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政策*
 查看往期
第1837期 2017-07-31(与您相约每周一、周三、周五)

主编点评

【本期主编】:天天

《总书记并不“急于”判断中国经济是否开启了“新周期”!》:博览研究员注意到,二季度经济数据的走好让近期市场再次展开中国经济是否进入“新周期”的讨论。博览研究员认为,事实上决策层对此已给出答案。一个就是根据7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会议的讲话内容,也即总书记强调要从“经济长周期”看中国经济发展,因此,博览研究员认为,对于中国经济是否已开启新周期还言之尚早,我们仍应“保持头脑清醒和战略定力”;一个就是2016年5月份 “权威人士”提出中国经济将长期呈“L”型走势;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的首席经济智囊——刘鹤近期也并没有任何对经济形势的发声。综合来看,对于市场争论的“新周期”,决策层已给出其立场——仍然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从目前的经济数据看还难言中国经济增长是否进入到新周期》:在博览研究员看来,对于新一轮周期之争,姜超和任泽平两位大咖产生分歧的原因在于,姜超主要看到传统产业需求方面并未出现大的新增量,因此总体持悲观特点;任泽平则强调供给端已实现一定出清,从而对整个经济周期产生新的变化。同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姜超、任泽平之争也是在为最近市场上重新火热的周期品造势。博览研究员认为,现在谈中国经济是否进入新周期还言之尚早,无论是姜超还是任泽平,都只是谈到了需求端或供给端一侧的变化,并没有充分强调供给需求两端新的变量。从经济数据上看,新动能尚未显现出较大改善,旧产能出清持续性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下,新旧产能博弈最终结果尚不得而知,中国经济增长还难言是否进入到新周期,需要进一步观察七八月份经济数据。

博览视点

总书记并不“急于”判断中国经济是否开启了“新周期”!

【研究员】:陈果

结论:博览研究员注意到,二季度经济数据的走好让近期市场再次展开中国经济是否进入“新周期”的讨论。博览研究员认为,事实上决策层对此已给出答案。一个就是根据7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会议的讲话内容,也即总书记强调要从“经济长周期”看中国经济发展,因此,博览研究员认为,对于中国经济是否已开启新周期还言之尚早,我们仍应“保持头脑清醒和战略定力”;一个就是2016年5月份 “权威人士”提出中国经济将长期呈“L”型走势;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的首席经济智囊——刘鹤近期也并没有任何对经济形势的发声。综合来看,对于市场争论的“新周期”,决策层已给出其立场——仍然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博览财经研报】博览研究员注意到,二季度经济数据的走好让近期市场再次展开中国经济是否进入“新周期”的讨论。博览研究员认为,事实上决策层对此已给出答案。

◆一个就是根据7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会议的讲话内容,从“经济长周期”来看,对于中国经济是否已开启新周期还言之尚早,我们仍应“保持头脑清醒和战略定力”。同时也正式基于这个角度,我们才能更深入理解本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的,“更好把握稳和进的关系,把握好平衡,把握好时机,把握好度”——经济形势还需要进一步明确下,当前改革更应该求稳。

一个就是2016年5月份的“权威人士”提出的中国经济长期呈“L”型走势——“今后几年,总需求低迷和产能过剩并存的格局难以出现根本改变”,正是在这种供给大于需求的结构性失衡中,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必然将放缓,这意味着这个“L”走势是一个长期的。

另外一个就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首席经济智囊——刘鹤近期也并没有任何对经济形势的发声。

十九大召开在即,作为习近平总书记的首席经济智囊,刘鹤恐怕还在忙于起草十九大相关文件的参考报告。

综合来看,对于市场争论的“新周期”,决策层已给出答案——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经济是否开启新周期已给出答案

博览研究员注意到,二季度经济数据的走好让近期市场再次展开中国经济是否进入“新周期”的讨论。博览研究员认为,事实上决策层对此已给出答案。

在7月24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上半年经济工作形势的表述中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要清醒看到,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要站在经济长周期和结构优化升级的角度,把握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保持头脑清醒和战略定力”。

