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政策*
 查看往期
第3762期 2017-06-05(与您相约每周一、周三、周五)

主编点评

【本期主编】:张宏伟

6月2日,隔夜美股3大指数齐创收市新高,刺激港股ADR指数靠稳。2日早盘,恒指高开高走,最高见25973点,上试26000点未果,此后冲高回落,围绕25900点窄幅震荡。午后恒指继续围绕25900点徘徊。截止收盘,恒指涨0.44%,报25924.05点;国企指数涨0.44%,报10666.43点;红筹指数跌0.02%,报4083.54点。大市成交852亿港元。

资金方面,截至港股收盘,沪港通资金流向方面,沪股通净流入7.04亿,港股通(沪)净流入15亿;深港通资金流向方面,深股通净流出10.26亿,港股通(深)净流入为4.33亿。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随着七一回归二十周年临近,港股暂处于易升难跌的格局,故港股短期内有很大机会突破26000关口,支持位则见25500附近水平。市场普遍预期港股会大致向好,亦会吸引更多南下资金,中资金融股会继续受追捧。

今日头条

港股暂处于易升难跌格局 中资金融股或继续受追捧

2017-06-04_165620.jpg

6月2日,隔夜美股3大指数齐创收市新高,刺激港股ADR指数靠稳。2日早盘,恒指高开高走,最高见25973点,上试26000点未果,此后冲高回落,围绕25900点窄幅震荡。午后恒指继续围绕25900点徘徊。截止收盘,恒指涨0.44%,报25924.05点;国企指数涨0.44%,报10666.43点;红筹指数跌0.02%,报4083.54点。大市成交852亿港元。

个股方面,中金重申吉利汽车推荐评级,吉利大涨带动汽车板块全线上涨。吉利涨6.94%,报价14.18元,股价再度破顶,连续三日创新高,市值1265亿港元,突破1200亿港元关口。正通汽车大涨10.61%,和谐汽车涨6.65%,广汽集团涨2.98%,长城汽车涨3.01%。内银股走势较好,中国工商银行涨1.89%,报价5.4元;交通银行涨0.5%,报价6.01元;建设银行涨1.07%,报价6.6元;中国银行涨0.76%,报价3.96元。

资金方面,截至港股收盘,沪港通资金流向方面,沪股通净流入7.04亿,港股通(沪)净流入15亿;深港通资金流向方面,深股通净流出10.26亿,港股通(深)净流入为4.33亿。

消息方面,4日证监会召开贯彻实施减持制度规则专题视频培训会,根据证监会关于出台重大政策规定后要对系统干部进行培训的制度安排,为便于全系统干部更好地理解、把握和适用相关减持制度规则,保障做好完善相关减持制度规则的贯彻实施工作。会议认为,减持制度是证券市场重大的长期性、关键性基础制度。这次对减持制度作进一步完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上市公司专注主业,完善上市公司治理,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引导长期、价值投资,更好地促进资本形成,服务实体经济,防止“脱实向虚”,保护广大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

信诚证券张智威表示,随着七一回归二十周年临近,港股暂处于易升难跌的格局,故港股短期内有很大机会突破26000关口,支持位则见25500附近水平。市场普遍预期港股会大致向好,亦会吸引更多南下资金,中资金融股会继续受追捧。

热点聚焦

周一热门港股聚焦

2017-06-04_215206.jpg

恒指今年领跑全球指数 大涨之后该用什么策略?

2017-06-04_175502.jpg

恒指月线连续五连阳,2017年以来累计大涨17.83%,升3923.49点,在全球主要指数中领跑。恒指点位也从年初22150.4点一举迈过23000点关口、24000点关口、25000点关口,接下来港股还要挑战26000点。新浪港股撰文指出,在六绝首日,恒指涨0.58%,迈入25800点关口;在六绝次日,恒指再涨0.44%,迈入25900点关口;在六绝第三个交易日,恒指是否要迈入26000点大关呢?

