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政策*
 查看往期
第2688期 2017-08-25

主编点评

【本期主编】:李捷

同业业务划红线 银行转型提速》没有什么能够阻挡,金融监管机构引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决心与能力。从2016年至今,一行三会开展一系列金融业“控风险”、“去杠杆”行动,矛头直指近年来蓬勃发展的互联网金融、影子银行业务,特别是同业业务、资管业务、通道业务等。

“一行三会加强监管的初衷,一是为了控制影子银行体系中的隐含风险,二是为了改变‘金融空转’与资金‘脱实入虚’的现象。”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张明称。

中国银行业同业业务规模的快速扩张始于2010年。银行同业业务不受存贷比的约束,不需缴纳存款准备金,没有拨备覆盖率指标,且不受拨贷比束缚,因此银行通过同业的方式来变通,从而让资产能有收益。起初,银行同业业务作为短期流动性工具,起着调剂资本头寸、熨平流动性波动的作用。后来,同业已成为中小银行加杠杆重要途径。

“确保同业资产和负债比重控制在10%以内,理财杠杆比例不超过1.4倍”。中国工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易会满23日在一篇文章中对工行提出了自我约束。这是单家银行首次公开对自身的同业业务提出具体的“红线”指标,其尺度也高于监管对行业提出的普遍要求。

10%意味着什么?银监会此前公布的127号文规定,单家商业银行同业融入资金余额不得超过该银行负债总额的三分之一,可见10%的自身要求比监管部门对行业的普遍要求来得严厉。长期从事银行业研究的分析师表示,一般四大行的同业资产和同业负债比重均在10%左右,甚至更低。

金融观察

激战香港市场 金融金钩三种主要生态显现

1_副本.jpg

随着沪港通、深港通的相继开放,港股与A股的联系日益密切,内地投资者有机会投资优质港股。

港交所的数据显示,2016年按交易额计算,港股第一大外地投资者来源是英国(23.1%),第二是内地(21.5%),第三是美国(20.1%)。以成交量计算,内地资金首次超过美国资金。

内地投资者已是机构眼中的“香饽饽”,更引发了内地、香港两地券商的揽客大战。各种揽客策略层出不穷。

自打“港股通”开通后,香港券商就不断推出诱人的佣金优惠活动,吸引内地股民。此前,富途证券在雪球网上开展零佣金式营销,提出若邀请多人开户则享受一定期限免佣优惠。

不过,随着对港股市场的参与日渐深入,单纯佣金优势已经不能满足投资者港股交易的需求,越来越多券商开始着力推出港股增值服务。

8月23日,海通证券收到香港交易所通知,公司获得港股level2行情授权,成为国内首家获得该授权的证券公司。数据显示,海通证券今年上半年港股通交易量有四个月位居行业第一。

Level-2行情素有“短线高手必备工具”之称,是证券交易所发布的实时交易数据,可为投资者提供十档买卖盘、逐笔数据、委托队列等多种升级数据。

海通证券相关负责人表示:“level2行情对港股投资者帮助很大,因为港股一般是延时行情,而level2行情是实时的,且提供十档行情,速度也很快。”

港交所连对普通行情都是收费的,十档行情收费更高,这也是很多券商不提供普通的实时行情的原因。港交所level2行情每人每月要收200港币,普通行情也需每人每月80港币。

业内人士分析,由于港股市场的火热,为抢夺客户和市场资源,券商纷纷通过提供更多增值服务,实现对港股市场的布局。

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内地与香港在金融领域的互联互通内容正更加丰富和深入,哪些中资机构在香港布局?值得重点关注。

梳理了香港市场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细分金融的大致竞争格局后发现,香港已经成为全球金融机构逐鹿的竞技场,其中包括外资、港资和中资三股力量。我们来看下这三种主要生态:

一是中资券商不断崛起,今年上半年在香港新股IPO市场占有率达70%;

二是港资券商在外资和中资的夹缝中生存,经营环境持续恶劣;

三是外资券商陆续撤退,辉煌已成往事。

中资银行在港已经逐步走出初始布局阶段,开始进入发展期。数据显示,香港市场上中资背景银行分支机构的市场占有份额已从2006年的15.6%增至2016年增的32%。业内预测,2017年中资银行在港市场份额或将达到42%,且可能很快超过50%。

此外,保险市场外资寡头垄断市场格局明显,市场占有率前5名中,有4家是外资。

互联网券商港股佣金率超低

新兴的互联网券商是近年在港股市场的一鼓新势力,如富途证券、国都香港、老虎证券等。相比传统券商,互联网券商的经营思维更接近于以用户为中心的模式,业务模式与传统券商也大不同,从互联网企业角度出发,开展证券经纪业务不会增加成本。从信息技术角度出发,不仅不会显着增加服务器数量,而且可以提高服务器利用率。

由于在这个业务上,互联网企业没有其他营业成本。所以这两年,国都证券香港公司通过国都快易互联网证券平台降低成本,以万分之三的超低佣金费率塑造互联网折扣券商的形象,投资者当然喜闻乐见,毕竟节省的佣金是实实在在的收益。(来源:国际金融报 券商中国  中国网

银行业

银行理财必须“双录”销售 饥饿营销能否遏制?