显然,这段话表明从“经济长周期”来看,对于中国经济是否已开启新周期还言之尚早,我们仍应“保持头脑清醒和战略定力”。同时也正式基于这个角度,我们才能更深入理解本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的,“更好把握稳和进的关系,把握好平衡,把握好时机,把握好度”——经济形势还需要进一步明确下,当前改革更应该求稳。

除了习近平在7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表态外,在博览研究员看来,还有两大关键人物已给出表态:

一个就是2016年5月份的“权威人士”提出的中国经济长期呈“L”型走势。

“权威人士”已强调, “今后几年,总需求低迷和产能过剩并存的格局难以出现根本改变”,正是在这种供给大于需求的结构性失衡中,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必然将放缓。因此这意味着这个“L”走势是一个长期的,并不能在短期内有明显改变,新旧产能能否形成持续共振、消费供给是否已进入到新状态,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另外一个就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首席经济智囊——刘鹤近期也并没有任何对经济形势的发声。

十九大召开在即,作为习近平总书记的首席经济智囊,刘鹤恐怕还在忙于起草十九大相关文件的参考报告。换句话说,对于中国经济是不是进入到新周期,是不是还有什么问题,十九大的报告是肯定要给一个判断——十九大不仅是要讲党的建设怎么样,还肯定要涉及到中国经济未来阶段的问题。毕竟到了十九大召开之际 ,就距离所谓的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远了,只有两三年的时间。即使到2021年中国经济数据仍没有出现我们所关注的周期变化,但由于已普遍达到小康水平,所谓的第二步已经实现,因此决策层肯定要宣布新的经济政策规划,甚至是提前谈及经济新周期。

综合来看,对于市场争论的“新周期”,决策层已给出答案——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从目前经济数据看还难言中国经济增长是否进入到新周期

【研究员】:陈果

结论:在博览研究员看来,对于新一轮周期之争,姜超和任泽平两位大咖产生分歧的原因在于,姜超主要看到传统产业需求方面并未出现大的新增量,因此总体持悲观特点;任泽平则强调供给端已实现一定出清,从而对整个经济周期产生新的变化。同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姜超、任泽平之争也是在为最近市场上重新火热的周期品造势。博览研究员认为,现在谈中国经济是否进入新周期还言之尚早,无论是姜超还是任泽平,都只是谈到了需求端或供给端一侧的变化,并没有充分强调供给需求两端新的变量。从经济数据上看,新动能尚未显现出较大改善,旧产能出清持续性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下,新旧产能博弈最终结果尚不得而知,中国经济增长还难言是否进入到新周期,需要进一步观察七八月份经济数据。

【博览财经研报】正如博览研究员在上一篇研报中指出的,二季度经济数据的走好让市场上再次上演“新周期”之争,而最为典型的代表,就是新财富宏观第一二名,海通姜超和方正任泽平之间的争论。

◆在博览研究员看来,姜超和任泽平产生分歧的原因在于,姜超主要看到传统产业需求方面并未出现大的新增量,因此总体持悲观特点;任泽平则强调供给端已实现一定出清,从而对整个经济周期产生新的变化。同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姜超、任泽平之争也是在为最近市场上重新火热的周期品造势。

◆博览研究员认为,现在谈中国经济是否进入新周期还言之尚早,无论是姜超还是任泽平,都只是谈到了需求端或供给端一侧的变化,并没有充分强调供给需求两端新的变量。从经济数据上看,新动能尚未显现出较大改善,旧产能出清持续性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下,新旧产能博弈最终结果尚不得而知,中国经济增长还难言是否进入到新周期,需要进一步观察七八月份经济数据。

关于周期之争,两大首席再起分歧

正如博览研究员在上一篇研报中指出的,二季度经济数据的走好让市场上再次上演“新周期”之争,而最为典型的代表,就是新财富宏观第一二名,海通姜超和方正任泽平之间的争论。

在博览研究员看来,姜超和任泽平产生分歧的原因在于,姜超主要看到传统产业需求方面并未出现大的新增量,因此总体持悲观特点;任泽平则强调供给端已实现一定出清,从而对整个经济周期产生新的变化。

从经济数据上看还难言中国经济增长是否进入到新周期

那么从经济数据上究竟如何看待新一轮周期之争呢?