港股踏入6月,恒指进一步攀升,再创近两年新高。事实上,目前恒指处于近20年来最勇状况,虽然短期冲得太快或须回气,但相比过往,离峰顶还远。

恒指今年迄今升17%,暂时为近20年(不包括今年)来第3大表现最好的上半年,首两位为1999年及2009年,分别上半年累升35%及28%,但别忘记这两年为经历金融危机,股市急挫后的谷底反弹,因此,说目前恒指为近20年来最勇状况也不为过。

提起金融危机及今年为7字尾,自然令人联想起1997年及2007年急升后出现股灾,1997年上半年升13%,2007年上半年升9.1%,目前升势比当年来得更早。恒指1997年首7个月累升22%(每月收市计)见顶,2007年首10个月累升57%见顶,目前升幅仍不及当年疯狂,现时只是挑战近20年来每年最多累升记录中表现最佳的第8位,即2015年最多累升19%的记录,也可以说,今年来以一个短时间累积的升幅不小,但全年来看,累积升幅不算庞大。

那么当港股连续大涨之后,恒指后市是否依然值得够呢?兴业证券张忆东表示港股估值仍有空间。

他表示,穆迪调低评级不用太过关注,要关注未来基本面,优势企业是盈利驱动,价值会进一步重估。港股投资策略用八字概括:业绩驱动,价值投资。

这轮港股牛市和未来三到五年中国权益类资产的基本面,既包括A股也包括港股。投资者不应太在意短期的经济数据,新的繁荣周期,新的上行周期,纠结于此没有意义。无需太担心中国经济短期周期波动,而应该关注中国权益类资产真正的基本面是什么,应该关注经济转型。经济的加速优胜劣汰带来的行业格局的改善,带来的龙头公司优势企业盈利的改善,所以经济新的趋势就是加速优胜劣汰。

5月23号穆迪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从Aa3调到A1,是1989年以来首次调低中国信用评级,穆迪指出的原因是债务水平上升、潜在增长率放缓等等,而且5月24号又调低了香港的信用评级,从Aa1调到Aa2,这是04年以来的首次调低,原因是中港融资关系太紧密有可能导致风险传递。张忆东表示,穆迪调低评级的原因是一个滞后指标,如果基于此去投资中国的权益类资产只能是死路一条。结果话音未落香港中资的地产股就暴涨。

优势企业是盈利驱动,他们的价值会进一步重估,这就是中国权益类资产未来几年的核心基本面。为什么优势企业能够盈利驱动呢?恰恰是经济降速之后进入到一个优胜劣汰的加速转型阶段,这个阶段各个行业的盈利将会聚焦在龙头公司,所以能够推动龙头优势公司盈利的改善,进而价值投资是有意义的也是可行的。未来不需要中国经济多么好,只需要维持现在的稳态,GDP在5%到7%之前波动,通过行业整合,龙头公司可以进一步提高毛利率、资产周转率、市占率,最终就是ROE和EPS的持续改善。

港股投资策略就八个字,“业绩驱动,价值投资”。不能因短期的情绪产生错觉,比如恒大和融创带动地产股表现强势,大家会非常恍惚,说港股会不会A股化。港股市场从存量来说依然是外资主导的,是全球资产配置的一个场所。所以不能只看短期,更主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全身而退,能不能在中长期取得收益。两地的投资理念会越来越融合,A股会越来越强调盈利驱动价值投资走成熟市场的发展正道,港股围绕“北水南下”和“西水东进”,成交活跃度有所提升,从而使得赚钱效应下龙头公司估值体系被打破。以前港股PB可能在一倍一下,PE也是十倍以下,这是过去几年的惯性,随着活跃度提升,会使龙头公司产生溢价。龙头公司的溢价性在香港是很明显的。整体的A股PE是20倍,中位数是40倍。A股龙头是折价的。港股整体法是12倍,中位数是8.7倍,龙头的溢价比较明显,这是港股特例。从这个角度来说,无论是港股整体,还是港股龙头公司,其估值提升还是有空间的。港股将先向A股靠拢,再向亚太新兴市场估值中枢靠拢。

投资者无需太纠结宏观经济的起伏,眼光应聚焦在各行业竞争力持续提升的龙头公司。六月份可能有波折,不要过于追高,金融去杠杆、金融监管、金融反腐都是不利因素,短期不能过度乐观。如果有坏消息出来,要有逆向思维,坚定去买入各行业的优质公司。

5月非农数据意外惨淡 今年加息3次恐难实现

2017-06-04_180827.jpg

汇通网撰文指出,美国5月的非农数据意外惨淡,新增非农就业数仅13.8万,远远低于预期的18.2万,较前值也大幅下降。不过好在,失业率降至4.3%,创十六年低点,表明美国劳动力市场仍在持续趋紧,美联储应该还是会在6月加息。

但问题是,在非农数据爆冷的情况下,美国近期的经济数据也不理想。而且4.3%的失业率也从侧面反映出参与劳动力市场的人数下降,释放出负面信号。

美联储原定于今年加息3次,在3月、6月加息后,如果就业数据和经济数据都持续这样疲软的状况,那么无疑在美联储加息的道路上放出一只拦路虎,今年是否还能如期进行第三次加息就值得担忧了。

