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览财经研报】上文谈到除了央行“换政策不换人”之外,银、证、保三家的人事的变动,实际上反映的是背后政策路径的变迁。“一老带三新”的监管格局,将持续影响着市场走势。
从逻辑链条来看,前两篇分析了宏观政策到监管执行层面的变化,而这一篇则会沿着该链条进一步向下推,谈谈监管的变化改变了怎样的游戏规则和审美偏好?
博览研究员认为,长期来看,强监管、去杠杆挤压A股暴利空间,我们应当调低收益预期;细分来看,“以大为美”之下,重主板,轻创业板;业绩白马创新高,有必要重视基本面,尤其是价值+成长的融合!
整体看:暴利一去不复返
过去很多年,股市虽然让很多人倾家荡产,却也是个强有力的造富机器。
如果在2007年6124点的市场最高峰等额买入所有的A股,拿到2016年底这个组合的收益率是90%。表面上看,指数下跌了一半,但由于占高权重的成分股表现不佳,其实大部分股票都是赚钱的。
这个我们可以随便翻翻K线图。2011年11月8日到2016年11月8日的五年,剔除掉新股的涨幅,A股的平均涨幅是121%,涨幅的中位数是75%。也就是说A股过去个股平均年收益率24%,已经超过了巴菲特的复合收益率!即使对比过去五年的美股,标普的年化涨幅也就12%,纳斯达克是15%。赚钱效应未必比A股强多少。
就算你没有等额买入所有A股,从过去审批制+散户市两大特征来看,这20多年来炒小炒新是A股的暴利法门。什么一年赚几倍都不是事儿。当时的收益不是来自于企业内生成长,而来自于重组和二级市场博傻。只要你稍微认识点“熟人”,跟着庄家走,绝大多数情况都有肉吃。
但如今,A股的暴利时代一去不复返!
A股市场前20年的游戏规则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游资和资本大鳄,可能有利于市场活跃,有利于市场扩容,有利于吸引增量资金,但是此时此刻他已经不适应当下政策的需要了。
供给侧改革表面上看是减少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无效的是什么?除了过剩产能之外,还对应着此前暴利,甚至粗放的增长模式和收益模式。现在央行拧紧水龙头,三会联手强监管、去杠杆,导致“虚拟经济”暴利的经济基础不复存在。
所以A股市场所谓的估值重构,从一个大的背景上看,监管层是在挤压A股的“暴利”空间,去杠杆和强监管都在逼着资金“脱虚”。
对于投资者而言,哪里最暴利?新股上市、兼并重组、吹牛讲故事的题材股、妖股。现在的情况是:
IPO大扩容,新股开板越来越快,次新股也“物以众而贱”;
严控跨界并购,胡乱重组;
严打公司欺诈,乱讲故事容易吃罚单;
一旦有发展成妖股(N个涨停)的趋势,马上是一顿停牌自查,就连“政治正确”的雄安都未能幸免……
博览研究员认为,表面上过去游资惯用的一套被全盘否定,散户的生存空间大大压缩,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凡是有暴利空间的地方,都被贴上了封条,倒逼资金“脱虚”。因此,绝大多数投资者最明智之举就是调低收益预期。小赌怡情,但炒股发家致富肯定是想多了。
细分看:什么才是流行的“审美观”?
如果说强监管、去杠杆比较笼统的话,那么有没有什么细化的对市场内部的分化有影响的“游戏新规”?
本内参从去年四季度开始,陆陆续续谈了一些“游戏规则”和“审美观”,博览研究员想结合今年的行情再重新梳理一遍,供各位读者参考:
l 以大为美:“国企做强”、指数维稳对应着主板和创业板的分化
主板和创业板的分化,标志性事件是2016年7月初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国企”。
按照“没有不讲政治的金融”来理解,资本市场更应该服从国家利益,更应该将资本力量侧重性导入到国企之中。如果说主板蓝筹代表了国企,创业板代表了民企,从政策角度看两者的分化,就显得十分清晰明确了。
虽然短期看,创业板在每次大跌后的反弹过程中,更容易充当先锋,一旦把时间拉长,主板和创业板孰强孰弱一目了然。
再补充一点:
除了“国企做强”之外,当去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稳”字放在第一位之后,今年郭嘉队频频在大盘跌破1%的时候力挽狂澜。其中上证50是维稳的中坚力量,但博览研究员从来就没听到过救创业板。于是我们看到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大跌的时候沪市有权重出来维稳,而创业板就“没爹没娘”。
本内参17日文章《大金融出货、创业板复活:反弹终于在银、证“监管压力差”中找到突破口!》提到这样一个观点:银监会的监管,主要作用在主板蓝筹的金融权重领域,而另一方面,证监会施压的对象一般是次新、高送转以及庄股小票。先不谈短期证监会保持缄默,银监会继续强监管导致创业板相对主板更容易反弹,长期来看,银监会施压金融权重,但有国家队托底;而证监会施压对象,只有散户自己买单。所以长期角度,主板的抗压能力明显更强。
因此,长期来看,在这一轮强监管、去杠杆的过程中,“游戏规则”对主板更有利,市场审美也从此前的“以小为美”向“以大为美”转变。
l “被动”的重视业绩、回归基本面
今年4月底,超过上一轮牛市新高的股票数量,接近90多只。同时,创新低的股票已经达到了450只。这个新低是什么概念呢?是2016年初那次熔断之后的新低,可以看到这个市场的分化有多严重。
通过观察创新高和创新低股票的特点,创新高的股票最基本的指标ROE明显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而创新低股票ROE中位数是不断下移的。可见市场在回归投资的本质,回归基本面。
随便举几个创新高的例子,贵州茅台、恒瑞医药、老板电器、格力电器、海康威视等。值得注意的是,这里面还包括来自创业板的信维通信!可以认为,尽管“游戏规则”对创业板并不友好,但真金不怕火炼,有业绩同样能脱颖而出。
为什么要说重视业绩、回归基本面是“被动”的呢?
博览研究员认为,市场追捧业绩白马股,不是因为大家都在玩所谓的价值投资,而是在强监管、去杠杆的压力之下,游资过去那一套实在难以继续玩下去。而白马股基本面更加夯实,股价的安全边际更高,就算很多标的没有郭嘉队撑腰,也能顶住压力,用业绩的确定性来对冲监管加码的不确定性!当很多人被迫改变自己胡炒爆炒的习惯,转投白马股怀抱的时候,人多了,钱多了,股价就自然起来了。所以说,大家重视基本面,更像是被监管“逼出来的”!
l 价值+成长的融合最对胃口!
回顾历史,2010年以来价值股成长股阶段性交替领先,如10年成长股领先,11-12年价值股领先,13-15年成长股领先(其中14年下半年价值股领先)。16年以来价值股整体走势强于成长股,但价值股和成长股中都有结构性机会,各有千秋。
但从强监管、去杠杆实施的近一年多以来分析,如果把表现优异的白马股拉出来进一步细分,比如价值股里面,茅台、格力、恒瑞医药三者横向比较;成长股里面海康威视、歌尔股份、长盈精密横向比较,会发现市场的另一审美偏好——价值+成长相融合最对胃口,反倒是单纯的价值或者单纯的成长的表现都不算特别好。
举几个例子,引用海通证券的数据(2016.1-2017.3),价值股中,利润增速高的表现更好。成长股中估值低的表现更好,说明价值+成长的融合是市场的审美偏好!
总之,面对新的游戏规则和审美偏好,投资者更应该去主动适应新环境。调低收益预期、重主板,轻创业板、有必要重视基本面,尤其是价值+成长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