◆博览研究员认为,现在谈中国经济是否进入新周期还言之尚早,无论是姜超还是任泽平,都只是谈到了需求端或供给端一侧的变化,并没有充分强调供给需求两端新的变量——新经济和去产能共振下,新旧产能博弈最后会呈现怎样的结果。具体来看:

●新动能尚未显现出较大改善。

消费方面,今年年初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呈现平稳态势,但消费的实际增速从3月份的10.2%降至6月的10%。物价水平也趋于下降。二季度末,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60.2%)较一季度末(61.7%)下降了1.5个百分点。这反映出中国第三产业改革还不够,从CPI来看,食品价格是负增长的,而服务类价格,尤其是医疗、教育、居住价格等同比增速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旧产能出清能否形成持续性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过去一年的去产能、去库存证明供给收缩确实有利于经济健康,但是靠行政手段收缩供给只是权益之计,因为计划赶不上变化,一个悖论就是在价格大涨之后,煤炭等行业的供给再度放开,17年以来地产新开工依然超过销售面积,制造业投资再度回升,其实又产生了新一轮过剩的隐患。我国曾经实施过计划经济,其核心特点就是政府配置资源,在初期确实效果显著,但长期来看由于经济主体丧失了思考能力,结果资源配置全部失效。

综合来看,从经济数据上看,还难言中国经济增长是否进入到新的周期,还需要进一步观察七八月份经济数据。

决策参考

亢奋的“铜博士”:长期趋势看“需求端”而非“供给端”!

【研究员】:柯彩

编者按:明年底铜七类料进口的取消,其短期情绪上的影响远远大于实际,包括铜价的抬升,更多仅仅起到的是推波助澜的效果。未来中长期铜的走势不在于供给端,而是看中国对其的需求。

1501419754623329.jpg

【博览财经分析】2017726日,上海有色网、安泰科等机构向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分会确认,2018年底之前将禁止“废七类”进口。“废七类”五金可以提炼回收铜。

在消息带动下,LME基准的3个月期铜上涨2.6%,至6400美元/吨,创下20155月来新高。继上周二(725)暴涨3.3%后,铜价连续四日走高。

726日,沪铜1709合约期货价格也被进一步推高,盘中一度暴涨5%,截至收盘50040/吨,涨幅达3.75%

该消息对铜的供给到底影响有多大?当前“铜博士”真实的供需面究竟如何?

博览研究员认为,即便2019年开始中国将全面禁止废7类的进口,其对中国电解铜的供给量将不会造成根本的影响。

若从2019年开始废7类全面禁止,则届时再生电解铜的影响量可能为133.9万吨。从实际情况来看,据不完全统计,在2019年前,我国新投产的电解铜冶炼厂的产能将达100万吨甚至更多,这些冶炼厂绝大多数的原料是铜精矿,这将对电解铜市场有很大的补充。此外,国内自身的废铜市场发展迅猛,每年的回收量的增量都在10%以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进口废铜的短缺。

相对于空调而言,电力行业用铜量占比达到了46%,因此博览研究员认为,铜的需求主要看电力行业。根据中电联的数据,今年前6个月,全国电网工程累计完成投资2398亿元,同比增长9.98%,较去年同期的33.25%的增速回落较为明显。

问题就在于,今年上半年保持低增速的电网工程在下半年乃至以后会不会提速?因此,在供给影响不大的情况下,长期主要看中国需求端(占比50%)的变化影响。

综上所述,博览研究员认为,明年底铜七类料进口的取消,其短期情绪上的影响远远大于实际,包括铜价的抬升,更多仅仅起到的是推波助澜的效果。未来中长期铜的走势不在于供给端,而是看中国对其的需求。

当前“铜博士”真实的供需面究竟如何?

