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政策*
 查看往期
第2140期 2017-07-18

主编点评

【本期主编】:天天

《“7.17暴跌”砸出“市场底”?还得磨合“预期差”!》:17日沪深两市近500只股票的跌停证明了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后的市场存在 “预期差”。在7月17日的研究当中,博览研究员指出:此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将因为“股灾”而被“打入冷宫”的资本市场“重新获得重用”!7月5日博览首席政策研究员李宏图先生就已经明确指出《长线资金应做好布局准备!》。如今,他强调过的政策是否对金融松绑的观察点,此间会议精神恰好得以肯定。但李宏图先生仍要在此强调,历史规律往往“政策底”先于“市场底”!按照博览研究员的“理论”:“市场底”要形成,需要市场预期的大体一致,而这个“一致”的形成,需要多久、在什么时点等等,只有交给市场“最终走出来”!而7月17日A股的下挫表明市场对未来的预期没有达成“一致”,仍然充满不确定性!也因此,在此次金融工作会议给出“政策底”之后,A股最终的“市场底”仍然有待“修正预期落差”之后,市场与政策的预期达成一致,才有可能“最终走出来”!

《“7.17暴跌”之后,会变成第二次“412行情”吗?》:博览研究员认为,17日当天的A股处于一种与“412行情”启动初期类似的政策认知氛围之中。但这种认识是对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给出的新政策的一种偏差化理解。实事上,当前的政策基本面与“412”时期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因此,17日的A股行情是对“412行情”初期走势的重演,但市场接下来很难复制“412行情”。

博览视点

“7.17暴跌”砸出“市场底”?还得磨合“预期差”!

【研究员】:田文 贾有平

结论:17日沪深两市近500只股票的跌停证明了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后的市场存在 “预期差”。在7月17日的研究当中,博览研究员指出:此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将因为“股灾”而被“打入冷宫”的资本市场“重新获得重用”!7月5日博览首席政策研究员李宏图先生就已经明确指出《长线资金应做好布局准备!》。如今,他强调过的政策是否对金融松绑的观察点,此间会议精神恰好得以肯定。但李宏图先生仍要在此强调,历史规律往往“政策底”先于“市场底”!按照博览研究员的“理论”:“市场底”要形成,需要市场预期的大体一致,而这个“一致”的形成,需要多久、在什么时点等等,只有交给市场“最终走出来”!而7月17日A股的下挫表明市场对未来的预期没有达成“一致”,仍然充满不确定性!也因此,在此次金融工作会议给出“政策底”之后,A股最终的“市场底”仍然有待“修正预期落差”之后,市场与政策的预期达成一致,才有可能“最终走出来”!

 1500336836304809.jpg

     【博览财经研报】17日的暴跌,表面上看是创业板“拖累”了主板,但根本问题在于,是市场预期与政策诉求之间“落差”的扩大。

      博览研究员认为,17日的暴跌更多只是反映了市场此前对金融工作会议过于乐观的预期(指望会议放松“监管乃至货币政策”)的“修正”。市场预期与政策诉求在方向上的“不一致”,这一落差并没有在17日的市场暴跌中释放出来

     接下来,市场恐怕还要继续消化政策与市场的“落差”。市场通过修正此前的乐观预期,只能冲销短期“烦恼”,但对市场真正形成制约的是政策和市场在认知上的对接问题,这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只有经过政策与市场的磨合,市场对后市才能形成较为一致的预期,届时真正的市场底才能形成。

     在7月17日的研究当中,博览研究员指出:此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将因为“股灾”而被“打入冷宫”的资本市场“重新获得重用”!7月5日博览首席政策研究员李宏图先生就已经明确指出《长线资金应做好布局准备!》。如今,他强调过的政策是否对金融松绑(重提创新)的观察点,此间会议精神恰好得以肯定。但李宏图先生仍要在此强调,历史规律往往“政策底”先于“市场底”!按照博览研究员的“理论”:“市场底”要形成,需要市场预期的大体一致,而这个“一致”的形成,需要多久、在什么时点等等,只有交给市场“最终走出来”

而7月17日A股的下挫表明市场对未来的预期没有达成“一致”,仍然充满不确定性!

