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政策*
 查看往期
第2114期 2017-06-12

主编点评

【本期主编】:天天

《从“去产能”到“去杠杆”:阻力最大的时候恰是“革命快要成功”的前兆!》:起自“草莽”的反弹与质疑,与来自“庙堂”的顶层设计,是否能够在这个“关键时刻”达成某种程度上的“默契乃至妥协”,几乎就成为了2017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落地、起效”的关键变量!

从某种程度上说,在此前一段时间内,股市承担了“去杠杆”最直接、最显性的风险成本,证监会承担了“强监管”损及利益集团所不可避免要遭受的“责难”!而随着“强监管、去杠杆”的推进,金融市场利率的全面抬升,开始冲击商业银行的生存,进而影响实体经济的“体感”的时候,有关“斗争”的矛头,有向央行、银监会“转移”的迹象!从这层意义上说,2017年的“去杠杆”刚刚触及了“深水区”,开始触动更多的、利益更加复杂和诡谲的“既得利益”,央行和银监会也要开始做好“挨骂”的准备,做好“维稳市场、安抚情绪”的工作!

上周三关键利好被消化、本周重归谨慎,仍是“要么忍要么滚”》:在上周,受流动性放水、IPO放缓、天津国企改革提速、兜底式增持概念密集出现、23家银行上市公司慷慨分红维稳等政策或板块利好影响,市场整体表现出对反弹的渴望。不过,经过一个周末的消化后,本周短线市场可能重新趋于平淡,短线趋势相对偏负面。之所以这么说,是在于上周的几个关键利好在周末先后被澄清,而除了“北京支持雄安建设,疏解转移非首都功能”的消息可能对雄安概念略有益处(市场也不一定对其敏感),并没有看到其他的政策利好跟进维系热点转换。

一是经过周末的消化后,投资者对股市外围的整体流动性预期重新归于理性,上周央行频频放水给短线市场的正面刺激,消化殆尽。

二是尽管上周五证监会依旧维持对IPO放缓的节奏,但昨日(11日)三大报齐齐发文再度对6月初市场议论热烈却分歧严重的IPO暂缓与行情的关系进行了论断,调门一致驳斥放缓IPO的做法——简单来说,三大报明确希望IPO继续恢复到以之前的快节奏发行,无论短线市场表现的好与坏,都应该坚持不变!

三是,美国科技股上周五(6月9日)的突然集体暴跌,对于本周A股的创业板也将会有不利的联动影响。

但必须说明的是,无论是上周还是本周,情绪的变化更多都是市场自身的调整(舆论打嘴仗),与实体性的利好利空关联性并不大。总体上市场格局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既没有足以逆转中线悲观情绪的利好(金融强监管大势依旧),但监管层对短线维稳态度也没有改变,市场仍然处于“下有底、上有顶的不温不火状态,只是总体上还是偏疲弱,对仍坚守场内的绝大多数投资者而言,最佳的策略依然是“要么忍,要么滚”。

热点聚焦

从“去产能”到“去杠杆”:阻力最大时恰是“革命快要成功”的前兆!

【研究员】:田文

结论:起自“草莽”的反弹与质疑,与来自“庙堂”的顶层设计,是否能够在这个“关键时刻”达成某种程度上的“默契乃至妥协”,几乎就成为了2017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落地、起效”的关键变量!从某种程度上说,在此前一段时间内,股市承担了“去杠杆”最直接、最显性的风险成本,证监会承担了“强监管”损及利益集团所不可避免要遭受的“责难”!而随着“强监管、去杠杆”的推进,金融市场利率的全面抬升,开始冲击商业银行的生存,进而影响实体经济的“体感”的时候,有关“斗争”的矛头,有向央行、银监会“转移”的迹象!从这层意义上说,2017年的“去杠杆”刚刚触及了“深水区”,开始触动更多的、利益更加复杂和诡谲的“既得利益”,央行和银监会也要开始做好“挨骂”的准备,做好“维稳市场、安抚情绪”的工作!

1497230603469526.jpg

【博览财经研报】起自“草莽”的情绪反弹与舆论质疑,与来自“庙堂”的顶层设计,是否能够在这个“关键时刻”达成某种程度上的“妥协乃至默契”,几乎就成为了2017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落地、起效”的关键变量!

