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财经研报】6月以来,政策面陆续呈现出“包容创新,开放改革”的新情况——
6月17日,刘士余发出“没有创新,券业就没有活力”的政策“逆袭”信号;
6月20日,周小川大谈“金融必须开放(倒逼改革)”;银监会副主席强调王兆星“不能因为出现一些金融风险就动摇金融改革和创新”;
6月23日,郭树清明确指出银行业“有效创新不足”;
6月30日,第二批合资证券公司牌照水落石出,证监会核准设立东亚前海证券和汇丰前海证券。
……
上文,博览首席政策研究员李宏图先生在本内参首度发出“长线资金应做好布局准备!”
究其原因,就在于从最近克强总理要求包容新模式、新业态,到不久前刘士余主席提到“没有创新,就没有证券行业活力”,以及上海市发布融资行业负面清单等等。似乎“创新”之风又有抬头之势。
众所周知,无论中国经济还是股市,都遵循“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规律,而就决策层的政策目标来看,“从严治市”最终还是为了“更好的发展”!
换言之,监管的根本目标还是为了发展,如此,则“从严监管”也蕴含着“大机会”!
只是作为普通投资者要找准这个分界线何时产生?
而根据博览研究员近期的研究,这个“转变”的节点,在6月中下旬已经渐露苗头!
也正因为此,本内参才如此强调:“长线资金应做好布局准备!”
为什么说这个“转变”的节点,在6月中下旬已经渐露苗头?
那就要先来看看最近2、3个月究竟发生什么——
就在4、5月份还在“不断加码”的去杠杆、强监管工作,到了6月份,“突然”释放出“包容、乃至鼓励创新”的信号!
通过下图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
1、在4-5月,证监会、银监会的强监管、去杠杆烈度最强的阶段,市场整体走势疲软;
2、4.25政治局会议提出“学习、掌握金融规律”之后,去杠杆、强监管政策“稍有缓和”,A股企稳并进入“喘息”期;
3、6月,随着一行三会、以及李克强总理相继释放出对“创新”问题有“阶段性”变化的信号,对金融业的“去杠杆、强监管”工作,有从单纯的“做减法”,演进为“整体做减法”+“针对性做加法”的阶段(“针对性做加法”针对的就是国企改革、并购重组,这类“盘活存量”的内容),市场风险偏好表现出了明显的回升迹象。

克强总理的讲话给这个“转变”提供了怎样的“政策背书”?
这个“转变”的节点,为什么偏偏在6月中下旬渐露苗头?
源头还得从国务院那里找答案——
6月2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称,几年前微信刚出现的时候,相关方面不赞成的声音也很大,但我们还是顶住了这种声音,决定先“看一看”再规范。如果仍沿用老办法去管制,就可能没有今天的微信了!
总理说,“各地方、各部门要顺势而为,不要仍用‘老办法’去管制‘新业态’!”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克强总理自己在达沃斯论坛上做了“解答”——

