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财经研报】开篇需要说明的是,人工智能是非常尖端的高科技,需要非常专业的相关知识,当前其也处于技术发展、应用尝试存在非常多变数(试错几率很大)、法规及标准等完全不明的初始爆发期,包括制定有关产业规划的政府决策者,对其认知都不能完全避免存在偏差。而博览研究员并非一个专业人士,在相关的专业性论述方面不可避免存在某些偏差,这是本专题的一个局限,
另外,本内参的定位是服务于A股投资者做大盘趋势判断和具有持续性热点特征的板块概念挖掘的,而并非是一个科技杂志。因此,我并不想在这里过多掉书袋、抄笔记,我们只想从股市投资者的层面谈谈基于在未来一两年的人工智能发展的大势判断下,中短线层面应该在A股人工智能概念中如何筛选更加有价值或者是至少更加正宗而安全一点的人工智能概念股。
当然,博览研究员将通过尽量详尽而多样地搜集来自各券商专业研究团队、专业科研机构、业内资深人士、有关龙头公司的投资信息等资料,作为对人工智能产业研究的辅助,强化认知来弥补自身专业能力的缺憾,贻笑大方之处还请见谅。

根据技术大牛的分类,人工智能产业在发展上可分为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其中,基础层为算力支撑(AI 芯片、云计算),技术层为算法平台,应用层是AI向各传统行业渗透应用。这三个层面目前都是各大巨头企业投入重金的领域,也是未来最容易诞生独角兽公司,资本市场最容易炒作的方面。
鉴于人工智能技术与当前的整个移动互联网产业具有紧密的技术关联性、承接性——4G技术向5G演化、大数据、物流向智能物联网发展;互联网汽车向无人驾驶升级;机械自动化生产向高度智能化的工业机器人演变 等等之类——博览研究员认为,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未来人工智能产业企业格局(独角兽公司),可能会相当类似于当前互联网产业的格局。
也就是说,如此前的互联网产业般,其中,由于人工智能的基础层和技术层,较大程度受到研发标准的制约(4G时代之前的制造和技术的标准主要以美国企业走在前列,5G时代中国),以及技术攻关的变数影响(谁也难以预料具有革命性的人工智能芯片或智能应用等何时会突破),未来可能仍只会出现数家赢家通吃的巨头公司,龙头公司具有很高的垄断壁垒(比如,像现在谷歌、英特尔、微软等,各自都自自家的领域处于近乎垄断的地位)。
而应用层由于未来可望的应用领域的广泛性,未来大概率将出现最多的各个细分领域的独角兽公司——参照中美两国各自国内当前互联网产业的巨头各家争鸣的情况,未来也会是类似的格局。
我们注意到,目前各大巨头在应用领域方面的尝试都非常广泛(如图),你必须要有足够的脑洞来想象人工智能未来可能潜在的应用领域,可以说是只有只有做不到,没有想不到。但必须要说明的是,
其一,受限于技术制约,目前几乎百分之99的应用尝试,要么还完全还完全只是一个设想,要么还停留在实验室层面还远谈不上实用,所以现在人工智能可以说完全是在炒噱头。各大券商列出的所谓人工智能细分龙头,可以说多数都不靠谱。
正如业内资深的人工智能专家、阿里前CEO卫哲所言,“今天的伪人工智能,至少占了 9成-9成5。今天给到我们的商业计划书,大谈机器学习,在阿里其实很早就谈了。如果机器学习跟 AI 没有区别的话,那就是伪人工智能。我们当年还是看到了很多跟人工智能的区别。说句得罪人的话啊,伪人工智能远远大于真实的。”
其二,相比人工智能产业规划的漫长周期、技术演变的不确定性、应用层面极大的失败概率,股市投资者无疑是非常短视的,对试错成本的容忍度也是非常低的。
所以,在A股遴选投资标的时其实最好只聚焦于少数正处于技术相对成熟、规模化应用前夜、适用普遍性较高的少数领域。这样试错的成本较低,可以避免当先烈。
对此,博览研究员认为,关于遴选A股AI人工智能标的的优先原则,有两个标准:
一是既然人工智能在中国是政府扶持的力量更大。那么政府政策规划中的优先项当然也是最大概率在A股最可能爆发的优先项。
我们看到,在24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 持续释放内需潜力的指导意见》中,官方对“信息消费”内涵界定是这样的:主要包括了生活类(线上线下融合服务、面向文化娱乐的数字创意内容和服务、面向便捷出行的交通旅游服务。);公共服务类(面向居家护理的智慧健康服务、面向便捷就医的在线医疗服务、面向学习培训的在线教育服务、面向利企便民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消费行业类(面向垂直领域的电子商务平台服务,面向信息消费全过程的网络支付、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等支撑服务)和新型信息产品等四个重点建设领域——可以看到,这类消费多数都要以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作为基础。
尤其是其中所谓“新型信息产品消费”,通俗点说就是人工智能产品。意见称,要“升级智能化、高端化、融合化信息产品,重点发展面向消费升级的中高端移动通信终端、可穿戴设备、数字家庭产品等新型信息产品,以及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智能网联汽车、消费级无人机、智能服务机器人等前沿信息产品”——
在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中也自曝了当前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家底”:
在部分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已经实现重要突破。语音识别、视觉识别技术世界领先,自适应自主学习、直觉感知、综合推理、混合智能和群体智能等初步具备跨越发展的能力,中文信息处理、智能监控、生物特征识别、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无人驾驶逐步进入实际应用,人工智能创新创业日益活跃,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加速成长,形成了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独特优势。
博览研究员认为,这两大文件基本上框定了未来几年政策层面对人工智能优先发展的重点支持领域,这几个细分领域也将是未来几年股市人工智能概念主要的炒作方面。
而根据上述两大政策描述,需要规避的人工智能细分领域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缺少重大原创成果,在基础理论、核心算法以及关键设备、高端芯片、重大产品与系统、基础材料、元器件、软件与接口等方面差距较大——当然,思维也需要辩证。如果看到国家在这些弱项方面加大投入的迹象而通过一些技术评估认为未来这些弱项有极大概率改善,那么从股市概念炒作的角度讲,它们的增长空间比上述的优势领域要更加大。
二是既然中美是未来人工智能的两大核心玩家,那么及时追踪中美相关巨头公司的最新技术研发进展和应用成果,则是从市场检验的层面寻找未来最可能的独角兽公司。尤其是对于中美人工智能企业共同都投入了重金的技术领域,更要特别重视。
长城证券指出,通过总结海外科技巨头在过去一年的业绩表现,发现:
1、AI基础层(算力支撑)中,NVIDIA、Mobileye 的AI 芯片盈利持续呈现爆发式增长,Intel耗费巨资并迅速转型AI芯片;亚马逊、微软云计算业务也已引爆。
2、AI技术层而言,算法龙头(Google、IBM)技术底蕴深厚,持续引领AI 时代前沿,并加速各行业数据资源变现;
3、AI 应用层而言,Facebook、苹果的语音/图像/助理等领域盈利模式尚不成熟,但垂直领域蓝海空间巨大。考虑AI 产业链传导效应,AI利用“充足算力来训练大规模数据”最终形成模型并衍生盈利业务,鉴于当前AI 基础层(AI 芯片、云计算等算力支撑)盈利已经爆发。未来AI产业盈利亮点还将传导至应用层。
国海证券研究团队指出,深度学习算法的突破及大数据,云计算一起推动人工智能产业迅速发展,技术方面,AI在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视频分析方面不断取得突破,人脸识别识别率在理想条件下达到99%以上;细分领域方面:AI在金融、医疗、安防、无人驾驶等领域加速落地,智能投顾等应用已经崭露头角,人工智能已经从后端数据分析到前端模式识别全面渗透入日常生活。
国海的统计指出,国内从事人工智能研发的公司主要包括:科大讯飞(认知智能)、思创医惠(AI+医疗)、同花顺(AI+金融)、恒生电子(AI+ 金融)、四维图新(无人驾驶)、东软集团(无人驾驶、AI+医疗)、苏州科达(AI+安防)、工大高新(人脸识别+机器人)。(注:这绝不代表本内参的投资观点,相关个股绝不能作为投资建议!)
阿里前CEO卫哲认为,人工智能的核心不是技术,而是 refreshing data flow (持续的数据流)。未来大部分的人工智能是大公司的天下,因为大公司有数据。但并不意味着初创公司没有机会。人工智能初创企业的机会,就是看能不能找到在美国不依赖苹果、亚马逊、谷歌,在中国不依赖BAT的数据,这时候拼点技术还有机会。像很多医疗、基因的数据,AFG没有,大小企业是平等的。阿里腾讯百度也没有DNA、医疗这样的数据。另外,金融方面的数据,也有可能诞生相对独立的AI公司。
总之,业界的共识是,作为未来发展最为确定的趋势,未来人工智能的潜在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必将持续成为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关注焦点,但就目前各互联网或企业巨头的投资重点来看,主要还只局限于几个。比较而言,除了基于上述两大标准,还要从三个层面来选择:
在基础层面,最关键的是芯片,芯片行业作为产业最上游,是人工智能时代的开路先锋,也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初期率先启动、弹性最大的行业。要关注哪些企业在AI芯片研发上突破较快——目前除了中科院系和华为外,还不确定这方面是否还有其他企业是否已经有突破,未来龙头的变数较大;
在技术层面,要看哪些企业的算法技术更先进、大数据资源的积累和运用更多——这方面显然还是BATJ具有一定先发优势,百度技术进度最快,腾讯和阿里的数据积累最丰富。

在应用层面,则应集中于以下品种:中高端移动通信终端、可穿戴设备、数字家庭产品等新型信息产品,以及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智能网联汽车(现在已经延伸到智能轨道交通车了)、消费级无人机、智能服务机器人等——这方面现在就是百家争鸣了,A股的上市公司很多都涉及,但也需要进一步筛选,有多少是在玩噱头,有多少是真正在搞研发。
博览研究员这里也要提醒注意的是,由于判断标准不一,同时人工智能产业还处于爆发初期存在很多技术和应用变数,不同券商机构对于人工智能概念股的梳理存在很大偏差,投资者需要仔细甄别。尽量选择券商推荐的重合度最高、媒体评论认为龙头地位最明显、股票价格依然相对安全、技术成熟度已经相对较高、在应用层面具有更广泛适用推广性的个股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