博览研究员认为,近来有两个变化值得关注——

1、证监会在遭遇“舆论风波”之后,开始在IPO、减持等敏感问题上做出一定程度的“妥协”(最新的IPO数量为8家,融资额也“降低”到25亿左右),与此同时,三大报齐齐发声为IPO的“正当性”辩护,反击部分“激进”的市场人士与“砖家”的攻击

2、随着多家银行的房贷利率上调、乃至“暂停”,以及传闻部分银行为“揽储”而相继提高“特定对象”的“存款利率”、发行“高收益率”的理财产品,关于金融市场利率抬升,传导到实体经济的风险的忧虑,也逐渐出现。而央行的相关人士也多个场合在为央行的“去杠杆”工作“做解释”;

博览研究员注意到,从某种程度上看,当前的央行、银监会也逐渐面临发改委“去产能”、和证监会“强监管”所遭遇的尴尬和挑衅——

●2016年“去产能”关键时期,“发改委”所面临的压力并不比当前“去杠杆”的央行要小:彼时河北省诸多“钢企”纷纷抱怨:“去产能”不是“河北一家的事”,而随着煤炭、钢铁去产能的推进,相关商品价格也开始飙升,以至于引发一波波的“复产潮”,侵蚀了“去产能”的成果;发改委随后“不得不”让部分“优质国企”恢复“先进产能”,以“平抑物价”;

●2017年高调“强监管”的证监会所遭遇的“尴尬”,对央行而言,恐怕更加“生动”:从对政策瑕疵的揭批,到对具体当事人的“人身攻击”不一而足,更有甚者“上纲上线”到“搬出”中纪委的程度,不久之后,IPO减速、减持新规出台,也引发圈内一干帮闲者来“蹭热点、混饭吃”……

谁都知道,证监会在下辖的证券市场“强监管”,不过是“去杠杆”效果的“显示器、温度计”,真正在台面上“出钱出枪”的是最近几个月才在强监管、去杠杆工作上“迎头赶上”银行、保险系统,这样就也是为什么,刘士余上任以来“强监管+大扩容”搞了这么久,A股市场此前一年多仍然录得一根“刘士余阳线”,却在最近1、2个月当中持续下跌的根本原因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在此前一段时间内,股市承担了“去杠杆”最直接、最显性的风险成本,证监会承担了“强监管”损及利益集团所不可避免要遭受的“责难”

而随着“强监管、去杠杆”的推进,金融市场利率的全面抬升,开始冲击商业银行的生存,进而影响实体经济“体感”的时候,有关“斗争”的矛头,有向央行、银监会“转移”的迹象!

从这层意义上说,2017年的“去杠杆”刚刚触及了“深水区”,开始触动更多的、更加复杂和诡谲的“既得利益”,央行和银监会也要开始做好“挨骂”的准备,做好“维稳市场、安抚情绪”的工作

◆从大环境上说,博览研究员目前尚不能确定现有的“金融市场利率的提升”,究竟会否伤及“货币政策的稳健、中性”,究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2017年“稳增长”的最终效果;

◆部分银行的房贷利率上调、“高息揽储”、理财产品利率的抬升,究竟会否扩散到“四大行”?(截至目前的消息是,还没有)

◆5、6月以来的金融市场资金紧张、成本提升趋势,究竟是“年中效应”更多,还是最终会“变成”下半年的常态?

但有一点是已经明确了的——去杠杆的深化,已经在冲击既有的经济结构和既得利益体系,此时此刻,到了体现监管层、乃至决策层“供给侧改革”的决心与政策“手腕”的关键时刻

起自“草莽”的反弹与质疑,与来自“庙堂”的顶层设计,是否能够在这个“关键时刻”达成某种程度上的“默契乃至妥协”,几乎就成为了2017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落地、起效”的关键变量!

