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四届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已于2016年10月28日结束投票,所有参评分析师平均年龄31岁,共有606位分析师属于85年--90年阶段,占比达四成,这意味着85后已经成为中国证券研究行业的领军力量。此外,90后研究员的队伍也开始壮大,20余位分析师未满26岁。
年轻的分析师们显示出新颖的研究视角。纵观今年近3万篇行业研究报告,已有分析师针对AR、VR、3D打印、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金融、医疗,以及足球等行业给出了投资评级,业内人士认为,这些重度垂直行业代表了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方向,分析师的研究有助于发现价值并带来资本关注,从而促进这些行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但是,在券商中国调查采访过程中发现,目前券商卖方研究受排名考核压力、分仓佣金制度、市场知名度、人员变化、同质化竞争严重等多重因素影响,研究员投研能力正在异化,抢眼球、玩文字、追热点、利益纠葛慢慢占据了研究时所需的基本工作,扎实严谨的研究报告被越来越多的“标题党”、“奇葩”和乌龙的研究报告取而代之。
就目前的调查发现有四大怪象:
怪象一:爱讲故事 基本功欠缺
“我很惊讶,很多新生代卖方分析师连基本面分析都不会。有些分析师只会讲故事、忽悠、拍脑袋,如果问到公司基本面,就顾左右而言他。”这是一位基金公司投研总监的吐槽,而持有这种观点的基金经理,并不在少数。
怪象二、花拳绣腿 玩文字
“目前卖方研究员队伍发展呈年轻化趋势,许多分析师缺乏实战经验,对行业了解不够深入,写报告时动辄语不惊人死不休。”某券商人士表示,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年轻分析师中,不少资深分析师也会利用一些标新立异的文字来博眼球。
怪象三:利益纠葛,缺乏独立性
“与标题党相比,隐藏在研究报告背后的错综复杂的利益链条,更令人担忧。”一位不愿具名的知情人士透露,一些研报背后隐藏着研究员、上市公司、中介机构之间纠缠的利益链条,造成研究员独立性丧失。
怪象四:研报海量,干货少
“每天收到的研究报告几乎快把邮箱挤爆了,可是能真正深入看清行业实质或上市公司基本面的研报并不多。”深圳某基金公司投资经理称,卖方研究员良莠不齐,年轻一代研究员缺乏扎实分析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实际经营情况的能力,这类报告基本可不看。
“现在的券商研究报告水分多、干货少,对于投资决策的实际参考价值不大。”深圳一家私募基金投资经理称。
体现水平的是研断能力 而不是研究员是位“段子手”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认为,为了达到让读者轻松阅读的目的,券商的研报写作手法的确可以娱乐化一些,但是应该有一个尺度,过于娱乐化显然有些不妥。因为体现券商研究员水平的仍然是研断市场和行业的能力,而不是看这位研究员是否是一位合格的段子手。
他分析,近年来,券商奇葩研报频出,背后或是一些研究员为了“名和利”而博出位,因为一旦在市场博出了名气,就将意味着名利双收。虽然并不能够说所有撰写奇葩研报的券商人员都是为了名利目的,但可以肯定的是,抱有这样目的的一定不乏其人。券商刻意地去搞所谓奇葩的研报确实不应该,券商们不应该操心娱乐圈里的人操心的事情。
他建议,投资者在看待这些奇葩研报时,不妨以平常心对待,没必要大惊小怪,这说明券商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权当看客为之一笑罢了。
面对这些问题,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卖方研究应该回归本源,增强以研究能力为核心的竞争力。
老树如何开新花?券商研究业务谋变
人才成本的持续上升,佣金收入的周期性回落,王牌研究员IP化,研究服务模式和组织架构的内生变革要求,成为横亘在证券公司研究所面前的四大考验,就好像呼呼的风口,吹动着整个行业变革的心。
一位券商高管认为,券商研究团队究竟是“分”还是“合”,主要取决于对研究业务的定位,是期待其更多地带动其他业务发展,还是聚焦研究主业。前者更适合“分”的设置,后者则更适应“合”的安排。
对研究所而言,在明晰业务定位、变革方向、管理发力的重点之后,还有一个很关键的隐蔽环节需要解决——那就是组织架构的设置。
事情是需要人来干的,但如何组织人才队伍,让每个人的工作重点和公司战略无缝衔接,却是一个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
有意思的是,在不同思路的指导下,不同的研究所在组织构架、考核机制等方面出现了截然相反的变化方向——“分”与“合”。所谓的分合,主要指的是如何设置研究所内部的各种力量,比如研究团队、销售团队的设置等。
瞄准新蓝海市场的申万宏源,采取的是偏向“分”的平台化大战略。基于“3+1”的平台化机构战略,他们成立了证券公司直属的机构事业部。原本隶属于申万宏源研究所的机构销售团队被分离出来,整体划转至机构事业部,同时被并入的还有公司内部原来的产品代销、产品评审等团队。
与此同时,机构事业部的内部构造也与公司战略高度匹配,分别整合成了销售团队、产品团队和交易团队,正好对应公司未来准备发力的机构销售服务、机构产品服务及机构交易服务。
组织构架的调整,反映的是公司对机构业务的重视。
对于上述变化,陈晓升表示,考虑到以银行为代表的机构将成为公司未来很重要的服务客户,公司作出了这一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原来销售团队可能只是卖研究所的研究产品,未来将向客户出售整个申万宏源的资源、服务等。
而与申万宏源“分”的思路不同,新锐派代表的长江证券研究所则走上“整合”之路。公司副总裁、研究所总经理刘元瑞把曾经分立的研究部和机构销售部合二为一,归由研究所统一管理。
刘元瑞表示,将研究、销售两个团队放置在同一个团队里,能够强化各自的配合,令双方行为目标更加一致。将研究团队和销售团队统一管理后,二者采取了研究排名及佣金收入的联动考核,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这种组织构架的变化是公司看重研究主业、发力机构业务的思路延续。在刘元瑞看来,券商研究所在金融机构的位置,就好比是制造企业的研发部门,一个成功的大型券商不可能忽视研究。“券商的任何一个部门,都应该立足于先把自己的主营做好。对研究所而言,研究主业是非常重要的。”刘元瑞强调。
对研究主业的重视,加之组织构架上的支持,长江证券研究所近年来取得快速发展。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长江证券2016年取得基金分仓佣金收入约3.10亿元,在券商中的整体排名由2015年的第15位跃升至第8位,超越国信证券、安信证券等大型券商,首次进入行业前10强。
一位券商高管认为,券商研究团队究竟作出“分”还是“合”的安排取决于两个关键点:首先是,公司对研究业务的定位,究竟是期待其更多地带动其他业务发展,还是聚焦研究主业。前者更适合“分”的设置,后者更适应“合”的安排。其次,也取决于公司的管理流程设置和人力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