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政策*
 查看往期
第3779期 2017-07-14(与您相约每周一、周三、周五)

主编点评

【本期主编】:张宏伟

7月13日,美国三大股指全线上涨,道指创收盘新高;美联邦储备主席耶伦在国会的证词陈述中称,将逐步升息,投资者对叶伦讲话基调鸽派感到鼓舞;美国科技股继续走高,中概股普遍收高。13日恒指涨1.16%,报26346.17点,高见26383.76点,再度刷新两年高位,今年以来恒指已经累计大涨19.75%;国企指数涨1.52%,报10677.44点;红筹指数涨1.66%,报4074.15点。大市成交963亿。

资金方面,截至港股收盘,沪港通资金流向方面,沪股通净流入7.9亿,港股通(沪)净流入13.58亿;深港通资金流向方面,深股通净流入6.52亿,港股通(深)净流入为6.47亿。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港股近日升势较急,大市下一步料闯26500点,若成功闯关甚至可试两万七。据了解,是由外资行炒高大型内银,外资行投资较为理性,相信是因为留意到内地经济改善,令内银营商环境好转才有资金流入内银,内银内险有望成为炒高大市的新动力。

今日头条

恒指再度刷新两年高位 下一步有望上试26500点

2017-07-13_172138.png

7月13日,美国三大股指全线上涨,道指创收盘新高;美联邦储备主席耶伦在国会的证词陈述中称,将逐步升息,投资者对叶伦讲话基调鸽派感到鼓舞;美国科技股继续走高,中概股普遍收高。13日恒指涨1.16%,报26346.17点,高见26383.76点,再度刷新两年高位,今年以来恒指已经累计大涨19.75%;国企指数涨1.52%,报10677.44点;红筹指数涨1.66%,报4074.15点。大市成交963亿。

个股方面,瑞声科技涨4.39%,报价109.4元,领涨蓝筹,重回沽空前高位。美联储主席耶伦“鸽派”言论,刺激恒生本地地产股上涨。新世界发展涨3.31%,报价10.3元;信和置业涨2.21%,报价12.94元;太古地产涨2.3%,报价26.7元;新鸿基地产涨2.15%,报价118.7元。金融工作会议即将召开,金融股走势强劲。招行涨1.88%,报价24.4元,高见24.6元,刷新历史新高;工行涨1.35%,报价5.26元,高见5.32元,刷新两年高位;建设银行涨0.79%,报价6.39元,高见6.48元,创两年高位。保险股同样造好,新华保险涨3.76%,中国人民保险涨3.33%,中国太保涨2.47%,中国平安涨2.46%,中国太平涨1.9%,中国人寿涨1.62%。券商股走好,高富集团控股涨14.76%,君阳金融涨6%,西证国际涨5.88%,中金公司涨5.57%,耀才证券涨5.2%。

资金方面,截至港股收盘,沪港通资金流向方面,沪股通净流入7.9亿,港股通(沪)净流入13.58亿;深港通资金流向方面,深股通净流入6.52亿,港股通(深)净流入为6.47亿。

消息方面,13日海关总署公布,以美元计,中国6月以美元计价进口同比增长17.2%,预期14.5%,前值14.8%。中国6月以美元计价出口同比增长11.3%,预期8.9%,前值8.7%。中国6月贸易顺差427.65亿美元,预期426亿美元,前值408.1亿美元修正为407.9亿美元。上半年,出口同比增长8.5%,进口同比增长18.9%。

凯基证券邝民彬表示,恒指连升四日后,由保历加通道底部(25352点)升至通道顶部(26052点)。此外,MACD熊差继续收窄,而MACD线在牛熊区分界附近止跌回稳。整体而言,指数似乎已完成一轮小调整。恒指首个支持位为保历加通道中轴25702点,下一个支持位为早前跌浪的底部25200点。至于恒指首个阻力位为26550点,下一个阻力位为27000点。

南华金融集团资料研究部高级策略师岑智勇分析认为,港股近日升势较急,大市下一步料闯26500点,若成功闯关甚至可试两万七。据了解,是由外资行炒高大型内银,外资行投资较为理性,相信是因为留意到内地经济改善,令内银营商环境好转才有资金流入内银,内银内险有望成为炒高大市的新动力。

