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十九大报告里有关于货币政策的“新论述”,彼时再讨论“降准”也不迟!》:博览研究员认为,根据当前中国所处的政治经济环境,此时央行并无在货币政策上有大动作的必要——一方面实体经济运行平稳,既无新周期又没有大的风险;另一方面金融政策“脱虚向实”、货币政策“稳健中性”定调下,已经将字母工具运用得得心应手的央行没有必要在利息和准备金上有大动作。博览研究员倾向于认为,央行是否有大动作还得看十九大报告里面是否有货币政策方面的论述。如果有,那个时候我们再来讨论货币政策的变动问题,条件更成熟。
《在“十九大”之前提“降准”?这哪是“要放水”啊,这是“脑袋进了水”!》:央行更多地采用各种货币政策字母工具进行精准微调,而非像此前若干年那样,采用“降息降准”之类的大开大合的粗糙方式。其目的就是上调市场基准利率中枢,去金融部门杠杆,抑制脱实向虚,驱赶资金进入到实体。同时,央行借用“利率双轨制”在提升金融市场部门利率水平为金融部门去杠杆的同时,又不伤及到实体(实体部门的融资成本不会因此而显著提高)。而从市场和数据的反馈上看,央行新型的货币政策组合拳与其初始目的是相一致的。一方面,金融部门去杠杆出现“钱紧”。这意味着银行与非银之间流动性存在着明显的失衡,非银流动性紧张程度更要远胜于存款性金融机构。另外一方面,从最近公布的社会融资和新增贷款数据来看,实体部门融资规模大幅增长,资金基本都给了实体部门。总之,博览研究员认为,央行在货币政策搞创新,创设并灵活运用这些货币政策字母工具,在温和去金融市场杠杆的同时,做到了尽量不伤及实体经济。而如今在十九大即将召开前期,央行更是不会冒然“降准”(可能引发市场更强烈的波动,并且更可能进一步加剧“脱实向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