1_副本.jpg

自2017年初央行MPA考核对表外业务增速进行限制,以及对同业理财业务进行规范后,同业理财规模大幅下滑,负债端结构调整成为大多数银行2017年的重要任务。”普益标准研究员魏骥遥表示,随着银行零售端资源投入的增加,零售理财规模迅速扩大,零售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在此前提下,商业银行开启“饥饿营销”。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表示,通过“饥饿营销”,银行营造出一种投资者争相抢购、供不应求的局面,从而激发投资者的消费欲望。银行推出此类产品主要出于两个目的:一是宣传造势,提高关注度。通过“秒杀”等宣传手段,投资者争相抢购,持续关注,能起到很好的推广宣传效果。二是招揽客户,拓宽客户源。如面向新顾客推出的专属理财产品,目标是吸引新顾客,拓展银行业务规模。

不过监管部门整治金融乱象再出重要举措。银监会23日发布《银行业金融机构销售专区录音录像管理暂行规定》(下称《暂行规定》),重拳治理银行业金融机构误导销售、私售“飞单”等金融乱象。

为规范销售市场秩序和银行业金融机构自有理财产品及代销产品销售行为,《暂行规定》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10月20日起实施专区“双录”,即设立销售专区并在销售专区内装配电子系统,对自有理财产品及代销产品销售过程同步录音录像。

中国政法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李爱君教授认为,“双录”实现了理财及代销的销售环节监管无真空,有效保护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暂行规定》还对自助购买作出规范,严禁销售人员在自助终端等电子设备上代客操作购买产品。同时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在自助终端等电子设备中对产品风险信息进行充分披露,同时还应提示消费者如有销售人员介入进行营销推介,则应停止自助终端购买操作,转至销售专区内购买。

此外,《暂行规定》还要求机构设计统一的服务话术标准。话术中至少应包括产品类型、发行机构、风险等级、收益类型、产品匹配度等内容,真实、全面反映产品的性质和特征,不得误导消费者购买与其风险承受能力不相匹配的产品。

董希淼同样表示,银行理财产品不存在绝对的优劣之分,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挑选适合的理财产品,投资者需要从两方面做好准备:一方面,投资者需要明确自身需求,应对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及今后的资金使用情况有清晰的认识,并制定合理的投资预期与目标;另一方面,投资者需要摸清理财产品性质,通过仔细阅读理财产品说明书及合同,或咨询银行工作人员等方式,深入了解不同理财产品的风险及收益情况,摸清不同理财产品的具体特征。“做好这两方面准备后,挑选合适的理财产品就是将自身的需求与理财产品特征进行匹配,寻找最佳投资方案。想在银行理财产品中薅到"真羊毛",投资者挑选最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产品才是关键。”董希淼说。(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上海证券报

同业业务划红线 银行转型提速

1_副本.jpg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金融监管机构引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决心与能力。从2016年至今,一行三会开展一系列金融业“控风险”、“去杠杆”行动,矛头直指近年来蓬勃发展的互联网金融、影子银行业务,特别是同业业务、资管业务、通道业务等。

“一行三会加强监管的初衷,一是为了控制影子银行体系中的隐含风险,二是为了改变‘金融空转’与资金‘脱实入虚’的现象。”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张明称。

中国银行业同业业务规模的快速扩张始于2010年。银行同业业务不受存贷比的约束,不需缴纳存款准备金,没有拨备覆盖率指标,且不受拨贷比束缚,因此银行通过同业的方式来变通,从而让资产能有收益。起初,银行同业业务作为短期流动性工具,起着调剂资本头寸、熨平流动性波动的作用。后来,同业已成为中小银行加杠杆重要途径。

“确保同业资产和负债比重控制在10%以内,理财杠杆比例不超过1.4倍”。中国工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易会满23日在一篇文章中对工行提出了自我约束。这是单家银行首次公开对自身的同业业务提出具体的“红线”指标,其尺度也高于监管对行业提出的普遍要求。