热点聚焦

周五热门港股聚焦

2017-07-13_213539.jpg

亚太地区IPO活动强势反弹 香港成全球优选上市地

2017-07-13_193619.jpg

2016年是地缘政治充满不安定因素的一年,特别是市场一直在观望英国脱欧公投与美国大选结果,世界主要司法管辖区呈现出疲软的经济表现,导致投资者的投资愿望进一步减退。以上原因致使2016年IPO活动(即境内IPO和跨境IPO)呈整体下滑趋势,只有纽约证券交易所是唯一一家实现跨境IPO增长的全球主要交易所。

第一财经网撰文指出,在经历了2016年的低迷之后,受强劲的境内IPO交易提振,2017年上半年亚太地区IPO活动强势回弹。该地区整体IPO活动融资额同比增长59%至372亿美元,交易数量达530笔,超过北美地区、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以及拉丁美洲地区。

其中,香港突破重围,作为中国内地公司上市的主要交易所,继续成为全球跨境IPO交易优先选择的上市地点。

香港成亚太IPO优选地

据贝克·麦坚时国际律师事务所(以下简称“贝克·麦坚时”)的最新分析报告(下称“报告”),亚太地区在跨境IPO交易方面连续6年保持领先,总融资额达57.85亿美元,交易数量为33笔,分别占2017年上半年全球跨境IPO总融资额(122.27亿美元)的47%和总交易数量(59笔)的56%。

尽管处于领先地位,亚太地区跨境IPO指数从2016年上半年的19.4点跌至12.5点,这一定程度上说明境内IPO交易在该地区新股发行交易中拥有极大占比。

贝克·麦坚时指出,由于近期中国监管机构允许交易所接管IPO审核工作,同时清理等待上市的公司,中国大陆证券交易所的新股发行量激增。此前,中国证监会主席刘士余表示,在市场低迷时期放缓或者暂停上市的效果并不好。同时他补充道,证监会在2016年提出的放宽IPO审批的决定受到了市场的欢迎。通过2017年上半年境内上市情况可见一斑。

2017上半年,亚太地区境内IPO交易融资额共计315亿美元,同比增加91%,交易数量达498笔,同比增加74%。中国对此贡献颇高,境内IPO交易总融资额达160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60%,交易数量达219笔,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13%。

境内IPO交易在亚太地区所有证券交易所中占主导地位,只有香港联交所(SEHK)例外,作为中国内地公司上市的主要交易所,香港继续成为全球跨境IPO交易优先选择的上市地点。在香港联交所完成的跨境IPO交易数量超过了伦敦证券交易所(主板市场与AIM市场)、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事实上,2017年上半年仅在香港完成的跨境IPO交易融资额已占到全球跨境上市融资总量的44.9%。

数据显示,2017上半年中国公司共发行23笔跨境IPO交易,仅比2016年同期少了2笔交易。2017上半年跨境IPO交易融资额下滑4%至60亿美元。市场观点认为,由于中国投资者试图利用股票估值较低的优势,使得资金不断流入香港股市。人民币贬值预期也是造成资金流入香港的原因之一。

贝克·麦坚时时亚太地区资本市场部门主席David Holland律师表示,对亚太地区整体跨境资本市场活动影响最大的是在香港交易所上市的中国企业,而赴港上市活动在2017年上半年出现下滑。“虽然中国公司赴港上市的交易数量较2016财年的较低水平有所增长,但跨境交易活动的强度并没有与该地区整体强劲的股票市场保持同步。”Holland认为,整个亚太地区的交易活动将实现温和增长,而中国的资本外流仍然是亚太地区资本市场最大的不确定性。

香港联交所将于8月18日前就创建创新板征求公众意见,以期吸引科技和新经济公司赴港上市。拟创建的创新板将分为两大板块。其中,创新主板将主要服务于符合主板上市要求但拥有双重股权结构的科技和新经济企业;而创新初板则旨在吸引一些初创公司,不设置利润和营业额门槛,在上市要求方面更加宽松。

随着香港创新板的最新提出,香港股市加入了争夺科技公司上市的竞争阵营。

贝克·麦坚时香港代表处的企业合伙人李心雯律师认为,创新板的提出是一个振奋人心的举措,有利于促进香港股市开放成科技和新经济公司上市融资的新中心。

“传统主板上市和非常规双重股权结构上市的混合体制,以及迎合散户和专业投资者不同需求的双层结构设想,无论是在科技还是其他领域,都有助于提升香港对于谋求跨境上市的中国和国际公司的价值定位。这一新举措也可能在监管机构如何应对新的市场进展方面引领新趋势。”