也因此,在此次金融工作会议给出“政策底”之后,A股最终的“市场底”仍然有待“修正预期落差”之后,市场与政策的预期达成一致,才有可能“最终走出来”!

市场预期存在两个不一致

17日沪深两市近500只股票的跌停,折射出了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后的市场存在两个“预期差”——

1500336867303557.jpg

1、金融工作会议召开前,与“会议公报”披露后预期的不一致。7月上旬,舆论的炒作和媒体的引导让市场对本次金融工作会议能够带来的利好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这一点超出了本次会议力图通过扩大股权融资扶植实体经济的目标。简单来说,市场对上周末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预期过高。

2、 市场与政策的方向不一致。政策要扩容,为实体经济输血,政策从金融遏制向“创新”挪移,但强监管的态势不会变。反观当前的市场情绪,则希望强监管与货币政策都有所“放松”,以舔平此前的亏损,改变被压制的做多情绪。

市场与政策不一致的原因

金融是国之重器,是国民经济的血脉,要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金融的天职。这是本次金融工作会议对金融市场的“政策”定位——

要通过金融扶植实体经济,不是通过“放水”和“加杠杆”来服务实体经济;而是要扩大股权融资,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同时,坚定稳健的货币政策并保持强监管的态势倒逼资金“脱虚向实”。更具体的说,在现阶段,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中,利用资本市场盘活存量经济,推动经济降杠杆、推动国企改革、处置“僵尸企业”及服务于重大战略、工程和改革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主要方向。

1500336895596445.jpg

但市场的诉求却是如何实现快速盈利。市场希望货币政策、金融监管能够放松,从而实现资金效率的最大化。

短期来看,市场是“理智的”;政策从中长期来看也是正确的。但政策与市场之间却有着巨大的“鸿沟”,两者的目标在时间上是“期限错配”,但从根本上来说,政策对资本市场的定位与市场对资本市场的功能存在反差。决策层要从中长期实现通过资本市场为实体经济输血的目标,当然也要给对价,而政策所指的对价是创新和改革,然而市场理解的对价却是放松监管和货币的闸门,并且提供更多的热点题材。

由此可见,市场和政策方向的不一致,不仅仅是“期限错配”的问题,更深层的冲突是对资本市场定位的认知的“错配”。

短期进入“磨合期”

    市场与政策在方向上的不一致,即政策和市场的“期限错配”以及对资本市场的认知“冲突”恐怕并没有在17日的市场暴跌中体现出来。博览研究员认为,17日的暴跌更多只是反映了市场对此前过于乐观的预期的“修正”。

     接下来,市场恐怕还要继续消化政策与市场的“落差”。市场通过修正此前的乐观预期,只能冲销短期“烦恼”,但对市场真正形成制约的是政策和市场在认知上的对接问题,这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只有经过政策与市场的磨合,市场对后市才能形成较为一致的预期,届时真正的市场底才能形成。

“7.17暴跌”之后,会变成第二次“412行情”吗?

【研究员】:杨波

结论:博览研究员认为, 17日当天的A股处于一种与“412行情”启动初期类似的政策认知氛围之中。但这种认识是对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给出的新政策的一种偏差化理解。实事上,当前的政策基本面与“412”时期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因此,17日的A股行情是对“412行情”初期走势的重演,但市场接下来很难复制“412行情”。

【博览财经研报】7月17日,A股出现放量普跌。本文意在对以17日为起点的中长期市场行情展开讨论。

博览研究员注意到,17日当天的A股处于一种与“412行情”启动初期类似的政策认知氛围之中。由此,不得不让人产生这样的疑问:接下来A股将上演“412行情”的翻版吗?

