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债券通“北向”已平稳试运行近一个月时间,绝大多数境外投资者为这个“大到无法忽视(too big to ignore)”的机会感到兴奋。债券通目前吸引了约数百家金融机构参与交易,整体运作顺畅,主要以二手债券成交为主。大部分来自香港等地的亚洲区内的投资者。当然也有不少来自境外投资者。
26日,匈牙利在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10亿元人民币三年期熊猫债,票面年利率为4.85%。这是首单通过“债券通”渠道面向境内外投资者完成簿记发行的外国主权政府人民币债券。匈牙利也成为继韩国和波兰之后第三家发行熊猫债的主权国家。
而下一个问题是,连接内地投资者与境外债市的“南向通”何时能开?
“南向通道两年内不会启动。”在“北向通”试运行开启前一个月,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如此表态。
答案未必如此明确。工银国际研究部副主管涂振声表示,也许随着“北向通”试运营情况和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南向通会在1至2年内开启。香港金融发展局高级顾问李健英也表示,参照从2014年起基本“一年一‘通’”的节奏,2018年启动并非无望。
贝莱德亚洲信贷团队主管赛思(Neeraj Seth)亦表示:“目前中国债券市场不断开放是个大趋势,海外投资者可以借助不同的渠道投资中国内地债券市场,但整体国际投资者持有中国债券的比重仅为2-3%,相比其它主要市场的比例严重偏低。因此,海外投资者是时候认真考虑投资中国债市以及使用何种渠道、具体的配置等。”
他透露,目前贝莱德主要青睐一些中国的高评级的政府债券、政策性银行债券、半主权机构债等,“但对于企业债市场,我们则需要根据估值来进行严格筛选。”
同时,国际投资者参与中国内地的债券市场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任何债券市场而言,纳入国际债券指数往往是触发大量海外资本流入的导火线,并随之带来估值水平、海外投资者持有占比、技术因素等一系列改变,预计这将发生在未来12至18个月,我们正在逐渐增加相关的投资敞口。”赛思坦言。
一、三大障碍待除
过去十年,中国债市规模急速扩张,过去五年以年均21%的速度增长,成为全球第三大债券市场,债券存量规模达人民币56.3万亿元。然而,外资参与中国债市的程度依然微不足道,约占整个市场2.52%及主权债市场3.93%。
中银国际王卫坦言,中国债券市场尚未完全纳入全球主要债券指数,其中仍面临不少的障碍有待清除,主要包括内地信用评级市场现状、税收事宜、对冲工具等。
目前,境内评级机构将近90%境内债券评为AA或以上级别。中国债券(特别是信用债)的信用利差不足以抵偿相关信用风险。与国际准则相比,境内评级机构在信用评级及评核指标方面,与国际评级机构都存有较大差异,从而令境外投资者难以识别中国公司债券的信用价差。
以税务安排为例,目前境外投资者透过直接投资中国银行间债市(CIBM Direct),投资政府债券可豁免资本增值税,其他金融债及企业债则须支付资本增值税及预扣税,其中利息税及增值税和累积预扣税共16%,目前CIBM境外投资者由托管人代为处理,但“债券通”税务问题尚未明确。
二、南向通或不设额度限制
涂振声与李健英都表示,“南向通”很可能不设额度限制;而在技术上,假如“南向通”与目前“北向通”一样经由金管局债务工具中央结算系统(CMU)进行结算交收,内地投资者可以透过债券通渠道投资全球债市。(CMU)与欧洲结算系统(Euroclear)等全球主要结算交收机构早已实现联通,这也是香港投资者一直使用的债券投资渠道之一。
由于内地的资本账仍未完全开放,任何跨境资本投资都必须妥善地可追查,并且在销售或撤资的时候,正式记录上报并将相关款项汇回内地的来源地。这方面股市的沪港通经验可供“南向通”参考的不多,额度问题一直是各方关注焦点之一。
