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财经研报】15日,全球瞩目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落下帷幕,在2017年过去了1/3的时候,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记忆中增加了新的内容。
回首2016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带一路”被作为三大战略在会上提及,然而,近期A股中“一带一路”概念却没有十分引人注目的表现,反而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当天走为全场资金净流出第二的板块。
这让人想到另一个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被决策层强调的工作:国企国资改革。会上,用“国企国资改革”代替“国企改革”,并加了上“加快”、“深入”等词。
事实上,以央企改革为标杆的国企国资改革一直消息不断:
5月10日,国务院国资委在官网上公布了《国务院国资委以管资本为主推进职能转变方案》。
5月8日,中国考虑将主要火电和核电企业重组为3家,中国化工与中国中化拟于2018年合并。
5月初,媒体称10家央企混改方案出炉。
4月5日,中国联通公告称正筹划并推进混改。
3月3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刘鹤召开专题会议强调混改,并提出“尽快批复实施试点方案”,将从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电信、军工7大垄断领域展开。
1月初,兵工集团、兵器装备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积极推出混改方案。
2016年12月9日国企改革情况通报会上,国资委负责人透露,2017年将是国企“改革见效年”,并明确公布了央企重组的三大思路。
然而,在2017年的头1/3时间段里,央企改革在A股却遭遇到“温吞水”式的回应,甚至有着“高开低走”的意味。
博览研究员认为:
市场一开始和以往一样,对央企改革消息做出了常规性的反应。但稳健中性的货币定调,近期让市场胆寒的金融强监管等,决定了A股没有大行情,也使央企改革即便在政策层面获得全力支持,却在股市的资金层面受到不上的局限,上演单边大涨的难度很大。
此外,现阶段央企改革所处的历史点位,从对概念的炒作预期来看,存在着“青黄不接”的情况。
高开低走
1月3日至5日,A股连续上扬,招商证券所构建的央企改革板块扮演了领涨的角色。其间,兵工、兵器集团的混改消息先后发布。
博览研究员剪切下了央企改革板块从今年1月到现在的K线图走势图。
可以看到,整个板块在4月1日前,走出的是“冲顶—回落—高位横行”的走势。
之所以在4月1日划出分界线,是因为,4月初的上涨,主要是雄安效应的影响,与本文所要讨论的主要问题没有关系。
不可否认,央企改革板块中的个股中,并非所有股票的走势都与上述两股类似,这是因为,有些个股在具备央企改革概念的同时,还有各自的行业概念,一旦有个行业性概念被点燃(比如医药),其K线将表现得强于央企改革板块。
但这并不防碍我们从板块的角度来讨论央企改革一事。事实上,对该板块的大多数股票来说,都可以像板块K线图那样在4月1日前划出一条分界线。
而此后的40多天里,大家总体走出了一个趋势:下跌。到目前为止,板块内不少股票的股价已跌破1月初的价位,整个板块的指数也处于同样的境地。
市场对央企改革的看法正在发生变化
在1至3月底的走势背后,央企改革题材有着这样的大背景:
1、中国联通自2016年10月以来一直上涨,股价最高涨至8元,总体涨幅接近1倍。
2、A股共有53家国企上市公司因重大事项停牌(22家为央企,31家为地方国企)。其中42个可能涉及重大资产重组甚至借壳,包括15家央企和27家地方国企。仅凭这一点,就可以让市场对“拟改革”企业或集团充满积极预期。
在央企中,中国建材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的资本运作较为活跃,各集团均有2家上市公司处于停牌状态。另有英特集团和哈空调2家公司可能涉及控制权变更。
当时,中国建材集团的凯盛科技和洛阳玻璃两家A股公司已停牌筹划资产注入。凯盛科技拟发行股份购买中国建材集团旗下的浚鑫科技和天柱能源,前者主营太阳能电池,后者主营绿色能源;洛阳玻璃拟购资产是控制人旗下的合肥新能源100%股权、桐城新能源100%股权,和宜兴新能源70.99%股权。
航天科工集团拟注入A股航天电器的资产包中,包括集团旗下林泉电机的部分经营性资产及其持有深圳市航天电机系统有限公司68%股权与深圳斯玛尔特微电机有限公司51%股权等资产。
招商局集团拟利用旗下上市平台华北高速,实现招商公路的整体上市。
结合前述对板块走势的描述,可以看出,市场一开始和以往一样,对央企改革消息做出了常规性的反应。但应注意的是,从力度上看,明显比去年10到12月期间逊色几分。
这说明,有其它因素在影响市场对央企改革概念的炒作。
而当我们将央企改革板块的K线与上证指数的K线放在一起时,可以看到,两者的运行大致相同。这既说明,央企改革虽然可以领涨每个时段的市场,但最终无法超脱与市场总体。也证明了,整个A股市场在1-3月份遇到的大背景,就是上面所说的“其它因素”。
这个大背景,就是今年的稳健中性货币定调和不断加码的金融强监管。它决定了A股没有大行情,央企改革即便在政策层面获得全力支持,上演单边大涨的难度也很大。
那么,4月1日之后的下跌,也是因为这样吗?
博览研究员认为,大环境是一方面,但还有央企改革自身的新问题。
4月13日,国务院国资委就央企一季度总体情况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央企改革的最新推进情况和下一步相关安排。
5月4日,媒体公布10个央企集团的混改计划。
5月8日,消息称中国考虑将主要火电和核电企业重组为3家,中国化工与中国中化拟于2018年合并。
然而,在这两个日期前后,央企改革板块并没有非常强势的表现,只是个别股票有“一日游”行情。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现阶段央企改革的推进,总体处于试点期的中段,从对概念的炒作预期来看,存在着“青黄不接”的情况。一是早期重大消息现处于落实阶段,相关预期的炒作早已结束。二是新的改革试点,从方案上看,与A股的关联不太紧密,市场中还没有很好的对标标的。这一判断,我们在相关研报中有详细解读,在此不再赘述,只举一下具体的实例在印证:
比如4月13日消息中涉及到的哈电集团,此前资本市场在对其展开“认识”中,包括有资产重组的预期,但从13日公告的信息看,其“混改”主要是股权结构上的变化,而不涉及资产重组。
再比如10大集团的混改计划中,除联通这个老故事外,其它9家集团的方案都与A股不发生直接关系。
再看5月8日的消息,都是此前被外媒报道过的老故事,有的甚至传了两三年。
结论
综上所述,市场一开始和以往一样,对央企改革消息做出了常规性的反应。但今年稳健中性的货币定调,令人胆寒的金融强监管等,决定了A股没有大行情,也使央企改革即便在政策层面获得全力支持,但上演单边大涨的难度很大。
此外,现阶段央企改革所处的历史点位,从对概念的炒作预期来看,存在着“青黄不接”的情况。
那么,接下来, A股投资人在央企改革一事上是否无事给做了呢呢?我们是否应该放弃参与央企改革的炒作呢?我们可以从投资逻辑、改革逻辑两方面出发,进行系统的梳理的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