此前经济学家预期非农就业人数增加18.5万,而且在前一天公布的“小非农”ADP就业人数为25.3万,不少经济学家还因此进一步提高了预期。

然而非农数据却意外爆冷。美国股指期货在非农数据出炉后回涨,不过在触及高点后回落。美国国债收益率跌至年内低点,10年国债收益率为2.15%。国债收益率和价格成反比。

此外,3月和4月的数据也出现修正,新增就业总数减少6.6万,导致这三个月新增非农就业人数平均仅为12.1万人。

丰信信托公司首席投资主管桑切斯(Ron Sanchez)认为:“这3个月的非农数据比2016年更加疲软,也比今年前三个月更疲软。这一转折非常值得注意。”

桑切斯表示:“这就意味着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非农数据走软是否只是自然的下滑,仅仅反映劳动力市场收紧?又或者这意味着经济增速下滑了呢?”

此外,工资增长疲软也值得担忧。桑切斯说:“如果劳动力市场收紧,那么就很奇怪为什么这没有转化成工资上涨。美联储可能会认为,这意味着劳动力市场虽然收紧,但还没有紧到出现通胀压力的地步。”他又补充道,而这就意味着美联储可能需要有更多的耐心了。

法兴银行评论指出,美国5月份就业报告“略微令人失望,但并没有让美联储偏离”6月加息的轨道;不过,由于已经存在通胀过低的担忧,除非就业增长反弹,否则9月加息决定将更难做出;而且随着人口统计因素产生影响,劳动参与率将继续下降。

美国蒙特利尔银行资本市场利率策略主管林金(Ian Lyngen)认为,尽管美联储依旧会坚持在6月加息,但这次惨不忍睹的非农数据可能会让美联储放弃9月加息的计划。其实原本9月加息可能性就存疑,因为美国政府可能会在9月左右向国会申请提高国债上限。

桑切斯也认为,市场还没有改变观点,仍认为美联储还处在短期的政策路径上。所以美联储6月依旧有90%以上可能加息。但问题是,美联储9月还会不会加息——很可能加息时间会被推迟到12月,甚至有可能今年没有第三次加息了。

DS经济公司CEO斯旺克(Diane Swonk)认为,美国政府还需解决债务上限的问题,而且财政政策也存在很多不确定性,所以9月加息的可能性并不高。尽管美联储可能会如预期今年加息三次,不过可能第三次加息需要等到工资上涨速度加快之后才开始了。

就业率和通胀是美联储的双重目标,不过就业数据此前一直表现稳定,因此美联储此前一直更担忧核心通胀率从他们2%的目标滑落。

斯旺克说,其实这次非农数据还不算太糟糕,毕竟美联储能够接受的非农下限是10万。这一数据也会影响美联储在原定的加息路径上顺利前行。要知道,今年初的非农数据是18.1万,当时那样的数据足够支撑美联储加息三次,但现在就不好说了。

斯旺克还说,工资没有增长比较让人疑惑。尽管劳动力出现了短缺,工资却没有增长,这一点在制造业表现得尤其明显。

她还补充道:“我们已经听到很多雇主抱怨用工短缺,但这却和工资增长的缓速不匹配。”她认为,很多公司还在试图保障利润,所以要改变这一状况,可能只能继续观望。

5月非农就业人数增加最多的领域是专业服务和商业服务领域,新增3.8万就业;医保新增2.4万就业;矿业增加7000就业。兼职工作增加13.3万。

公司新闻

中国神华或与国电电力合并 京能清洁定增筹资30.76亿元

2017-06-04_211932.jpg

央企重组新动作 中国神华或与国电电力合并

全球最大煤炭企业神华集团旗下上市公司中国神华、国内五大电力集团之一的国电集团旗下上市公司国电电力6月4日均发布公告,称将于6月5日起停牌,控股股东拟筹划涉及公司的重大事项。

这意味着,“中国神电”呼之欲出。与此前媒体披露的神华、大唐、中广核合并方案不同,“暗牌”国电成为新一组央企重组的主角之一。

中国神华在公告中称,6月2日接到控股股东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通知,获悉其拟筹划涉及本公司的重大事项,该事项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尚需获得有关主管部门批准。为避免造成公司股价异常波动,经公司申请,公司A股股票自2017年6月5日起停牌。

国电电力也在同日的公告中表示,6月2日接到公司控股股东中国国电集团公司通知,获悉其拟筹划涉及本公司的重大事项,该事项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公司股票自2017年6月5日起停牌。