日前,三大报为证监会IPO政策的维护,央行副行长和研究所领导纷纷发言,《人民日报》刊载国有大行长的文章,相继为“去杠杆”政策“作说明”,都可以视为有关方面意欲和市场“沟通、协作”的信号,而随着年中高层相关会议的召开,我们也即将从“顶层设计”上观察到决策层下半年的政策将是否有所“微调”

总结

就A股市场而言,博览研究员坚持此前对中期趋势的判断:强监管在市场和舆论的“壁咚”之下,被迫做出了一些“妥协”,力度有所“放缓”。但这种“放缓”是以延长整个金融市场“大手术”的时间为代价的,“手术”还得继续,这种“保守治疗”只不过使得金融市场“留在ICU”当中的时间更长了,市场的“政策不确定性风险”需要更长时间来释放,换言之,市场真正的“见底企稳”时间,也将被迫延迟!

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既然“政策不确定性”风险难以“评估”,投资人就只有“理性的选择彻底规避”,也因此,作为“政策不确定性‘绝缘体’”的上证50权重股与消费白马股,自然“奇货可居”!而类似“中小创”这样的“持续下跌、拥有技术性反弹空间”的“便宜货”,却也只能“有价无市”!

博览视点

上周三关键利好被消化、本周重归谨慎,仍是“要么忍要么滚”!

【研究员】:柏双

在上周,受流动性放水、IPO放缓、天津国企改革提速、兜底式增持概念密集出现、23家银行上市公司慷慨分红维稳等政策或板块利好影响,市场整体表现出对反弹的渴望。不过,经过一个周末的消化后,本周短线市场可能重新趋于平淡,短线趋势相对偏负面。之所以这么说,是在于上周的几个关键利好在周末先后被澄清,而除了“北京支持雄安建设,疏解转移非首都功能”的消息可能对雄安概念略有益处(市场也不一定对其敏感),并没有看到其他的政策利好跟进维系热点转换。一是经过周末的消化后,投资者对股市外围的整体流动性预期重新归于理性,上周央行频频放水给短线市场的正面刺激,消化殆尽。二是尽管上周五证监会依旧维持对IPO放缓的节奏,但昨日(11日)三大报齐齐发文再度对6月初市场议论热烈却分歧严重的IPO暂缓与行情的关系进行了论断,调门一致驳斥放缓IPO的做法——简单来说,三大报明确希望IPO继续恢复到以之前的快节奏发行,无论短线市场表现的好与坏,都应该坚持不变!三是,美国科技股上周五(6月9日)的突然集体暴跌,对于本周A股的创业板也将会有不利的联动影响。 但必须说明的是,无论是上周还是本周,情绪的变化更多都是市场自身的调整(舆论打嘴仗),与实体性的利好利空关联性并不大。总体上市场格局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既没有足以逆转中线悲观情绪的利好(金融强监管大势依旧),但监管层对短线维稳态度也没有改变,市场仍然处于“下有底、上有顶的不温不火状态,只是总体上还是偏疲弱,对仍坚守场内的绝大多数投资者而言,最佳的策略依然是“要么忍,要么滚”。

23345.jpg

【博览财经研报】在上周,受流动性放水、IPO放缓、天津国企改革提速、兜底式增持概念密集出现、23家银行上市公司慷慨分红维稳等政策或板块利好影响,市场整体表现出对反弹的渴望。不过,经过一个周末的消化后,本周短线市场可能重新趋于平淡,短线趋势相对偏负面。之所以这么说,是在于上周的几个关键利好在周末先后被澄清,而除了“北京支持雄安建设,疏解转移非首都功能”的消息可能对雄安概念略有益处(市场也不一定对其敏感),并没有看到其他的政策利好跟进维系热点转换。

一是经过周末的消化后,投资者对股市外围的整体流动性预期重新归于理性,上周央行频频放水给短线市场的正面刺激,消化殆尽。

先是据经济观察报引述一位接近监管层人士“直言”称,最近一些非理性舆论夸大了央行正常的公开市场操作。当前时点央行不大可能大放水,预计6月份流动性仍偏紧。央行此次用的是定量调控,而非利率工具,不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这说明央行对市场规律是尊重的;并不想改变市场紧缩的预期,也不敢贸然释放利好——那样可能会引发市场预期的混乱。

10日央行旗下媒体中国金融时报也发文称,央行6月大额续作MLF不是“大放水”,而是对冲到期流动性,央行仍坚持平衡操作的方式,只是时至二季度末关口,预调提前量有所增加。