医疗回暖、科技冲锋

报告指出,金融行业仍然是亚太地区IPO活动的主要驱动力。该行业的跨境IPO交易数量最多,全部5笔交易均由中国发行人在香港联交所完成,总融资额达37亿美元。这5笔交易包括:国泰君安证券公司的22亿美元IPO和广州农商银行的10亿美元IPO。

其中,国泰君安证券赴港IPO融资22亿美元,成为今年以来规模最大的跨境IPO交易,在所有港交所上市融资额中的占比高达40%,同时也是全球第四大IPO交易。

实际上,金融行业跨境IPO交易融资额已经连续第二年出现下滑,与2016年同期相比下降22%,与2015年同期相比下滑68%。与之相反,医疗行业IPO却在稳步回升,2017年上半年,医疗行业跨境IPO融资额不仅在亚太地区实现最大增幅,在全球也是如此。

由于美国政府在药品定价方面的潜在干预所带来的剧烈波动,以及受金融风险加剧与美国大选的影响,2016年上半年该行业跨境IPO交易在全球范围内受到抑制。围绕药品定价的争议并没有消失,但特朗普最近关于药品定价的评论明显比他当选时更为温和。因此,医疗健康领域公司正把握市场趋稳的时机,从而使该行业的各类IPO交易激增。

另外,亚太地区科技行业的境内IPO在总融资额和总数量方面实现最大增幅,2017年上半年共有83家科技公司上市,共计融资52.7亿美元。这是过去六年里,科技企业上市融资总金额最多的一年,也是上市数量第二多的一年。

亚太地区是科技公司IPO的主要地区,韩国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是该区域最受科技企业欢迎的上市平台,两家交易所都募集了超过10亿美元的资金。根植于中国的深圳证券交易所于2017年6月宣布,计划将其科技2.0平台不仅扩展至中国企业,还将向印度金融科技企业和科技初创企业提供服务,帮助这些企业与中国的私募股权和风险资本投资者建立联系。

纵观2017年上半年,总部位于美国、中国和韩国的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总融资额跑赢其他市场的新股发行企业。科技企业的跨境上市交易数量同比变化较大,中国是这类上市交易中最活跃的国家,其他科技企业跨境IPO活跃的国家还有新加坡和比利时。

新规下多只沪港深基金难达标 增加人才储备成当务之急

2017-07-13_195505.jpg

针对沪港深基金此前存在的“名不副实”乱象,监管机构在今年6月14日发布了《通过港股通机制参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的公募基金注册审核指引》(下称《指引》)。上海证券报撰文指出,如今,新规发布满月,各大基金公司正根据新规进行自查,并积极准备修改合同和增聘相关基金经理。

在业内人士看来,港股投研人员的缺乏或是未来基金公司布局沪港深基金的最大掣肘。对于不少涉足港股时间较短,但希望在沪港深产品线上发力的中小型基金公司而言,增加人才储备将是当务之急。

新规下多只产品难以达标

去年以来,恒生指数的高歌猛进令沪港深相关基金备受市场追捧,而不少基金公司为了扩大市场份额,在投研能力准备不足的情况下,仍然大力发行沪港深产品。部分产品由于港股仓位极低,净值表现与港股走势大相径庭。

在此背景下,监管机构于今年6月14日发布了《通过港股通机制参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的公募基金注册审核指引》。《指引》规定,基金名称如带有“港股”等类似字样,应当将80%以上(含)的非现金基金资产投资于港股。而基金非现金资产投资港股不到80%的,名称中不得带有“港股”等类似字样,并且港股最高投资比例不得超过股票资产的50%。此外,对80%以上非现金资金资产投资于港股的基金产品,基金管理人应当配备不少与2名具有2年以上香港市场投资管理相关经验的人员,其中至少1名为基金经理。

华宝证券在一份研报中指出,截至2016年底,共有25只港股通基金完成建仓期。从其公布的全部持股上看,仅有8只基金的港股仓位占比超过80%,其中工银瑞信沪港深和前海开源沪港深蓝筹的港股占比高达100%。而华安沪港深外延增长、宝盈国家安全战略沪港深、宝盈医疗健康沪港深、安信新常态沪港深精选、富国天源沪港深的港股占比为0。