也就是说,在决策层看来,“要实现中国经济较长时间中高速增长,又不能搞“大水漫灌”,就只有结构调整,对此,要给市场一个稳定的、明确的预期”——
也即,博览研究员近期反复强调的,在金融去杠杆的大方向不变的情况下,央行会坚持“尽可能减少”投放新的流动性(5月的M2增速已经降到个位数,社融的环比增速也在下降),此时,要想维护好稳增长、调结构,就必须透过“创新”的方式,来实现“有限”的经济资源的“效益最大化”,优化资源配置!
而这一变化,意味着自2015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推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双创”的政策地位“相对降低”的现状,有所“改善”!
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解释,这个“转变”的节点,为什么偏偏在6月中旬渐露苗头?为什么4、5月份还“疾风骤雨”的强监管、去杠杆,到了6月中下旬,突然出现了“重提创新”,还要求“针对性(国企改革、并购重组)做加法”!
而一直在一行三会当中“领风气之先”的证监会,这次又站在了“领跑道”上——
刘主席时隔多时再谈“创新”!
6月17日,刘士余主席时隔60多天之后再次公开讲话(也印证了博览研究员指出的“监管层对股市发表讲话(大喊强监管)的频率此间也降低了许多”),而这次讲话的内容,与其此前大半年“强监管、严打击”的风格,发生了明显的“转变”——
●2017年6月17日,在“券业协会”上的讲话,不仅开始强调“盘活存量”,鼓励其上半年“严格约束”的并购重组,更令人意外的谈到“没有创新,就没有证券行业活力”!
稍加回顾不难发现,刘主席政策口风的“变化”——
●2016年12月3日,那次让市场印象深刻的在“基金业协会”上的讲话,“妖精”、“害人精”就出自于当时,还有更是直白的表述:挑战国家法律底线将开启牢狱大门(12月5日徐翔受审)。随后,就涌现了一波“扫除害人精”的运动,一干“大鳄”相继受到处罚,也拔高了整个金融市场“政策风险”的力度;
●2017年2月10日,在“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刘士余主席表示“资本市场不允许大鳄呼风唤雨,对散户扒皮吸血”;“黑嘴又多年没打了”……
●2017年 4月8日,在“上市公司协会”的讲话中,刘主席批评“有的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有的用高送转来助长股价投机,一些‘忽悠式’、‘ 跟风式’重组已成市场顽疾。”“不管是谁犯了规,都要让他付出沉重的代价。”此外,刘主席还谈到了7种市场乱象,结合彼时针对“炒作雄安概念”的“全面整肃”,又将强监管推向一个高潮,进而触发了投资人的“避险情绪”,股市开始一段明显的下行……
更重要的是,刘主席的这个“券业创新才有活力”的讲话,与三天后,周小川关于“金融业必须开放、倒逼改革”的表态,与六天后,郭树清关于“银行业有效创新不足”的讲话,不仅内在精神上一致,更有了“实证”案例的“背书”——
6月30日,第二批合资证券公司牌照水落石出,证监会公告核准设立东亚前海证券和汇丰前海证券,意味着继申港证券、华菁证券后,基于CEPA框架下全牌照合资券商再问世。
券业对外开放的步伐,也可以视为“倒逼改革创新”的又一举措。
而同样具有“创新、开放意识”的,就是中国(上海)试验自贸区:6月28日,上海自贸区官网发布《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负面清单指引(2017年版)》(以下简称《指引》)。这也是全国首张按照国际惯例编制的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负面清单指引。

据了解,这次2017年版的“上海自贸区金融业负面清单”取消了4方面的限制,外资获得更大的开放度,使得负面清单的内容更加清晰,便于市场主体操作。
……
博览研究员认为,从上述多个侧面可以看到,6月以来,有关方面对金融业“开放、创新”的政策态度,已经从此前“更多注重强监管,突出求稳”,在向“开始逐步放松对创新、开放”的方向倾斜。
而这种政策变化,很大程度上会改善投资人对未来市场的预期,如此,随着今年年底“十九大”、和明年年初“两会”召开,“互联网金融整顿”告一段落(虽然政策说是明年年中出结果,但大概率到明年一季度末,情况也就基本明确了),针对金融市场的“强监管高压”有可能相应的“变化”,则彼时股市有可能恢复“活跃性”,投资人要开始关注这种变化,“长线资金应做好布局准备”!
总结
面对中国经济必须靠“更多盘活存量”来发展的现实,政策的着力点必须进行调整,而通过针对性的“创新”,就成为下一阶段中国宏观政策的最优选择。而随着宏观政策着力点发生新的变化,A股行情也将出现“有利于长线资金”的趋势。一旦政策开始展现出“包容创新”,其着力点转向“针对性做加法”,则被压抑许久的做多情绪可能“恢复”,在此大背景下,长线资金到了考虑“布局”的关键时刻。
因此,博览研究员再次强调“长线资金应做好布局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