新华网也在11日发文指出,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并不意味着从此货币政策就会“大放水”。今年的货币政策是稳健中性的,央行有关负责人已经多次明确表示,稳健中性就是不紧不松。中国的货币政策要兼顾各方面的情况和目标,一方面要有助于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健和宏观经济的稳定,另一方面还要为去杠杆、防风险创造适宜的流动性环境。前者要求货币政策不能紧,后者使得货币政策也不能松。

尤其对于6月6日央行开展一年期MLF操作,向市场投放4980亿元。随后被解读成“历史性放水,单日2.49万亿货币量投放”等所谓重磅利好,财经舆论在周末也进行了澄清:考虑到6日有1510亿元6个月MLF到期,7日有733亿一年期MLF到期,16日有2030亿一年期MLF到期。央行通过MLF向市场净投放667亿元,净投放数量并不多;另外,不能通过货币乘数放大倍数来混淆视听,任何的基础货币投放都会通过货币乘数扩大至货币供应量。本次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是在充分预期引导之下的,符合央行当前货币政策调控倾向的正常到期续作。

而媒体关于“全国已有20家银行停止房贷,房贷利率或再上高点”的报道,也会间接影响股市的流动性预期。

二是尽管上周五证监会依旧维持对IPO放缓的节奏,但昨日(11日)三大报齐齐发文再度对6月初市场议论热烈却分歧严重的IPO暂缓与行情的关系进行了论断,调门一致驳斥放缓IPO的做法——简单来说,三大报明确希望IPO继续恢复到以之前的快节奏发行,无论短线市场表现的好与坏,都应该坚持不变!

上证报称:常态化发行应有定力,动态平衡寻求改革更优解;

中证报称“要保持定力增强韧性,推进新股发行市场化”。

证券日报则说,继续让IPO为大盘调整“背黑锅”已不合时宜。暂停IPO能不能救市是个未知数,但暂停IPO对新股发行市场化改革以及实体经济的伤害是可预知的,最直接的伤害是一些优质公司难以获得上市融资机会。三大报呼吁,监管部门应坚定市场化改革的定力,增强改革韧性,积极搭建新股市场化发行的制度框架,夯实市场化改革的法治基础,稳定资本市场的发展预期。市场需要新鲜血液,需要“活水”,发行新股就是为市场补充新鲜血液、补充“活水”。一些优秀的、新鲜的“血液”进入市场,可以提高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有助于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和拓展投资者的选择范围。

考虑到三大报的市场影响力,博览研究员担心投资者对IPO放缓的预期(进而对短线行情的反弹预期),很可能再度逆转!

不过,央行旗下的中国金融时报同日评论对IPO放缓进行了点赞,其认为,虽然“A股市场历史上曾9次暂停IPO,似乎均没有改变市场的基本走势,但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监管态度上的积极变化,有利于改善投资者情绪。从这个角度看,近期监管层放缓新股发行节奏、集中公布新股发行审核情况,意在加强市场引导,寻求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最大公约数,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上述官方媒体之间互打嘴仗,说明监管层内部其实对于IPO放缓到底与行情关联性有多大,其实看法分歧也很大。而这种摇摆态度意味着预期共识很弱,随时会反转,对短线反弹的持续也是非常不利的。

三是,美国科技股上周五(6月9日)的突然集体暴跌,对于本周A股的创业板也将会有不利的联动影响。

当日,道琼斯指数和标普500指数波澜不惊,分别小幅上涨0.42%和微挫0.08%。而基本上可以代表美国上市科技股情况的纳斯达克指数的画风与这两大股指截然不同,下跌1.80%,如此跌幅对于近期几乎每天都创造历史新高的纳指来说并不常见。明星股的纷纷跳水是造成指数下探的重要原因。其中,苹果公司大跌3.88%,创下年内最大单日跌幅;FACEBOOK下跌3.30%。谷歌母公司ALPHABET跌3.40%,与ALPHABET一样跌落至1000美元股价之下的还有亚马逊下跌3.16%;微软跌幅最小,但也达到2.27%。这五大科技巨头的集体下挫,造成了总计975亿美元的市值灰飞烟灭。

尤其引人关注的当属苹果公司的下跌。有分析称,市场对于新款iPhone的期待,已经拉升该公司股价自年初以来上涨了接近30%。而这次的大跌,让苹果公司的市值一日之内缩水了400亿美元。