根据《指引》,倘若这部分基金当前的港股投资比例仍然维持在去年年底水平,它们需要提高港股占比,或者将港股相关字样从基金名称中删除。

存量沪港深基金密集“整改”

根据监管机构后续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辖区通过港股通机制参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的基金产品监管的通知》(下称《通知》),对于基金名称带有“沪港深”等类似字样且港股投资比例下限为零的股票型及混合型基金,基金管理人应当在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的显著位置进行特别风险提示,而且要求在一个月内完成。

近日,多家基金公司正根据新规进行自查,并积极准备修改合同。7月12日,安信基金针对旗下安信新常态沪港深精选股票基金发布了修改基金合同和招募说明书的公告。公告中表示,基金名称仅表明本基金可以通过港股通机制投资港股,基金资产对港股标的投资比例会根据市场情况、投资策略等发生较大的调整,存在不对港股进行投资的可能。

此外,宝盈基金、工银瑞信基金、嘉实基金和平安大华基金均在同日发布了类似公告。而早在6月30日,广发基金针对旗下“新机遇”和“新起点”两只沪港深基金,率先发布了修改基金合同、新增风险揭示内容的公告。

上述基金公司还在公告中提示,基金投资港股通标的股票,将会面临港股通机制下因投资环境、投资标的、市场制度以及交易规则等差异带来的特有风险。

基金公司重金“揽才”

《通知》还提到,根据《指引》关于人员配备的相关要求,基金公司需在通知下发之日起六个月内,配备相适应的投资管理人员,确保人员到位。

为满足要求,除了修改合同,多家基金公司近期还在积极增聘相关基金经理。国海富兰克林基金7月8日公告称,旗下富兰克林国海沪港深成长精选基金将增聘基金经理徐成,与卫学海共同管理该基金。相关资料显示,徐成目前同时管理两只QDII基金,具有港股投资经验。

不过,由于此前发行的沪港深基金数量庞大,目前港股投研人员仍然存在较大缺口。调查了解到,拥有QDII资格的大中型基金公司基本都可以满足条件,而涉足港股时间尚短的部分中小型基金公司则多数不符合条件。

一位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表示,按照规定,相关投研人士要在六个月内到岗,不然可能会影响产品的后续运行。目前公司内部一方面正在积极物色相关人员,另一方面也准备从外部引进人才。

打开某家招聘网站,发现了多条针对港股基金经理、港股研究员、港股交易员等职位的招聘启事,招聘单位涉及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券商、保险、资管等。其中,沪上某基金公司给港股基金经理开出的年薪为70万至100万元,另有一家排名前十名的公募基金将价码开到150万至210万元。

对此,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主任王群航表示,预计基金公司未来一段时间将会急需引进港股投研人才。他还提出,投资管理经验不易衡量,监管层可以通过设立港股投资管理的相关考试进行筛选。港股交易制度与内地市场存在很大区别,尤其是英文信披对管理能力要求很高,通过考试制度筛选合格的港股投资经理很有必要。

公司新闻

中石化加油站开展汽车销售业务 世茂联手喜达屋成立合资公司

2017-07-13_203507.jpg

中石化加油站开展汽车销售业务 非油业务持续扩张

证券日报李春莲撰文指出,从中石化(00386)了解到,中国石化北京石油与文化传媒、汽车电商平台合作,在加油站开展汽车销售业务,受到客户欢迎。第一辆汽车在中国石化北京石油石顺开加油站已成功销售。

需要一提的是,今年以来,中石化非油业务持续扩张。

6月8日,中石化易捷销售有限公司与宝利德控股集团公司在北京正式签订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成立汽服合资公司,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进汽车后市场业务开发。

同样是在6月初,广东石油“中国石化—中国电信战略合作项目”在广州首个合作网点正式落地,这也是广州石油向综合服务商转变迈出的重要一步。自此,顾客在加油站除了加油外,还可以办理手机购买、充值、电信宽带办理、缴费等各项电信业务。

紧接着,6月21日,中石化集团副总经理张海潮在总部会见了京东集团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刘强东一行,双方就商品联采、物流配送、金融、油品供应等方面的合作进行了深入探讨,为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实现优势互补,共同为客户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

