源于法国首轮大选结果完全符合市场预期,以及大西洋两岸主要发达国家的财报季结果利好,在德意志银行追踪的39类资产中,有29类在按美元计算后呈现月度涨幅。

综合来看,博览研究员认为,无论是大宗商品中铝、鈀、铂的意外上涨,还是美股近期不断刷新市场认识的连续走高,还是4月份资金在避险资产、风险资产中的几度切换,都表明在“川普交易”投资逻辑结束后,目前资金仍处于一种过渡期的折腾状态。

那么资金最青睐于“折腾”哪类资产呢?

博览研究员认为,正是由于除了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紧外的长线投资逻辑还看不清,当前资金都选择最简单粗暴的投资逻辑进行炒作:铝上涨是基于中国铝去产能预期;美股走高是延续此前疯狂;欧股上涨则是因为法国大选未出黑天鹅……可以看到,市场已演变为——给我一个理由,我就能上涨。

至于这种状态还会延续多久,博览研究员也不得而知。或许要等一个如特朗普新政一样,对全球市场具有广泛、深入影响力的新因素出现才能重建全球市场投资逻辑。

决策参考

为什么5月初就出现钱荒?投资者该如何做?

【研究员】:柯彩

结论:如果5月份央行延续4月份的风格,继续保持当前公开投放节奏,后期面临的流动性压力不容忽视。而且随着二季度成为金融监管政策集中落地窗口期,资金面持续紧张的态势难以放缓。在博览研究员看来,“钱贵”与“间歇性钱紧”是央行“加强金融市场监管,去杠杆”导致的直接结果。中国流动性疑是呈现拐点性变化情况下,在大类资产配置中,二季度仍是债券投资者吸收筹码的较好阶段,收益率的冲高反而带来了更好的配置和交易机会。目前债券收益已经十分逼近贷款利率甚至超过贷款利率,其性价比已经明显高于贷款和非标资产。

【博览财经研报】5月,公开市场逆回购到期资金9095亿。五一节后,第一周到期量较大,总额达到4700亿元,主要原因是有2300亿MLF到期。统计显示,5月份内的4周资金分别将到期4700亿、1100亿、2495亿以及800亿元。5月整个月份有9095亿元资金到期。

回顾一下4月份央行的公开操作情况,4月份共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实现净投放1400亿。而3月份则累计净回笼6000亿元。其中,央行在3月底至4月初期间,累计连续13日未进行公开市场操作投放资金,在近年来较为罕见,表明了央行维持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的决心。

如果5月份央行延续4月份的风格,继续保持当前公开投放节奏,后期面临的流动性压力不容忽视。而且随着二季度成为金融监管政策集中落地窗口期,资金面持续紧张的态势难以放缓。

不仅“钱紧”而“钱贵”。Shibor承压,各种利率高启。五一劳动节前一周,尽管为净投放资金,但是Shibor隔夜、1周、2周和1个月仍然全线上涨。在资金面偏紧,货币市场利率走高的情况下,银行的同业负债成本也有较明显的上升。

同时,银行的同业存单发行利率再度回升新发城投债、信用债利率跳升。4月下半月以来新发行的信用债品种有多达22只债券发行利率在6.50%以上总之,伴随着钱紧,各路资金的成本也全线上升。到底有多严重?19年来,首次有公募基金因为钱贵和钱紧“不玩了”!

博览研究员看来“钱贵”与“间歇性钱紧”是央行“加强金融市场监管,去杠杆”导致的直接结果。中国流动性疑是呈现拐点性变化情况下,投资者在5月初该如何做资产配置呢?

11.jpg 

为什么5月初就出现钱荒?