2017726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分会确认了该消息:2018年底禁止进口的废五金包括废电线、废电机马达,散装废五金,即所谓的废七类。受此消息影响,沪铜继725日突破48000技术线后,于726日当日再次突破50000/吨,单日跳涨3.75%。事后,价格维持50000/吨左右。

在外盘期货,如下图所示,LME铜与纽约铜也大涨至2015年以来最高点。

1501419784860833.jpg

总之,受到中国“禁止‘废七类’进口令”的冲击,“铜博士”一路高歌。

“禁止‘废七类’进口令”在中长期对铜的供给到底影响又多大呢?

据海关数据统计,2016年全年我国进口废铜量达334.8万吨。其中废7类的占比约为7成左右,即234.36万吨左右。

中大期货副总经理景川表示,若加上冶炼厂自己从国外采购的量,预计废7类中流向冶炼厂的量约为133.9万吨。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6年用于填补精铜与矿产铜之间的再生铜需要220.68万吨,而2016年我国再生铜产量为229.94万吨。由此来看,若从2019年开始废7类全面禁止,则届时再生电解铜的影响量可能为133.9万吨,不受影响的量为86.78万吨。

从实际情况来看,据不完全统计,在2019年前,我国新投产的电解铜冶炼厂的产能将达100万吨甚至更多,这些冶炼厂绝大多数的原料是铜精矿,这将对电解铜市场有很大的补充。此外,国内自身的废铜市场发展迅猛,每年的回收量的增量都在10%以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进口废铜的短缺。

因此,博览研究员认为,即便2019年开始中国将全面禁止废7类的进口,其对中国电解铜的供给量将不会造成根本的影响。

◆长久以来,全球铜需求主要来自中国(占比接近50%)。根据WBMS统计,2016年全球精铜消费量为2334万吨,同比增速2.26%,较2015年增速有所回升。消费区域分布方面,中国铜需求占比全球第一,占比接近50%,欧元区次之,占比为13%,美国需求占比约为8%。因此,看铜的需求主要看中国的消费需求情况。

1501419799712634.jpg

今年气温偏高,据统计资料显示,今年国内前五个月空调产销同比均呈大幅增长之势,其中空调销售累计同比增长35.72%6507.8万台,这其中除了气温偏高的因素之外,还受到新屋交付后的装修需求与国家环保节能减排要求及空调使用寿命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商品房销售到房屋竣工交付的时间由之前的2年缩短到1年左右,因此当前空调销售的快速回升与前两年商品房销售大幅上涨有关。

1501419812465300.jpg

根据空调销售与商品房销售的关系,我们认为,今年下半年国内空调的销售同比的大幅增长之势将不复存在,这将对下半年铜价的上涨形成一定的制约。

然而,虽然空调用铜量占家电行业整体用铜量的70%,但在冰箱、冷柜与洗衣机产销均呈疲软态势的情况且家电行业整体用铜量只占国内铜行业整体用铜量的16%,因此,整体来看,空调销量的大幅回升对铜的整体消费影响有限。

相对于空调而言,电力行业用铜量占比达到了46%,因此博览研究员认为,铜的需求主要看电力行业。根据中电联的数据,今年前6个月,全国电网工程累计完成投资2398亿元,同比增长9.98%,较去年同期的33.25%的增速回落较为明显。

1501419827550412.jpg

问题就在于,今年上半年保持低增速的电网工程在下半年乃至以后会不会提速?在供给影响不大的情况下,长期主要看中国需求端的变化影响。

总结

综上所述,博览研究员认为,明年底七类料进口的取消,短期情绪上的影响远远大于实际,包括铜价的抬升,更多仅仅起到的是推波助澜的效果。未来中长期铜的走势不在于供给端,而是看中国对其的需求。

焦点透视

从陆金所风波到红岭创投清盘:“高增长”下P2P“加速洗牌”!