10%意味着什么?银监会此前公布的127号文规定,单家商业银行同业融入资金余额不得超过该银行负债总额的三分之一,可见10%的自身要求比监管部门对行业的普遍要求来得严厉。长期从事银行业研究的分析师表示,一般四大行的同业资产和同业负债比重均在10%左右,甚至更低。

专家和券商分析人士表示,随着监管的升级,银行同业业务的“缩表”还只是刚开始,也意味着银行依赖同业业务快速扩张模式的终结。

在扩张模式受限、金融脱媒加剧等一系列因素冲击下,商业银行尤其是上市银行加快转型步伐。在半年报中,多家商业银行展现了在金融科技方面的布局和野心。

招商银行将金融科技定位为转型下半场的“核动力”,力争打造“金融科技银行”。推动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创新应用,加快金融科技向“网络化、数据化、智能化”目标迈进。该行“摩羯智投”运行半年多以来,7月底规模已突破50亿元。招行按照上一年度税前利润的1%提取专项资金,设立金融科技创新项目基金。同时,加强与外部技术领先公司的交流和合作,积极开展外部新兴技术的探索、研究和引入。

平安银行董事长谢永林表示,平安银行推动零售转型,零售业务对标互联网企业,把握机遇,跳出传统业务发展模式,实现智能化、移动化、社交化、大数据化。

中国银行业协会最新发布的《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2107)》显示,金融科技将改变商业银行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方式,导致其中介功能弱化,重构已有融资格局。

面对金融新需求、新挑战,传统物理网点数量优势及服务方式的吸引力在下降,商业银行必须主动融入金融科技,构建以网络支付为基础、移动支付为主力,实体网点、电话支付、自助终端、微信银行等为辅助、多渠道融合的服务体系,加强金融新供给,对接不同市场主体的金融新需求。(来源:经济观察网  上海证券报  中国证券报

保险业

寿险业备战十一产品新规 两红线踩明

1_副本.jpg

《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产品开发设计行为的通知》(134号文)正式实施的10月1日,是快速返还附加万能险这一主流险种的大限。134号文被称作史上最严新规,到底严到什么程度?证券时报记者从业内了解到,近几个月陆续有寿险公司根据新规申报产品试探监管边界,但是不断有产品被打回。

两条红线不能踩

根据各家公司反馈交流情况,新规之下,有两条红线不能踩:一是产品不能附加万能险账户,也即万能险不能以附加险形式存在;二是年金保险5年内不得返还,5年以后每年返还金额不能超过已交保费的20%。对此要求,各家公司都能遵守。

在这两条基础之上,保险公司又从不同角度入手研发产品,寻找监管边界。第一种是“双主险”的试探。有公司尝试将此前“年金附加万能”形态,改为“年金+万能”双主险形态,这在形式上是可以的,也可能是十一之后的主流产品形式。

试探之二是双主险形态下,有公司试图将年金返还的资金免费进入万能险账户,但该做法没有获得放行条。没有获准的原因也不难理解,如果资金从年金主险账户“畅游”到万能主险账户,如此便利,本质上与“主险附加万能”时无异,相当于绕开了监管规定,万能险账户又成了年金的附加账户。也就是说,当资金从年金账户转入万能险账户时,双主险产品未来要收取手续费。

试探之三是万能险账户资金每年可以数次免费领取,该做法不易通过。此前的万能险具有短期理财属性,可以每年不限次数免费领取一定比例内的资金。根据文件,为了倒逼行业回到万能险本源,引导长期储蓄,以后领取资金,特别是在产品最初一定年限内取出的,或将收取手续费。

快速返还型保险产品将退市

购买过年金险的投资者都知道,此前多家公司设计的该类产品均可以在第一次交费后就可以返还第一笔生存金,甚至有的产品在合同生效第一年就可返还高达保费30%的年金。

以后,类似的事情将被杜绝。保监会今年5月下发的《中国保监会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产品开发设计行为的通知》要求,两全险以及年金险5年之内不得返还,且每年给付或部分领取比例不得超过已交保险费的20%;万能险以及投连险不得以附加险形式存在。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规定的大限时间为10月1日,在该日期前,各保险公司要完成自查整改,对不合规的产品进行下架处理。

多家险企冲保费规模的年金分红险,基本都是主险年金+附加万能账户的形式,“这类产品能快速扩充市场份额,但保障属性并不高,且产品返还期短、金额大,容易造成经营风险。”沈城某合资险企相关负责人说,大量该类产品将于10月1日前退出市场。(来源:沈阳日报  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