1500301497450522.jpg

博览研究员认为,虽然在政策认知的氛围上目前的确和4月12日前后有些类似,但这种认识是对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给出的新政策的一种偏差化理解。实事上,当前的政策基本面与“412”时期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因此,17日的A股行情是对“412行情”初期走势的重演,但市场接下来很难复制“412行情”。

一种对政策基本面偏负面的认知影响着场内不少人  就像“412行情”开始时那样

17日,博览研究者柏双先生在《不同于博览,券商机构等对金融工作会议的解读普遍偏谨慎!》一文中列出了一些券商对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点评,从中可以看出,不少券商(其中不乏中信、海通、华泰这种主流大型券商)对本次会议给出的下一阶段金融业政策基本面持悲观态度。

不仅是来自券商观点的影响。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消息公开后,有不少的极度唱衰的文章通过微信等渠道在网上广泛流传。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个观点是:中国金融业哭爹喊娘的凄惨日子,才刚刚开始。

券商会定期或不定期将自己对市场和政策的点评以各种方式推送给在其开户的投资人,微信等的信息传播既广也快,因此,能接触到上述负面观点的投资人必然不在少数。也就是说,当前一种对政策环境偏负面的认知,影响着A股市场中不少的人。

这种情况与今年“412行情”启动前十分相似。当时,受银监会自3月29日密集出台新监管政策,以及同期证监会相关负责人在公开场合持续发表将打击市场乱象的言论的影响,市场认为金融“强监管”升级了,由此对市场后市看空。恰恰这时,包括中国平安在内的股票出现了股价的“闪崩”。不久之后,消息称这与资金受银监会新监管政策影响有关。于是,市场对后市的看空进一步坚决。

然而,我们认为,市场接下来很难复制“412行情”。

这是一种误解和臆想  当前的政策基本面与“412”时存在本质不同

一个事物与人们在主观认知中形成的对该事物的理解,有时候会存在着不同,这就是认知偏差。之所以不认为市场将复制“412行情”,是因为券商和市场的大多数人,对新的宏现政策基本面出现了理解上的偏差。

一方面,如17日的研报所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对接下来整个金融工作的主线给出的定调是:“谨慎创新优化结构+以防为主的强监管”。(相关分析不再赘述)应该看到的是,虽然会议依然多次提到“强监管”,但并没有在力度上提出“加码”的要求。此外,会议的通往中没有使用 “处置风险点”这类在2016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曾出现的字和词,这说明,决策层对当前金融业的风险水平是放心的。

另一方面,6月17日证监会主席自其上任以来首次在公开讲话中要求券商重视并购重组,博览研究员当时就指出,证监会下一阶段的工作重心可能发生转变,从“强监管+加速IPO”,变为“强监管+适度IPO+加强促进国企国资并购重组”。随后,央行行长、银监会副主席在陆家嘴金融论坛上的讲话,也引起了博览研究员的注意,并强调,“一行三会”的工作重心可能发生变化。后来,通过对李克强总理6月21日至7月12日期间重要讲话的梳理,博览研究员再次提示,包括金融业治理在内的中国经济治理政策将发生变化。换言之,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前,强监管不加码的信号已经不少。在这些重要的政策转变信号中,投资人应该注意到,李总理讲到了“金融业风险总体可控”,银监会出说到了银行业风险总体可控,甚至还说金融创新不足。

故而,当前的政策环境实质上与“412行情”发生时的环境有着本质性区别。正是基于这一点,我认为,A股接下来很难走出类似“412行情”的走势。

焦点透视

“7.17”血祭:创业板隐含“政策+市场”的“双杀风险”开始肆虐……

【研究员】:田文

结论:自6月中旬以来,博览研究员观察到中国宏观政策发生转变的迹象,在这个过程当中,本内参始终坚持“一九分化”的大趋势难改,以上证50+龙头白马股为代表的“一集团”,大概率保持对以创业板为代表的“九集团”的整体优势,成为资金“抱团”的当然之选!而在板块方面,博览研究员始终不看好创业板的修复行情,认为国企改革是下半年确定性较高的主题,而“业绩+政策”将会成为市场新的风格偏好。原本凭借“政策安全性”而被市场“选择性忽略了股价高涨风险”的上证50+白马股,在政策高压缓解,股价上涨风险开始释放之后不久,“幸运”的遇到“乐视风波和神雾闪崩”的“援助”,令市场再次领悟到,白马股的股价风险再高,也比中小创当中那些“地雷”来的“安全”!而7.17则更直白的告诉投资人:创业板隐含的“政策+市场”风险“双杀”开始肆虐……

