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览财经研报】即使未来政策会强调“金融创新、盘活存量、服务改革”,但“强监管”底色并不会“消退”,而是要明确“强监管”最终目的,是要金融市场“活”,而不是要金融市场“死”!
问题只是“为谁而‘活’”?
◆显然,金融就是要为“实体经济”而“活”,为“国企改革、并购重组”而“活”,为“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而“活”!
◆如果你还在为“单纯的加杠杆炒作、钱生钱的游戏”这类“脱实向虚、体内循环”折腾,那你就“该死”!
……
◆任何能够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创新,尤其是能够服务于国企改革发展的创新,都是“好创新”,金融业都要“为其开方便之门”!
◆在下半年金融政策很可能更多强调“求活”的大背景下,相关能够服务于国企改革、并购重组等“盘活存量”的创新举措,也会有其一席之地!
◆在谈论“创新、盘活存量”等方面,现在不是证监会一家的政策有什么变化,而是要观察整个金融部门,尤其是国务院乃至党中央年中前后(如年中的政治局会议总结下半年、部署下半年工作)的相关表态!
◆从整体来看,金融部门对“创新、盘活存量”等确有新的表述,而这也很可能预示着下半年的金融政策、去杠杆工作,会有一些值得关注的“新内涵、新论断”出现,进而影响下半年金融市场的走势!!
刘主席关于“创新”的最新表态,究竟仅是“一家之言”还是“整体转变”?
首先要说明的是,本内参今天发了两篇“看似”立场不同的文章,一个是博览研究员杨波先生的《下半年金融工作或从“稳”转向“活”:提升A股“活力”》,其观察到从决策层到金融监管层,近期的最新动向,评估下半年金融政策有可能“从求稳到求活”的转变,进而为A股带来“活力”的分析;
另一个,是博览研究员柏双先生的《怎样理解刘主席“没创新券业没活力”?仅指“开放”无关强监管大局!》,从解读刘士余主席在券业大会上关于“创新”一词,所处具体政策背景与文字内涵的分析,他倾向于认为,刘主席这次谈“创新”,更多指向“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做强“投行”等国际业务等层面,并不涉及A股自身的强监管政策是否调整,更不涉及所谓的“金融创新”又会有“大发展”!
具体的分析内容,读者可以分别加以辨析,本文,我从自己的角度,阐明本内参所持立场——
1、从大方向上,本内参倾向于“认同”杨波先生的判断,尽管这种宏观政策对去杠杆工作的阶段性、侧重点的微调,仍然有待观察,但从近期有关方面的一系列动向看,针对金融业的“去杠杆、强监管”工作,有从单纯的“做减法”,演进为“整体做减法”+“针对性做加法”(尤其是针对国企改革、并购重组,这类“盘活存量”的内容)的阶段。
2、而要实现这一工作侧重点的阶段性变化,为了更好的“盘活存量”,针对特定对象(国企改革、并购重组等)予以适当的“创新”(无论是在金融工具上实践,如债转股等,还是在一些限制性政策上的“松动”,如对并购重组政策的“再微调”),本就是未来一个阶段,金融监管层所要解决的问题。
对于这一点,刘士余主席在17日的券业大会上也说得比较清楚——
◆第一要专注主业,更好服务于创新驱动战略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刘士余强调,证券公司要心无旁骛做好主业,秉承发展新理念,始终服务于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
也正是在这里,刘主席专门强调了:证券公司不能只盯着承销保荐,更要在并购重组、盘活存量上做文章,为国企国资改革、化解过剩产能、‘僵尸企业’的市场出清、创新催化等方面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服务,加快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
◆其后的第二条是专门针对如何服务“一带一路”这个“实体产能”输出的要求,而第三条,就是引起媒体关注、博览研究员“争执”的“没有创新,券业就没有活力”的问题。
当然,在一点上,也确实再次强调了是“在合规的前提下的‘创新’”,凸显了“强监管”底色并没有“消退”,而是更加强调“强监管”最终的目的,是要金融市场“活”,而不是要金融市场“死”!
问题只是“为谁而‘活’”?
显然,通读刘主席的这个讲话,金融就是要为“实体经济”而“活”,为“国企改革、并购重组”而“活”,为“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而“活”!
换言之,如果你还在为“单纯的加杠杆炒作、钱生钱的游戏”这类“脱实向虚、体内循环”折腾,那你就“该死”!
而这,也就是刘士余主席在当天讲话当中的“第四条”所说的“守住底线”!
这个底线,已经不仅仅是“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按照博览研究员近期的研究,这是“去杠杆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更要有“为实体经济发展、为国企改革、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服务的“使命感、责任感”!(这也是博览研究员认为的,“去杠杆”的第二阶段,用“创新”方式盘活存量,服务实体经济)!
不是刘士余、证监会一家在“独奏”,而是一行两会的“三重唱”!
实际上,透露出上述“去杠杆”政策的侧重点有这种“阶段性”变化的,不仅仅来自证监会刘士余主席的讲话,也有银监会主席郭树清6月23日在农行调研会上的讲话(处置僵尸企业、为去产能、国企改革服务),也有央行行长周小川在6月20日陆家嘴论坛上,关于金融业必须“加快开放、倒逼改革”的表态,更有同日与会发言的银监会副主席关于“不能因为短期的市场波动就放弃金融改革创新”的表态!
可见,金融监管政策的侧重点的调整,不是刘士余、证监会一家在“独奏小夜曲”,而是几乎整个一行两会的“三重唱”!
其实,还有来自更高层的论述——
就在一行两会相继就金融创新问题作出一些“新表态”的同时,6月2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很突兀”但也很明确的指出——
◆政府部门对待各类新业态、新模式要有“包容审慎”态度;
◆各地方、各部门要顺势而为,不要仍用‘老办法’去管制‘新业态’!”
◆各相关部门都要担起各自的责任来,主动作为、创新监管方式,及时防范风险,为市场创造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
◆而所有这一切,克强总理就是希望“要给市场发出一个良好预期”!
总体来看,在上半年“去杠杆”取得一定成效的情况下,下半年的“去杠杆”工作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压缩杠杆”,更要体现出对“实体经济改革发展”的扶持效应,也就是博览研究员所谓的“针对国企改革、一带一路等特定对象‘加杠杆’”,通过盘活金融存量,服务于盘活实体经济的存量!
◆统计局数据显示:杠杆率持续下降。5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1%,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
◆同期的信贷数据显示,在“去杠杆”高压之下,虽然M2增速降至个位数、社融增速下降,但企业中长期贷款仍然保持“稳定”!
这反映出上半年实体经济并未受到“去杠杆”的明显冲击,但到下半年,随着流动性投放的“放慢”,经济增长的放缓,“稳增长”工作更多需要依靠“盘活存量”来实现!
此时,经历了“去杠杆、强监管”洗礼的金融市场,就有必要“重装上阵”,针对金融业的“去杠杆、强监管”工作,有从上半年单纯的“做减法”,演进为下半年“整体做减法”+“针对性做加法”(尤其是针对国企改革、并购重组,这类“盘活存量”的内容)的阶段!
总结
从这次意义上说,刘主席6月17日再谈“创新”,不是证监会一家的政策有什么变化,而是要观察整个金融部门,尤其是国务院乃至党中央年中前后(如年中的政治局会议总结下半年、部署下半年工作)的相关表态!
而从整体来看,金融部门对“创新、盘活存量”等确有新的表述,而这也很可能预示着下半年的金融政策、去杠杆工作,会有一些值得关注的“新内涵、新论断”出现,进而影响下半年金融市场的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