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览财经研报】(接上文)从政策研究的角度来说,包括出台减持新政在内的强监管,是资金“脱虚向实”所必须做的动作,但不是全部。强监管只能用来解决资金“脱虚”, 却不能做到资金“向实”。计划经济的教训已经说明,只有善用金融和经济的基本规律,才能真正让资金“向实”。监管层的责任在于谋划通道,经决策层首肯后搭建并保证通道的稳定运行。
不可否认,目前的A股是一个有限资金做场内博弈的市场。但这是特定环境下的产物。事实上,5月下旬发生在A股的一些事件说明,潜在可以流入市场的资金并不少。证监会目前处于一个等待其它监管机构完成“脱虚”工作的时间窗口期,除了从“向实”的角度考虑完善减持规则外,还有5件事应该提前有所考虑:
1、摸清“适宜资金”的规模。
2、设想好更妥当的吸纳资金直投实体经济的通道。
3、完善再融资及重大资产重组规则,使资金看到顺畅的退出通道。
4、营造“给创新型企业高估值”的氛围。
5、将PPP资产证券化工作向前再推进一步。
从“闪崩”、惜贷到大量资金没有出路
如下信息引起博览研究员的注意:
1、从22日起,每天都传来个股盘中“闪崩”的消息,引人关注的是23日相关信息中附带的信息:“查询这些‘闪崩’个股的一季报发现,其前十大流动股东中无一例外均出现了信托计划、资管计划,或者基金专户的身影。此外,在‘闪崩’个股的股东榜中,还出现了信托公司交叉出现的现象。”
2、中国经济网称,针对市场关于银监会检查信托公司业务的有关传闻,银监会表示,根据银监会2017年现场检查计划,监管部门将对部分信托公司进行例行检查。为提高检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银监会相关部门4月中旬制定印发了《2017年信托公司现场检查要点》,供具体检查时参考。印发检查要点是现场检查的一种通行做法,仅用于指导具体检查项目,并非发布监管政策。
3、第一财经称,某家资产规模2000亿元级的城商行的某分行副行长说,总行刚下达了被他们称之为“史上最严”的流动性管控方案。各个经营单位、各个分行都要自保平衡。重担落到了吃资金大户的房地产信贷上。银行们心里会有一个贷款定价的底价,若是低于这个贷款利率,那么对方即便是“名单制”里头的房企,也不予受理授信审批申请;即便是行里此前已经批复了授信,也不予放款;即便是已经放款了,到期也“假惺惺”表示可以续贷,但收回资金后就不再续做。
“闪崩”一事说明,越来越多的杠杆资金正在或即将从股市中退出。这里用“越来越多”,是因为大约1个月前,A股同样出现过个股“闪崩”,当时也和监管层查资金有关。而24日银监会的表态,不仅会加速杠杆资金离开股市,也会使以“通道”借用方式流入其它市场、投资标的的资金加速退回。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退回的资金接下来怎么办?
有两条路,一是寻找新的“通道”重新回流到原来的领域,二是通过相关金融产品“清盘”等方式,进一步退回资金的上游来源地。
从目前的政策环境看,金融机构想实现第一种情况的难度很大,因而,相关资金主要会选择第二条路。当然,这种“退回”不会是短期就能全部完成的,有些投出去的项目在流动性上与股票不同,有一定的时间周期。但总的方向不变。
如此一来,不论杠杆有多少重,都会因强监管的“政策封堵”而一一卸去,最终只会留下一到两重被监管层认可的杠杆,或者不留一丝杠杆。
可是,问题又来了,这时的资金有哪些出路呢?
从第三条信息看,银行表内资金已面临着出路的问题。那么,对于降杠杆后的表外资金来说,怎么会轻易找到出路呢?
因此,可以说,金融领域正面临着大量资金无处可用的局面。
5件事提前规划
基于“时间窗口期”和资金情况的判断,有如下5件事证监会可以提前规划:
1、在与其它监管机构配合强监管的过程中,推动大家一起搞清,高净值资产主体所掌握资金的规模。
直接投资的风险和期久与购买理财产品的风险和期久是不同的,其长期性和不确定性十分明确,因此,不是所有的可投资资金都适何于引导到实体经济投资中去。在全社会可投资资金中,“高净值资产主体掌握的资金”才是适何于这类投资的资金。这里所说的“高净值资产主体”包括自然人和法人。
2、除了企业首次公开发行上市外,在权力范围内,预先设想好吸纳资金直投实体经济的通道,让资金走出第一步。
此前,投实体经济的通道中,包括部分“通道业务”。目前,该业务面临强监管,只有私募股权这一条路留给资金走了。但是,今年以来,相关审批流程的一些环节实际上处于半停滞状态,新股权私募的设立并不容易。
除了在适当时候使私募股权的设立重新顺畅起来之外,证监会还可以考虑新推出一些有类似功能的通道。这样的话,资金就能走出第一步。
3、做好完善修改A股再融资及重大资产重组规则的准备,使直投实体经济的资金看得到顺畅的退出通道。
在资金走出第一步,投入到实体经济中之后,需要解决的是退出路径的问题。二级市场是一级市场的退出通道。但是,2016年修订的重大资产重组规则和今年年初修订的再融资规则,大大限制了股权资金的变现。
4、在资本市场营造“给创新型企业高估值”的氛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是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这需要中国有一大批创新型企业。决策层对于资金“脱虚向实”的要求中,也希望有大量资金直接进入创新型企业或传统企业的创型项目中。
从近期A股的表现来看,领涨或跌幅不大的企业,几乎全部是传统企业。这企业大部分没有创新型项目。相反,市场中有一批增长率为30%—50%水平的企业,在近期的跌幅却很大。证监会应该采取措施,引导资金向这类股票流动。
此外,不论是BAT,还是BAJT,中国在新经济领域中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都没有在A股上市。缺乏这样一类有相当体量的标杆型企业,想推动资金大量而主动地直投实体经济中的创新企业,并通过A股变现,难度很大。
5、研究推出新的政策,将PPP资产证券化工作向前再推进一步。
在此前的研报中我们说到,“去杠杆”带来流动性缩减,从而使资金成本上升。而同时,实体经济在短中期内平均利润率出现大幅提升的可能性很小。此时PPP项目虽然收益率不高,但有收益稳定的特点,故而很可能成为在没有很好选择的情况下,众多资金的共同选择。
虽然在去年,证监会与财政部就PPP资产证券化出台了政策,但按该政策,目前尚无项目符合相关条件。为此,证监会可以考虑更多的方式,在稳妥的同时,使PPP资产证券化工作向前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