“北向通”公布咨询方案之初,曾明确提及不设投资额度限制,但试运行启动时相关表述被删除。涂振声表示,这为监管机构留下灵活的政策空间,基于对等原则,相信“南向通”也不会明确表达有额度限制。李健英则坦言,“‘额度’的概念可能已经完成历史使命了”。他解释称,过去两三年内地资金流出的压力已经慢慢开始转轻,资金流出不再是一个首要的考虑因素。2016年深港通开启后,累计的投资额上限被取消可视作监管在此问题上的一种表态。
三、境外资产投资需求大通道窄
内地投资者对海外资产的殷切需求是无法忽视的,无论是从多元化资产配置、寻求境外优质投资标的或更高投资收益角度考虑,但他们的投资渠道极其有限。
在债券方面,在香港发行的离岸人民币债券(点心债)收益率普遍高于在岸人民币债券,境外丰富的美元债品种和发债主体也对境内资金具有较大吸引力。涂振声表示,对内地投资者来说,当前美元债较有吸引力的理由包括美国处于加息周期,收益率预期会升高、对冲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以及许多优质境内实体在香港发行的美元债券的可得性。
目前内地机构投资者的境内资金只能透过 QDII(合资格境内机构投资者) 和 RQDII(人民币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 计划下的基金投资香港的债券市场,但不能自主选择债券品种、类别,以及何时买入卖出。据香港金融发展局数据,截至2016年上半年底,纯债券基金在QDII的900亿美元总额度中只占不足3%,大部分的QDII基金投资于股票市场。而2015年4月起就再没有新的QDII额度发出,而RQDII业务的新申请也于2015年12月暂停。
四、债券是香港金融市场的短板
一直以来,香港债券市场的发展在各项指标上都落后于股票市场,是香港身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一个短板。整体规模偏小、一级市场新发行供应不足、二级市场流动性不佳、投资者基础有限是目前困扰香港债市发展的一些问题。
据香港金管局数据,目前香港庞大的股票市场市值总额约为本地生产总值(GDP)的10 倍,而以未偿还债务证券总额与GDP的比例看,香港目前为130%左右。这一水平与其他债券市场如美国 、英国及日本等地相比,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截至 2016 年第二季度,日本的这一比例超过300%、美国英国约200%。)
李健英表示,过去香港债市发展较股市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政府财政充裕无需向市场举债(而各类政府是全球债市最大的发行人);另外,亚洲投资者也普遍偏好股权投资,加之香港本地银行体系发达,通过银团贷款集资很容易,不需要通过发债的方式等。
以币种划分,香港债市中美元债与人民币债按发行规模占比较大,港元债规模相对较小。由于港元与美元的联系汇率制度,港元债也被视作美元债的一个代替选项。
港元债市的主要发行人有香港金管局辖下的外汇基金(占总发行规模五成以上)、本地公司、其他港府相关企业、世界银行等超国家组织。金管局债务工具中央结算系统(CMU)为这市场提供最主要的结算交收设施。据金管局今年3月公布的数据,去年港元债券需求因美国加息步伐较预期慢受到支持,港元发债额在2016年录得连续第8年增加,至3.05万亿港元,同比大增22%,远高于2015年2.6%的同比增速。
五、南向通将为香港债市注入强心剂
特区政府和香港金融业界对扶持香港债券市场一直有很大的热情,无奈并没有太大的起色。近年来,特区政府与业界推出了不少培育香港债券市场发展的措施,例如推行政府债券计划以扩大非银行投资者基础,支持人民币点心债发行,发展伊斯兰债券市场,向普通市民推出通胀挂钩债券(iBond)及针对65岁以上长者推出通胀挂钩债券“银色债券”等。
不久的将来将开通的债券通“南向通”,无疑将为香港债市的发展注入强心剂。
周丹玲指出,南向通会为香港债市带来内地的投资者及资金,有助完善制定香港债市不同年期及风险等级的利率价格。此外,投资于香港债市的投资者数目或资金增多,也会带动管理汇率及利率风险的需求上升,从中有助巩固香港作为区内主要金融中心的地位。长远而言,南向通或有助吸引企业于香港增加发行债券融资。(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