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览财经研报】近来,证监会连续两周减少了IPO批文的下发数量,但关于IPO以及证券市场监管的议论却没有因此而降温,相反却是甚嚣尘上。
有观点认为,IPO加速导致了A股自4月以来的持续下行。虽然上证综指的跌幅不大,上证50甚至屡创新高,但相关观点认为,这不能反映真正的市场情况。需要看到,目前已有1000多支股票跌破了股灾时创出了低点。
另有观点认为,暂停IPO对扭转A股颓势不具备决定性作用。A股需要深层次的改革。
本文首先对当前IPO展开全面认识。结论是——
我们正在经历一个必然载入A股历史的事件:弱市中的强势IPO。
1、当下的IPO,虽然从恢复IPO融资功能的角度来说是恢复了常态,但对比历史记录,则是A股历史上一次超常规的IPO。这种弱市环境下的强势IPO,发端于2015年11月,强势于2016年7月。到目前为止,其强势化(或称“加速化”)的过程有三个阶段。其总体特点是:
(1)发行速度超过牛市时期的水平,明显超常发行,并非IPO常态化;
(2)广发“路条”,有限融资。
2、IPO加速以及具备上述特点的原因是:
(1)抛开核准制自身对IPO排队所产生的影响外,2015年股市异常波动后,A股暂停了一段时间的IPO,让本已较长的“队”更加长了;(对于IPO制度本身对IPO排队所产生的影响,我们将在另一篇研报中具体谈及。)
(2)虽然A股市况不利于IPO,历史上也有在类似情况下暂停IPO的先例, 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终极要求,使IPO不能停。长期排队的企业也不愿意证监会暂停IPO;
(3)恢复IPO后,A股市况一直不佳,对外部资金的吸引力不断下降,因此,要想快速的使更多的公司上市,则平均募资规模必须下降。
三轮加速后,当前的IPO远超历史
2016年上半年,证监会对批文的下发有着严格的控制,1月至6月,证监会共计核发70家IPO批文。但从当年7月开始,IPO先后经历了三次加速:
1、2016年7月-10月。此阶段的批文下发节奏较此前逐渐加快,最终提升为两周公布一批。核发IPO批文的企业分别为27家、26家、26家及28家。
2、2016年11月—12月。发放批文的速度进一步加速,发放频率由两周一次提升至一周一次。同时,每天的新股上市量也由此前的1天1支变为1天2支,发行流程由逐步披露招股书到一天内几乎全部披露招股书,询价初始日也逐渐缩短。
3、2016年12月22日至5月19日,在保持批文一周发放一次的前提下,每天最高的新股上市量达到3支。
近两周的IPO批文虽有减少,但有关方面没有明确表示IPO减速。故而,暂不认定为IPO进入新阶段。
IPO加速带来的企业上市速度有多么快?根据统计,博览研究员得出如下表格:

由此可知,IPO加速的约11个月里,上市企业的数量既超过了2016全年水平,也超过了2015年牛市时的水平。不仅如此,在2017年1月至今的这段IPO速度最快的时期,上市企业的数量已超过2015年牛市时的水平。
另一方面,不论是整个IPO加速时期,还是近几个月的高速阶段,新上市企业的平均募资额都比两个历史时期的水平要低。其中,最近约5个月时间内上市的公司,其平均募资额相当于在2015年牛市时上市的公司的水平上打了“八折”。可以说,现在的“路条”,含金量“缩水”了。
综上,可以得出IPO加速以来,新股上市的特点:
1、发行速度超过牛市时期的水平,这是一轮明显的超常发行,并非IPO常态化;
2、广发“路条”,有限融资。
除IPO制度外,有三方面原因
导致IPO出现上述特征的原因,博览研究员认为有三个方面:
1、抛开核准制自身的对IPO排队所产生的影响外,2015年股市异常波动造成IPO在一段时间里暂停,使得排队待审的企业增加。
2015年7月,证监会暂停IPO,4个月后重新启动。
历史数据显示,到2015年11月12日,中国证监会受理首发企业682家,其中,已过会47家,未过会635家。未过会企业中正常待审企业614家,中止审查企业21家。
这意味着什么呢?博览研究员通过翻查资料发现,截至2015年6月18日,在审企业557家,已过会的有38家。
也就是说,暂停的4个月中,又增加了57家。之所以截至6月18日,是因为此时已接近企业2014年年报的最后有效期,如果这时申报排队,企业必须在两个月内补报2015年半年报,同时申请审核中止。
需要说明的是,博览研究员在此设置了一个大前提:“抛开核准制本身的制度因素对IPO排队所产生的影响”。当前IPO制度对排队审核现象的出现有什么影响?我们将在另一篇研报中具体谈及。
2、服务实体经济的终极要求,使IPO重启。同时,数百家排队企业也有尽快恢复IPO的要求。
翻阅A股的历史,除2015年的这次暂停外,A股此前还有8次暂停IPO的经历。具体如下表:

由上表可知,2015年这次暂停是A股历史上暂停时长第二长的一个次暂停。9次暂停的一个共同原因,就是A股市场出现了“异常波动”。而重新恢复时,提到最多的就是“恢复资本市场的正常化”,也就是企业上市融资的功能,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服务实体经济”。
除此之外,排队企业也有恢复IPO的要求,这其中,既有国企,也有民企。
然而,这次为了服务实体经济而重启的IPO,面临着一个重要的问题,这构成了第三个方面的原因。
3、市况不佳。只能以有限的“雨露均沾”,有限的实现“服务实体经济”的要求。
从2016年年初的大跌看出,2015年11月恢复IPO时,A股实际上还处于“异常波动”的“余震”期,且下跌能量不小。
IPO重启后出现下跌,在A股的历史上并非是新鲜事。政策调整与市场调整的不完全合拍,其实也是正常的现象。只是,在市场元气不足的情况下展开新股发行,从国内外的经验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在没有审核制的市场中,市况低迷时,企业会主动暂停上市,以避免发行失败或上市后快速破发,给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
那么,为什么中国的企业在这种状况下,还会去排队,还会要求恢复IPO呢?这同样与A股的IPO制度有关。如上所述,我们将在另一篇研报中具体谈及。
可以说,最近这一次重启IPO,是让有关方面“螺蛳壳里做道场”。正因如此,就有了在2017年,有关部门一面加速IPO,一面对压缩融资规模这样的现象。
总结
综上所述,当下的IPO,是A股历史上一次超常规的IPO。这种弱市环境下的强势IPO,发端于2015年11月,强势于2016年7月,到目前为止,其强势化的过程有三个阶段。其总体特点是:(1)发行速度超过牛市时期的水平,这是一轮明显的超常发行,并非IPO常态化;(2)广发“路条”,有限融资。
造成上述特点的原因是:(1)抛开核准制自身对IPO排队所产生的影响外,2015年股市异常波动后,A股暂停了一段时间的IPO,从而形成了使数百家公司排长队等待IPO的现象。(2)虽然A股市况不利于IPO,历史上也有在类似情况下暂停IPO先例, 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终极要求,使IPO不能停。长期排队的企业也不愿意证监会暂停IPO。(3)恢复IPO后,A股市况一直不佳,对外部资金的吸引力不断下降,因此,要想快速的使更多的公司上市,则平均募资规模必须下降。
那么,当前这种超常规IPO以及促使其形成的制度环境,将给A股带来什么?有哪些方面需要有关部门未雨绸缪?我们在下一篇研报着重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