一众中概股也难逃厄运,集体走软。京东大跌6.97%;陌陌大跌6.38%;微博大跌3.50%;同样在前一个交易日飙升13.29%,打破上市以来最高收盘价纪录的阿里巴巴也下跌2.04%。

分析认为,科技股在过去几周之内的表现令人欣慰,所以投资者们获利离场,造成股价回调。造成市场恐慌的另一个因素在于,科技股英伟达遭到了Citron Research的狙击。这家研究机构发出的报告称,这家公司的股票就是一只“赌场股票(casino stock)”,其股价应该在130美元以下。英伟达的股价随即暴跌6.46%,收报149.60美元。

考虑到中国优秀的互联网公司基本都在美国上市,而A股的很多概念都受美股对应概念的映射(苹果概念、阿里概念等),现在A股又是对利好不敏感,对利空容易反映过度的脆弱时期,因此美国科技股的大跌对本周A股创业板也会连带产生不利影响。

但必须说明的是,无论是上周还是本周,情绪的变化更多都是市场自身的调整(舆论打嘴仗),与实体性的利好利空关联性并不大。总体上市场格局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既没有足以逆转中线悲观情绪的利好(金融强监管大势依旧),但监管层对短线维稳态度也没有改变,市场仍然处于“下有底、上有顶的不温不火状态,只是总体上还是偏疲弱,对仍坚守场内的绝大多数投资者而言,最佳的策略依然是“要么忍,要么滚”——

即,或者继续在白马消费股和金融蓝筹上寻找安全性,偶尔对创业板热点快进快出出击以下,要么就承认自己的短线操作水平有限,无法逆势赚钱,直接撤出市场等待未来尚无法何时会有的牛市机遇。

决策参考

监管层倾心求稳 “价值投资”会意外“掉链子”吗?

【研究员】:杨波

结论:监管层近期的行动说明,面对6月底这个重要时间段,其正在继续不断地通过对具体调控措施进行微调,努力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这对到6月底之前的A股行情来说,无疑是好事。同时,这也说明,近几个月来促使白马股加速上涨的政策因素,至少在6月底前,不会发生变化。“逼出来”的“价值投资”,在这个时间段里,依然有政策基础。但博览研究员提醒投资人,由于当前A股中正在兴头上的“价值投资”,是特定政策环境下的特殊现象,一些股票的累积涨幅已较大,所以,应考虑当政策护身符不足以支撑当前股价时出现的“掉链子”情况。

【博览财经研报】10日,金融时报发表评论文章称,在当前货币政策操作保持流动性“不紧不松”的前提下,银行业整体流动性状况良好,主要商业银行负债资金来源稳定,并未出现“揽储大战”。市场上个别机构或少数从业人士对于“钱荒”可能再现的判断,更是放大流动性风险,甚至自己吓唬自己的心态反映。

9日,证监会下发了8个IPO批文。由此,四周来,证监会IPO批文的下发数量依资助是10、7、4、8。

博览研究员认为,监管层近期的行动说明,面对6月底这个重要时间段,其正在继续不断地通过对具体调控措施进行微调,努力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这对到6月底之前的A股行情来说,无疑是好事。同时,这也说明,近几个月来促使白马股加速上涨的政策因素,至少在6月底前,不会发生变化。“逼出来”的“价值投资”,在这个时间段里,依然有政策基础。但博览研究员提醒投资人,对于当前A股中正在兴头上的“价值投资”,一些股票的累积涨幅已较大,所以,应考虑当政策护身符不足以支撑当前股价而出现“掉链子”情况。

“逼出来”的“价值投资”依然有政策基础

博览首席经济学家李宏图先生指出,所谓的“漂亮五十”,如果经历过熊市,或者是认真看过投资大家的著作,就会明白,这个不是什么新的事情,也不是什么新的风格,而是在熊市后期,市场资金的自我感觉良好在抱团,市场参与者不是在创造新的盈利模式和新的机会,而是在比谁能活得久,活得下去。