1500341546750446.jpg

【博览财经研报】“7.17”活生生的把“一九行情”打残成了“0.5:9.5行情”!A股3286只股票,按照中位数算的第1643只股票的跌幅为5.51%,也就是说只要你今天跌幅不到5.51%(换言之,只要你不在创业板当中),你就差不多“战胜一半”的对手了……

究其原因,创业板大跌,一方面中报预告多只权重股业绩不达预期。另一方面,周末消息面上,流动性预期难以放松,中小创面临估值压力。而以上证50为代表的价值蓝筹股表现突出,特别是业绩稳增长、低估值、抗风险能力强的个股,博览研究员坚持认为,未来市场的分化仍将持续!

“7.17”释放创业板的“双杀”风险!

自6月中旬以来,博览研究员观察到中国宏观政策发生转变的迹象,在这个过程当中,本内参始终坚持“一九分化”的大趋势难改,以上证50+龙头白马股为代表的“一集团”,大概率保持对以创业板为代表的“九集团”的整体优势,成为资金“抱团”的当然之选!

1500341694793945.jpg

而在板块方面,博览研究员始终不看好创业板的修复行情,认为国企改革是下半年确定性较高的主题,而“业绩+政策”将会成为市场新的风格偏好。“7.17暴跌”则强化了博览研究员对创业板隐含的“政策+市场”风险“双杀”的担忧——

1500341781134226.jpg

◆一方面,创业板暴跌5%,且将近500只交易的创业板股票,200多跌停,409只上市未满一年的次新股,也是200出头跌停。

自2015年6月高位以来,已有1300只股票腰斩!21只股票跌幅超80%,跌幅最大的是要退市的欣泰退,已经跌去90%;安硕信息、ST锐电、ST智慧、京天利跌幅也超过85%。

◆另一方面,就在“近500只股票跌停,1816只股票跌幅超5%”这种逼人平仓的跌势的背后,却是上证50创两年新高

伴随着上证50创出2015年7月底以来新高的,是那些买了大金融股票的投资者,市值已经创出新高——

1500342027405214.jpg

招商银行股价17日盘中再度创出25.65元新高,不仅早已超越2015年的高位,更是超出了2007年6124点的高位。

而保险股的代表中国平安盘中一万亿市值了……

1500342048291166.jpg

这种反差再次强化了博览研究员7月以来的判断——

●7月12日的《大白马与上证50再度强势:这次是实干型企业和“PPT企业”的分化!》一文指出:11日的市场再现上证50和龙头白马股单边上涨,创业板则继续下挫。市场重回分化格局的根源是政策风险让位于市场风险。“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奔。”创业板目前最大的现实就是“水落石出”:政策和资金相继退潮之后,创新创业当中潜藏的“礁石”逐渐浮出了水面,行业风险进入了一轮释放期。而创业板再度走上探底之路,从根本上说,是当前的政策更加注重发展实体经济,更加重视干实业的企业,更加希望看到那些能够引领经济转型升级的实干型企业享受高估值。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今日A股之分化,不仅是创业板和上证50的分化,而是实干型企业和“PPT”型企业的分化。

●7月13日的《反复震荡更凸显“业绩为王”!勿受制于短期谁涨谁跌!》则强调:原本凭借“政策安全性”而被市场“选择性忽略了股价高涨风险”的上证50+白马股,在政策高压缓解,股价上涨风险开始释放之后不久,“幸运”的遇到“乐视风波和神雾闪崩”的“援助”,令市场再次领悟到,白马股的股价风险再高,也比中小创当中那些“地雷”来的“安全”

于是乎,回调不久的上证50、白马股又被捡起来,业绩确定的金融股又被游资追捧,而稍有稳定迹象的中小创,则再次大幅震荡!