此次与京东会见,是中国石化销售公司深入挖掘客户潜力、实现线上线下互动、打造人车生活生态圈、推动企业转型发展的又一新举措。

在新业务的发展规划中,中国石化销售公司紧紧围绕向综合服务商转型的战略定位,把门店经营和完善服务作为“两大主业”并行推进,构建综合实体服务、线上营销和金融服务等“三大平台”,积极打造便利店、汽服、广告、保险、汽车环保产品、饮用水等新兴产业。按照“品牌+资本+商品+服务”的“四位一体”发展方式,强化创新驱动,提升价值创造,推动量效保持“双高”增长,全面做大做强非油品业务。

据了解,从2008年开始,中国石化销售公司在加油站开展非油品业务并创建易捷品牌,2014年中石化易捷公司挂牌成立,目前在全国拥有2.5万家“易捷”便利店,具有国内同行无法复制的网络优势、客户优势和品牌优势。非油品交易额由2010年的57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351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35%,2017年非油品交易额有望超过500亿元。

世茂联手喜达屋成立合资公司 布局新一代中高端酒店

7月11日,世茂集团宣布与喜达屋资本集团(Starwood Capital Group,简称SCG)联手成立全新合资酒店公司——上海世茂喜达酒店管理有限公司(下称“世茂喜达”)。21世纪经济报道唐韶葵撰文指出,此前3月28日,世茂集团与SCG已签署合作协议,双方约定,世茂集团与喜达屋资本股权比例为51∶49。

世茂喜达计划5年内管理数达到100家。目前已签约八家品牌输出管理酒店。

世茂喜达的初衷是发展自主品牌酒店,其业务布局涵盖6个不同市场定位的自主酒店品牌,包括御榕庄Yu Resort、茂御酒店Yuluxe Hotel、世御酒店Yu Hotel、茂御居Yu Residence以及睿选尚品MiniMax Premier、睿选MiniMax。目前世茂喜达在全国拥有6家运营中的自主品牌酒店,总客房数近1200间。

世茂集团董事局副主席许世坛表示,世茂集团将与喜达屋资本联手布局新一代中高端酒店,让中国民族酒店品牌走向国际。

SCG董事总经理及亚洲区酒店总负责人柯冠龙(Kevin Colket)表示,为迎合中国旅行者日益提升的出行住宿需求,喜达屋资本将与世茂集团为消费者提供多元化住宿体验,将世茂喜达打造成中国乃至亚太区最卓越的酒店集团之一。

王者归来! 比亚迪获2017半年度销量桂冠

继5月重回国内新能源车销量榜首后,比亚迪一路高歌猛进。在宋DM等当红SUV车型的强势领跑下,6月以11198辆的成绩创造了单月销量过万的记录,进一步巩固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引领者”的行业地位。尽管面对国家政策切换、新车结构调整等诸多变数,但比亚迪依然凭借34634辆的累计销量,摘得中国2017年上半年新能源车市的桂冠,成为目前国内市场最当红的新能源汽车品牌。

在比亚迪6月份的销量成绩单中,“新能源正当红”成为最明显的亮点。在紧凑型SUV火爆的背景下,宋DM的推出成为比亚迪6月新能源业绩增长的主动力。

其中,插电式混动SUV宋DM在6月份销售4552台,占比亚迪新能源车单月销量总比的40%,以强劲的上升势头带动了比亚迪插混新能源车矩阵的高调上扬。除搭载比亚迪新能源“542”核心技术及丰富的智能配置之外,宋DM在享受政府补贴及购置税减免政策后,首批1万台以16.99万元就能入手的价格得到了市场的高度热捧,成为全国各大城市供不应求的当红插混SUV。而宋EV300则凭300公里的超长纯电续航里程,备受消费者的青睐。该车推出后,也迅速与改款新车秦EV300和e5抱团,助力比亚迪新能源纯电市场布局。

此外,2017款唐首批1万台以21.99万元的实际入手价6月震撼上市,给力的市场表现让其成功挤进比亚迪“当红SUV”的队列。七座纯电续航里程达100公里的唐100,与五座纯电续航里程80公里的2017款唐,形成有效的市场组合拳,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用车需求。在“542”强大黑科技的加持之下,比亚迪唐进入了市场销售的稳定期,动力强劲、科技智能、用车环保的产品口碑不断积累,进一步帮助比亚迪在自主品牌难以突破的高端市场上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