新华社日前报道,国资委在本月2日举行的新闻吹风会上指出,未来央企集团层面的重组将更多发生在煤电、重型装备制造、钢铁等重点领域。

5月份媒体曾报道称,中国考虑将神华、中广核和大唐合并为一家公司,将华电、国电和中核合并为一家公司,将华能和国电投合并为一家公司。

今年3月,国资委主任肖亚庆就曾提出,2017年要深入推动中央企业的重组。他称,在钢铁、煤炭、重型装备、火电等方面,不重组肯定是不行的。

在此之前,火电和核电领域就曾频频传出重组消息,神华曾分别和中广核、大唐都传出过联姻的消息。

神华、中广核,均是国务院国资委主管的特大型能源集团。神华是全球最大的煤炭供应商,中广核是全球最大核电建造商、中国最大核电运营商,大唐则是中国五大国有电力集团之一。

在去年7月21日,就有媒体报道称,神华正在寻求和中广核合并。但随后,中广核回应称,目前,中国广核集团没有与神华集团开展合并重组的工作,也未得到来自于任何政府部门有关合并重组的信息。

就在今年3月,也有媒体报道称,大唐发电和中国神华要合并,但随后中国神华称,没有接到消息。如果神华、大唐发电和中广核合并,将缔造一个万亿级巨无霸。

京能清洁定增筹资30.76亿元 行业弃儿能否一飞冲天?

2017年6月1日晚间,沉寂许久的京能清洁能源发布一则重磅公告称,母公司京能集团同意认购公司定增的近9亿股内资股和4.7亿H股,每股价格定在2.24元人民币(单位下同),即当日收盘价溢价近10%,总金额高达30.76亿元。

智通财经指出,二级市场到处都是股东增持的身影。中央汇金控股的中国再保险集团自2016年6月开始,就频频通过二级市场增持公司股份,最近一次为2017年5月22日,中央汇金控股的持股比例也由8%一路上升至21%,价格在2.27-2.41港元之间。

要知道的是,公司正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此次天然气行业回暖带来的红利,它基本享受不到。北京压减燃气发电量就像一朵乌云,始终笼罩在公司头上,让以燃气发电为绝对主业的京能清洁,感受不到行业回暖的半点阳光。

在查阅公司一季度现金流量表时发现,因非现金调正大增,使得公司一季度经营现金流大增,已超过2016年全年的一半。

但是公司一季度的投资支出则是剧减,仅剩2016年全年的10%了,一增一减之间,公司的现金余额就多达32亿元,相比与2016年度末增长了80%多。

这就是说,京能清洁能源不仅在一季度疯狂缩减投资,还在手头资金算是非常充裕的情况下,继续定增筹钱多达30多亿元,等待公司定增完成后,手头现金就有60多个亿。

再联系到此次定增10%的溢价,和股东连续在二级市场增持的画面,公司未来或有大动作?

截至到2017年6月2日收盘,公司股价为2.35港元/股,对应的市盈率是7.3倍,市净率是0.87,这样的估值水平在行业内算比较可以的,因此公司现价是算不上贵的。

楼市调控加码影响渐显 万科5月销售额环比跌14%

6月2日晚间,万科(02202)又率先披露2017年5月的销售情况,但结果却令人揪心,万科的月度销售额再次出现下跌。

数据显示,2017年5月,万科录得今年以来月度最低销售额,为358.9亿元人民币(单位下同),同比减少1.35%,环比大跌14%,销售面积242万平方米。

万科在2017年的月度销售额增幅起起落落。根据公告显示,今年1月份,其销售额为481.2亿元;2月,环比大跌约20%至385.1亿元;3月,又大涨了65%至636.4亿元;进入4月,再次环比大跌34%至418.9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万科5月销售额环比大跌,不过公司在2017年前5个月,累计销售金额2280.5亿元,同比增加54.43%,销售面积1520.1万平方米。

据了解,近期楼市调控不断加码,席卷全国,据国际金融报不完全统计,已有近60城出台超150次调控政策。楼市调控趋严,但是2017年前4月房企销售依然十分火爆,不过从5月销售数据来看,调控效果已经逐渐显现出来。根据克而瑞的调查,2017年5月,大部分房企销售业绩环比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多数房企销售业绩环比下滑,但今年仍有部分房企的销售业绩保持较高增速,如碧桂园、融创中国的今年累计销售额同比基本翻倍。

另外,此前万科公布2017年一季度业绩:营业收入185.9亿元,同比增长27.2%,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95亿元,同比下降16.5%。

彼时,万科董事会秘书朱旭表示,一季度净利润变动对预测全年业绩的参考意义并不大。不过,有分析人士指出,从近期的楼市调控力度,以及万科的销售情况来看,未来业绩能否改善不容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