最终能够“大浪淘沙”留下来的,只有“业绩明确”的那些优质标的,毕竟,在政策趋紧(更多强调盘活存量)、资金减少(6月的M2增速再创新低,只有9.4%),市场只有、也必须靠“业绩”说话!换言之,这是一个业绩为王的时代!

因此,“上证50+白马股”的“一集团”,不仅“政策风险”小于创业板,即使是市场风险,总体上远远小于创业板。

●政策加持——

7月14日《克强总理“重启创新”为银行业“加持”,不涨咋行!》一文强调:自6月21日国常会“夸奖对微信创新的‘宽容’”以来的22天,李克强总理先后召开了三次“国常会”、一次经济形势座谈会,焦点都在“重启‘双创’”,而7月12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则直接把“推动”双创的一项具体优惠政策(专利权质押),这个“政治任务”优先给了商业银行!从年初“两会”上的普惠金融,到如今专利权质押,这些为双创“量身定做”的“政治任务”相继都交给了银行。而按照博览研究员的“有用既有价值”的理论,商业银行在这一次“双创”回潮当中,被赋予日益吃重的角色,也在相当程度上预示着,其“价值”也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业绩保障——

7月14日《央企利润高增长:“龙头白马”有望“强者恒强”!》则明确指出:中期看,在“业绩+政策”为王的市场风格下,上证50和龙头白马股中期有望继续维持强劲态势。首先,上证50和龙头白马股中大部分有央企背景。而央企的利润高增长,会让市场重新认识上证50和龙头白马的“扎实”的基本面:今年以来,央企各月效益均保持两位数增长。与此同时,央企不仅业绩好,政策故事还多得很。并购重组、去杠杆、去产能等都能有效改善央企资产质量,提升央企的盈利能力。

博览研究员注意到,国资委数据显示,上半年,央企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2.5万亿元,同比增长16.8%,已经连续5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今年以来,央企各月效益均保持两位数增长,6月当月实现利润1596.7亿元,为单月利润历史最好水平。此外,央企去产能、降低企业杠杆率等方面均有重大进展。

而上证50和龙头白马股中大部分有国企背景。简单来说,央企的利润高增长强化了或者说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上证50和龙头白马的基本面:业绩不是一般的好!

因此,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投资者的风格偏好就是“业绩+政策”,业绩反映了企业经营情况向好,而政策保证了业绩能继续改善。从这个角度来看,“上证50+白马股”正在风口。此外,上半年在强监管政策下,政策总体对市场并不友好,时时刻刻都有系统性风险的“光临”,而下半年,随着“金融工作会议”,发“明召”要求“扶持实体经济”,而作为“有效益的实体经济”的先进代表,有什么理由不买“上证50+白马股”呢?尤其是有创业板这样的“猪队友”作为“反面教材”的映衬之下……

决策参考

暴跌后创业板公司纷纷自救 但股权质押强平是不可控风险!

【研究员】:柏双

博览研究员认为,从以下多家创业板公司的公告行动来看,上市公司都不希望暴跌继续,而且从实际情况看部分创业板公司业绩还是不能的,昨日的暴跌至少是存在部门错杀。预计监管政策层面也会立即跟进来维稳。个人认为,短线创业板暴跌应不会再重演。 不过,需要警惕的是,从昨日欢瑞世纪等公司的公告透露出创业板面临一个重大风险是:当前创业板股普遍较高的股权质押比例决定了,随着部分创业板股权质押比例特别高的公司触及警戒线乃至平仓线,一旦无法补充质押则就可能出现被动平仓,加剧暴跌并很快传染到其他尚未到平仓线(或平仓线)的创业板公司,则可能形成创业板杀估值的恶性连锁反应。