博览研究员曾经在4月份提到过“先进区”和“落后区”的概念,前者是“政治正确”+“业绩有效”品种;后者是次新、高送转、胡炒爆炒的题材股。“先进区”在策略上优先考虑。从市场的走势来看,在“先进区”内部,“业绩有效”的白马龙头的表现和操作难易程度,要明显好于“政治正确”的雄安和一带一路。

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当前“白马股”的股价中,部分与企业的成长、业绩有关,部分则是特殊监管环境下的资金现象。

从9日证监会下发8个IPO批文来看,其正在通过不停的尝试,来寻找一个“平衡点”,从而既保证尽可能的进行IPO,也使市场不出现此前那样的负责情绪。同时,也说明,证监会在强监管方面的基本立场不会变。而金融时报在10日的评论,有着明显的预期引导的意味。这和它在5月26日发布的新闻,有着同样的意味。也说明,央行十分重视6月底这一特殊敏感时段的市场稳定。

所以,综合来看,近几个月来促使白马股加速上涨的政策因素,至少在6月底前,不会发生变化。“逼出来”的“价值投资”,在这个时间段里,依然有政策基础。

小心股价过高打破政策护体

近期高盛发布的有关美股中“价值投资已死”的最新研报提示我们,对于当下A股式“价值投资”要有清醒的认识。

1497188918148554.jpg

在其研报中,高盛指出,过去十年价值因子累计带来了15%的亏损,并且该策略10年中有6年的收益是下降的。而在同期,标普500指数却几乎翻倍了。高盛分析了两大原因,首先价值投资其实是一个周期性因子。当经济普遍扩张时,价值投资通常会更加跑赢大市,当经济大背景是疲软和增长乏力时,价值投资通常就会弱于大市。当经济总体疲弱时,人们总是喜欢投资一些增长速度比较高的成长股,近10年来,以FANG的科技股的狂飙就是最好的一个例子。此外,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是导致价值股表现疲弱的一大因素。

在中国,经济不好时,反则出现了“价值投资行情”。可见这种被我们称为“逼出来”的“价值投资”是多么的特殊。

虽然我们确认,A股“逼出来”的“价值投资”接下来仍能有政策“加持”。然而,正如权威人士曾经说过一个比喻——“树不能长到天上”,政策护身符对“漂亮五十”股票股价的支撑也不是无限度的。

请注意,上周五,格力、美的、茅台等股票都走出了冲高回落的走势,有的还伴随着成交量的放大。而从月线的角度来说,格力、茅台近期的上涨斜率明显高于2007年牛市之后其它时间段。(美的于2013年9月整体上市,K线数据没有可比性。)

1497188933451959.jpg

茅台2007年牛市之后月K线

1497188969444037.jpg

格力2007年牛市之后月K线

股价是买盘不断堆积而产生的结果。虽然政策环依然可以促使资金向白马股集中,但存量市场环境下,最近出现的这种资金加速集中能撑多久?白马股是否能不断的单边化上涨?值得投资人注意。

新闻视点

大V“退市新政”摆乌龙 会否引发金融界一轮信息传播监管?

【研究员】:杨波

结论:理性的展开政策探讨,传播市场动向,真心为A股市场健康发展出主意、提建议,是所有人都赞赏的。但日前一些市场人士传播“退市新政”假新闻的行为显然超出了令人称赞的范畴。博览研究员注意到,上周,多个涉及发布娱乐圈八卦新闻的知名微信公众号被封号。这说明有关部门在舆论监督方面有了新思路。那么,对于像但斌、侯宁这样发布未经证实的金融政策的行为,会否引发金融界一轮信息传播监管?我们拭目以待。

【博览财经观察】“有些券商的分析师‘语不惊人死不休’,预测指数能到个位。……全球没有券商经济学家这么预测的,黑嘴又多年没打了。”今年2月,证监会刘主席在记者招待会上对“黑嘴”开炮。随后,市场上活跃的“黑嘴”的确没见到几个。包括以一直以“婴儿底”为荣,认为自己和监管层保持一致的“李大校”,也不再对股市底部做精确到个位的预测了。

然而,天下之大,防不胜防。走了“李大校”,来了但斌和侯宁。6月9日晚间,财经大V但斌和侯宁在微博转发消息称退市制度已成熟。但随后各自又将该条微博删除。不过删微博也止不住消息的传播,且不少人在转发这一消息时,都提到了这两位的大名。