◆一不留神,中国基金业在这个“五一小长假”开创了历史:新发基金因为募集合同“未生效”,把到账的钱全部退回给投资者:2017年4月29日,嘉合基金发布公告:“嘉合睿金定期开放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因未能达到基金合同生效条件,基金合同暂不生效。

“嘉合睿金定开”合同生效的门槛其实并不高,只要凑齐2亿元资金,找到200个投资人就可以开张了。按照以前的玩法,到市场里支付高一点的资金成本,找到2亿元一点都不困难;至于200个投资人也不难,让基金公司员工发动亲朋好友,很快就可以拉够人头。要知道,该基金的起卖价是10元,凑够200人轻轻松松。同样的,时间也不是问题。即便第一个月没有找到足够的钱和人,还可以延长2个月。

也就是说,是嘉合基金自己没有延长的想法,就宣布合同未能生效。为什么该支公墓基金会出现这种情况?说到底,是两个原因:

第一,钱太贵了;

第二,钱不好赚了。

两者综合在一起,也就是“担心亏钱”。在收益端,由于“一行三会”强监管,去杠杆,A股市场的赚钱效应大大不如从前。

更为重要的是,短期融资成本的上升,正在挤压投资收益,资产荒演变成了“负债慌”。

根据基金一季度的季报,过去几个月基金规模出现大幅增长的是天弘余额宝基金,其规模从2016年12月末的8083亿元大幅跃升到了1.14万亿,成为增长最强悍的基金。余额宝这种不投资股票的货币基金却突然“灵魂附体”,动辄每月增长上千亿。

如下图是,余额宝有史以来的收益率走势,大圆弧底,对应的就是央行不断降息降准和释放流动性之后,带来的“无风险利率走低”,所以那时资产价格大涨,尤其是房价大涨。

但从去年末以来,余额宝这种货币基金代表的“无风险利率”不断走高,这说明市场里的钱的确越来越贵了。而“无风险利率走高”,无非抬升了股市、楼市的资金成本。

12.jpg

◆流动性呈现拐点性变化,“钱贵”与“间歇性钱紧”将是常态。

自从去年8月底,央行开始操作“收短放长”以来,短期资金成本逐渐上升,具体表现为各个时间段的Shibor利率在上升。同时,央行自2017年年初以来已连续两次上调各种货币政策字母工具的利率。作为利率走廊上限的隔夜SLF利率累计上调了55个基点,而作为下限的7天逆回购累计上调21个基点……

这些字母工具利率的上升,导致了金融市场尤其是货币市场利率不断上升,金融机构短期拆借成本也随之水涨船高。

当下,资金面上,不仅存在“钱贵”,同样存在“钱紧”的现象。2017年一季度央行累计净回笼1.03万亿,缩表1.1万亿。同时,一季度金融数据出台,新增存款突然大幅度下降。央行的数据显示,一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5.06万亿元,同比少增3506亿元。数据显示,今年非金融企业的贷款相比去年下滑了1万多亿,主要是由于今年票据融资减少了1.08万亿。

社科院教授刘煜辉日前所言,货币市场利率中枢步入上升通道,“间歇性钱紧”将是常态。

博览研究员认为,“钱贵”与“间歇性钱紧”是央行“加强金融市场监管,去杠杆”导致的直接结果。

根据华创证券分析师牛播坤、张伟最近的研究报告,国内流动性呈现出拐点性变化。该报告指出,2016年9月至今,货币政策实质是“中性”偏紧。宏观经济保持高景气运行,为金融防风险、去杠杆创造了适宜的基本面环境。

刘煜辉称,国内上一次出现“从资产荒到负债荒”是2013年,彼时靠货币信用扩张制造了一个两年半的利率下行,但如今情况已然不同。在他看来,资产荒和加杠杆是一个自我强化的过程。收益率越下,所需杠杆率越高,所需资产就越多。相反,收益率越上,越是缺钱,并演变成“负债荒”。

五一节后,首周就见钱荒,投资者该如何做?

◆五一节后继续资金荒! 五一假期过后,第一周就有近5000亿元资金缺口袭来,整个5月份有9000亿元以上资金到期。

如果央行继续保持4月份的公开投放节奏,后期面临的流动性压力不容忽视。而且随着二季度成为金融监管政策集中落地窗口期, 资金面持续紧张的态势难以放缓。

金融去杠杆导致无风险利率上升和风险偏好下降,现在到处是资产,不论股票还是商品,抑或是债券,都存在加速下滑的迹象,资金荒已经走在路上。随着二季度成为金融监管政策集中落地窗口期,资金面持续紧张的态势难以放缓。

◆资金紧加上钱贵,这对五月初的市场将产生哪些影响?

1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