【博览财经研报】17日A股遭遇黑色星期一,两市超400只股票跌停。而博览研究员注意到,在昨日创业板击穿1700点创熔断以来新低和大半年来最大跌幅后,许多创业板公司都迅速做出了自救行动,在17日晚间纷纷发布公告,而花样套路各有不同。有宣布停牌搞重组的、有公布业绩暴增的、有宣布大股东及高管增持的。当然,也有宣布大股东减持跑路的。

博览研究员认为,从以下多家创业板公司的公告行动来看,上市公司都不希望暴跌继续,而且从实际情况看部分创业板公司业绩还是不能的,昨日的暴跌至少是存在部门错杀。预计监管政策层面也会立即跟进来维稳。个人认为,短线创业板暴跌应不会再重演。

不过,需要警惕的是,从昨日欢瑞世纪等公司的公告透露出创业板面临一个重大风险是:当前创业板股普遍较高的股权质押比例决定了,随着部分创业板股权质押比例特别高的公司触及警戒线乃至平仓线,一旦无法补充质押则就可能出现被动平仓,加剧暴跌并很快传染到其他尚未到平仓线(或平仓线)的创业板公司,则可能形成创业板杀估值的恶性连锁反应。

据东方财富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7月17日,A股共有二千余家上市公司公告股东进行股权质押,股价跌入理论预警或平仓区间的上市公司已达到300余家。随着近日大批上市公司尤其创业板公司股价暴跌,市场担忧或再次引发股权质押大批触及平仓线。股权质押风险再度袭来!

博览研究员在以前的研究中就指出,股权质押和被动补充质押规模陡然飙升(已占A股总股份数的一成),已成为导致相应个股进入“质押-预期负面-股价下跌-补充质押-预期更负面-股价加速下跌-进一步扩大补充质押”恶性循环的主因。

这才是下一阶段创业板最大的风险!

创业板上市公司自救套路多,暴跌暂时应不会再重演

234.JPG

如上表可见,博览研究员注意到,创业板公司为避免暴跌延续都在纷纷自救,而有些套路还是有一定奏效性的(特别是停牌重组,是最常用的)。除了少数像科大智能这样的“无良”大股东敢冒证监会之大不韪顶着暴跌减持,多数创业板公司预计都会类似的自救套路。

而监管政策层面预计也会很快进行相应维稳措施(比如,此次对创业板公司的停牌给予一定宽容度)。毕竟根据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金融要服务于实体要扩大直融,而至少创业板如此暴跌是不符合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精神要求的。

但其中,类似欢瑞世纪这般因股权质押触及平仓线而被动停牌的公司,才是市场恐慌而政策层面也不好直接干涉的重大风险。因为其很容易形成从个案到大面积传染的连锁反应。

但股权质押强平风险是未来一阶段创业板最大隐患

45.JPG

为什么说股权质押的风险隐患最大?

五月末,我在《另类“钱荒”全面上演,股权质押引发的下跌也许未来会更严峻》中就已经提示了股权质押风险的传染性和对其他股及大盘的连锁反应。而现在由于股价下跌导致股权质押的规模及潜在的风险看来更加严峻了。据东方财富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7月17日,A股共有二千余家上市公司公告股东进行股权质押,股价跌入理论预警或平仓区间的上市公司达到300余家。而在5月末质押情况还没有这么严重时,当时市场测算的股权质押规模就已达到5万亿,其中超过7500亿是跌入理论警戒线或平仓区间的,现在恐怕规模更严峻。

而值得警惕的是,很多券商从业股权质押业务的终极资金来源,还是银行——据悉现在由银行和券商合作的中间产品,即针对股权质押业务而定制的资产管理计划,实际上市场占比已是最大——操作方式是以资管计划的方式提供融资,资管计划的资金来源中,银行资金作为优先级存在,券商或者其他的机构资金作为劣后级,这种产品降低了银行的风险,又大量扩充了资金来源——但本质上,银行的态度是决定上市公司股权质押会否大面积爆破的核心因素。