“退市”是A股的一个严肃而敏感的话题,事涉国家重要金融政策以及国家权力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知名财经人士传播未经监管部门官方证实的“退市新政”,产生的影响必然比普通人要大。虽然事后有媒体称该消息的内容为假,但还是会因此而进一步生出一些猜想,从而使监管层的正常监管工作造成额外的压力和误解。

不仅仅是这种缺乏责任感的转发。近期,一些人利用市场情绪,通过社会化媒体采取一些方式“搏出名”,被称为“碰证监会的瓷”,这实际上,也影响着国家金融政策的严肃性。

理性的展开政策探讨,传播市场动向,真心为A股市场健康发展出主意、提建议,是所有人都赞赏的。但上述行为显然超出了令人称赞的范畴。博览研究员注意到,上周,多个涉及发布娱乐圈八卦新闻的知名微信公众号被封号。这说明有关部门在舆论监督方面有了新思路。那么,对于像但斌、侯宁这样发布未经证实的金融政策的行为,会否引发金融界一轮信息传播监管?我们拭目以待。

传播所谓“新闻”,让人浮想联翩

6月9日晚,但斌和侯宁在各自的实名认证微博账号下,转发了同一内容的消息。

1497188730684437.jpg

a-it-fyfzsyc1904167.png

当晚11时许,新浪财经发文称,“第一时间联系相关人士,经查证此消息为假消息,A股还不具备大面积退市的条件。”在此之前,但斌和侯宁都删除了上述微博。但直到11日,博览研究员在微博上仍能搜到有关键词“但斌、退市”的微博。

通过翻阅证监会、沪深交易所、财新网的官方网站,博览研究员没有找到与但斌、侯宁两人曾发布的微博在内容上相同或相似的文件或报道。

从两人发布的内容看,消息与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以及证监会某场“内部会议”有关。如果邓舸是在证监会内部会议上谈“退市”,为什么要以新闻发言人的身份呢?

到目前,证监会没有就网上传播的退市新政给出官方回应。财新网也没有发布澄清公告。在这种情况下,或许还会有人猜想:有关方面和媒体是觉得此事不值得回应或澄清吗?或是证监会的确有‘退市’新政,但没想到提到泄漏了,从而不好出面回应?或是财新网提前知道了消息,但记者或财新传媒不小心违反了相关保密约定,而泄漏了消息,如今不好回应?

这些猜想或许只是社会中存在的一部分猜想,或许有人会就此认为,有关部门在行政的严肃性上存在需要改善的地方。但总之,但斌和侯宁两人的相关微博,事涉国家重要金融政策,其影响不是自行删除微博就能消除的。特别是在当下,A股市场人心并不稳定的时期。

“退市”是严肃话题

从以往的表态中看出,证监会在谈“退市”一事是,用词一贯十分谨慎。

6月6日,证监会上市部副主任毛寒松在日前举办的2017年第3期上市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研修班上表示,深入开展上市公司全面风险排查、防范和监测工作,稳妥处置退市等高风险公司。

3月24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表示,ST昆机在控股股东股权转让等信息披露方面存在违法行为,此前证监会已针对违法行为作出行政处罚。证监会将彻查其他相关违法行为,如公司触及退市制度,将严格执行退市。

虽然完善“退市”有利于A股的健康发展,但事实上,以A股的现实情况来说,“退市”的市场化还需要一些基础和共识。

政策内容传播同样是严肃的事

一项政策的形成、公布有其既定的程序。即便是“新闻自由”,也不能视相关程序如无物。

违反要求传播政策信息,是要受到处罚的。有消息称,5月中旬,证监会对包括某证券公司副总经理在内的三家机构的相关人士,进行了行政处罚,原因就是这位副总经理在参加明确保密要求的会议时,偷拍会议材料,并在网上传播。

不仅仅是行政处罚,博览研究员向法律界人士了解到,国内有多部法律中,都对政府信息传播有严格的规定。

日前,有关部门根据6月1日正式生效的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集中对发布娱乐圈八卦新闻的一些知名大号做了永久性封号。那么,对于像但斌、侯宁这样发布未经证实的金融政策的行为,会否引发金融界一轮信息传播监管?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