【研究员】:柯彩

结论:在监管不断强化的情况下,一方面是p2p行业在加速规范和洗牌,另一方面,随着p2p回归本位,其市场需求仍然可观,因此其发展速度仍然较快。合规整改后,P2P网贷行业正迎来全新的更加健康的发展时期。

【博览财经研报】博览研究员注意到,P2P网贷市场正在遭遇冰火两重天。

一方面,近期频繁曝出“P2P业务领头羊”重点新闻事件:

因为7月20日的一则传闻消息陆金所被上海监管部门点名整治,并提醒用户退出陆金所平台投资,尽管消息一直未被证实,但是却引发了陆金所经历了一场“过山车”式的赎回大潮

无独有偶,7月27日清早,网贷老革命、红岭创投董事长周世平,在涉足网贷行业8年多,并将红岭创投打造为国内一线P2P平台之后,宣布自己不玩了。

而,另一方面,博览研究员注意到,网贷规模超速发展:截至6月底,网贷行业贷款余额增至10449.65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大关。今年上半年网贷行业累计成交量达13954.3亿元。业内预测,这一数据到7月底有望突破1.5万亿,且借款人增幅连续高于10%。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博览研究员认为,在监管不断强化的情况下,一方面是p2p行业在加速规范和洗牌,另一方面,随着p2p回归本位,其市场需求仍然可观,因此其发展速度仍然较快。合规整改后,P2P网贷行业正迎来全新的更加健康的发展时期。

“陆金所惊魂”&“红岭创投”黯然退出,P2P行业到底出了什么事?

在国内P2P行业经历了一年多时间整顿后,最近P2P风波仍然不断,最引人注意的依旧是该行业的领头羊“陆金所”和“红岭创投”事件——

1501459737927923.jpg

这两家在p2p业内还算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公司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以它们为代表的P2P行业到底还有哪些风险?

1501459942122184.jpg

1501460146842232.jpg

1501460161719204.jpg

1501459791251546.jpg

一方面是p2p平台不断整顿洗牌,另一方面是p2p平台的高速发展

博览研究员注意到,在监管的深入推进下,一方面是p2p平台不断加速洗牌,另一方面我们看到,p2p平台仍然是在高速发展——

●P2P贷款余额首破万亿,借款人增幅连续高于10%。

据网贷之家最新数据显示,6月网贷(P2P)行业综合收益率结束持续下行局面,迎来上升拐点。同时,该月新上线13家网贷平台,创下今年来月度新上线平台数量最多的纪录。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随着监管部门对行业的定位和和发展方向更加明晰,资源将会更敢于流入网贷行业。此外,随着更多平台逐步减少或暂停大额标的业务,转向个人消费贷款等领域,自3月以来,网贷行业的借款人数一直保持在10%以上的月增水平。

截至6月底,网贷行业贷款余额增至10449.65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大关。今年上半年网贷行业累计成交量达13954.3亿元。业内预测,这一数据到7月底有望突破1.5万亿元。

图片.png

●另外,6月网贷行业的活跃投资人数、活跃借款人数分别为430.8万人、373.53万人,分别环比上升3.82%和15.96%。数据显示,6月网贷行业的活跃投资人数、活跃借款人数分别为430.8万人、373.53万人,分别环比上升3.82%和15.96%。

在平台数量上,据不完全统计,6月共有13家新上线平台,创下今年来月度新上线平台数量最多的纪录。问题平台和停业平台数量大幅下降,从5月的占比20%下降到6月的2%。

总结

博览研究员认为,在监管不断强化的情况下,一方面是p2p行业在加速规范和洗牌,另一方面,随着p2p回归本位,其市场需求仍然客观,因此其发展速度仍然较快。合规整改后,P2P网贷行业正迎来全新的更加健康的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