根据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和央行近期二季度例会的定调,中性偏紧的货币政策下半年会持续,去杠杆往实体经济深化。也就是当前银行体系的流动性紧缺局面会继续,尤其是监管层有意抬高金融体系内部融资的成本,则意味着券商从银行的融资成本会越来越高,规模会趋于放缓。然后券商能融给上市公司的质押金也会越来越少,折算比例也会越来越低,则上市公司融出同样规模资金的股份质押需要的就会更多。

如此就会形成“融资成本抬升或质押折算比例下降-股权质押规模扩大-公众对公司前景产生负面预期-股价下跌-股权质押规模进一步扩大-融资成本抬升的更快-公众负面预期进一步恶化-股价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中。而目前少数上市公司大股东的股权质押已经达到极限(典型的如最近持续暴跌的第一创业),几乎股份全数都押给银行了,还有很多次新股此前都是高价质押,如果未来股价进一步下跌怎么办?

另外,从企业经营层面来说,除了少部分是为了套现或者归还借款,股权质押本身是很多上市公司大股东借以融资扩张公司业务的一种手段,但现在随着质押股权变成一种“低杠杆、高成本”的资金融通危机,对于上市公司长远经营发展也很不利。

创业板的大跌或是对全国金工会的悲观预期反馈!

【研究员】:柏双

对于创业板大跌的原因,不同的机构给出了各种看似合理的“马后炮”说法。而我认为,大跌或是对上周末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相关精神的悲观预期反馈!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对于上周末期间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券商等机构投资者的解读普遍悲观,选择了用脚投票,而当前A股市场已经是一个去散户化(官方统计显示2/3散户已经撤退),机构和郭嘉队控盘力量上升的市场,既然主流资金都已经明确看空,即便官媒再粉饰太平,也无济于事。再叠加当前创业板上述的其他风险,而形成了一次蝴蝶效应,进一步放大了利空。

567.JPG

【博览财经研报】昨日A股遭遇“黑色星期一”,早盘一开盘创业板即跳空下挫,收盘大跌5.11%,击穿1700点创熔断以来新低。创2015年1月以来新低,同时创去年12月12日来最大跌幅。上证指数跌1.5%,上证50涨幅收窄至0.3%。盘面上,仅银行板块一枝独秀涨逾1%。两市共逾400只个股跌停,跌幅在9%以上的个股则超过600只。跌幅在7%以上的个股更是超过1200只;

对于创业板大跌的原因,不同的机构给出了各种看似合理的“马后炮”说法:有说乐视网事件的发酵(昨日乐视股东大会变成讨债大会)使得市场对于创业板公司的成长安全性有所担忧,而且投资者担忧数月后乐视网复牌会给创业板指数带来更大的冲击;有说作为创业板指数最重要权重股的温氏股份中报业绩预告大幅下降(近80%),引发投资者对于创业板公司业绩的担忧,并给创业板指数带来压力;还有说是近期创业板闪崩事件和黑天鹅频发,神雾系等事件更是重伤机构投资者,对创业板造成了负面压力;更有说法是认为,上证50的不断走高,资金青睐蓝筹,价值投资者盛行,中小盘股的估值偏高或引起资金战略性转移。

不过,在博览研究员看来,上述解释都只是表象并非决定性因素。根本上来说,昨日创业板的大跌或是对上周末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相关精神的悲观预期反馈!

比如,乐视的资金黑洞问题上周就已经爆出,债权方堵乐视大厦也不是第一回了,为什么现在才开始恐慌?同样港股闪崩、创业板部门个股闪崩也早已出现,但这也并不是昨日创业板跌幅如此巨大的根源。

至于说中小盘股估值偏高,更值得商榷了。二季度大家都知道是“漂亮50”与“塌陷3000”之间的极端分化,现在的确中小盘估值相比蓝筹可能仍高一些,但中小创比蓝筹估值高本身就是常态。实际上相比之前的“中小创估值/蓝筹估值”,现在两者间差距是已经显著缩小。市场进入下半年来更多是怀疑“漂亮50”的估值能否维持而不是嫌弃创业板估值过高。

我认为,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对于上周末期间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券商等机构投资者的解读普遍悲观,选择了用脚投票,而当前A股市场已经是一个去散户化(官方统计显示2/3散户已经撤退),机构和郭嘉队控盘力量上升的市场,既然主流资金都已经明确看空,即便官媒再粉饰太平,也无济于事。再叠加当前创业板上述的其他风险,而形成了一次蝴蝶效应,进一步放大了利空。

123545.JPG

我注意到,有别于博览主流观点的看法,中金、中信、海通等多家知名券商的解读都倾向于强调认为认为,会议强调金融工作的“重要原则”,就是“回归本源,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而由于金融工作会议定位为五年的时间维度,这意味着对金融工作的核心指导思想“脱虚入实”和“监管从严”被进一步强化,并会延续较长一段时间。

尤其是会议“要把发展直接融资放在重要位置”的诉求。机构普遍认为这既是对过去一段期间IPO常态化推行的肯定,也表明今后会力推。在我看来,这的确意味着政策对A股的“需要性”更强,但这是否意味着二级市场会好?恐怕并非如此。

从决策层的角度来说,关注的是融资能否维持,而并不非常关心股市涨跌问题,如果股市上涨有利于融资决策层当然愿意放点利好,但如果股市只要不是非常差或者即便很差(像上半年那般),但只要不影响给实体融资,恐怕决策层更愿意看到后者。毕竟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要求的是服务实体的同时还要降杠杆,而二级市场涨显然不利于降杠杆的。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讲,当政策摆明了如此直白的抽血态度、而根本不顾自己死活的情况下,当然用脚投票——尽早撤离或者与监管层玩博弈游戏已经仅有的两个选择,而这两个选择对股市二级市场都是不利的。而其中作为IPO重灾区的创业板和次新显然首当其冲,跌跌不休已经毫无悬念!

另外,会议提出“要推动经济去杠杆,坚定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重点在“坚定”二字。意味着中性偏紧的货币政策未来仍会长期持续,这都对股市是中长期的利空!

此外,对于新设立的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我注意到机构普遍的看法也比较悲观,虽然券商多数认同此一委员会表达出的决策层对统筹金融监管步调、防止矫枉过正或过犹不及。但机构普遍认为,“金融稳定发展”而非“金融改革发展”的名称界定就已经反映了该机构的任务目标。而不同机构对于此一委员会的行政级别,是否具有统领一行三会的权力,还是只是一个协调结构看法差异差异很大。对于该会成立后金融监管协调是否有效运转,都认为还要打个问号,且认为仍有待金融口重要人事安排的确定(是周行长兼任还是国务院领导兼任?),来评估这一委员会能产生的实际效果和对股市短中线到底是有利还是有弊。

总之,我注意到,绝大部分券商对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这一短线及中长期行情影响都非常巨大的高级别会议都比较悲观。认为这意味着中国金融业哭爹喊娘的凄惨日子,才要刚刚开始——(请注意,本文对此的观点与我们主流观点强调对“长线资金应做好战略准备”的判断,存在明显偏差,请读者注意区别)——

但是,对于投资者来说,市场永远是对的,这是行为金融学里的一条铁律。

在博览研究员个人看来,政策市的A股,对政策解读的正确与否还是要看市场的实践检验,而并不在于一家之言,一时之快。而股市走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多数人、多数资金的倾向性,当绝大部分资金的解读看法都趋向于利空时,受反身性的影响,那么市场就会按照多数人的意志走,而很多时候会“背离”我们自身认为的对政策预期的所谓“正确看法”,显然,当前或许就是这么一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