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政策*
 查看往期
第2851期 2018-05-02

主编点评

【本期主编】:李捷

资管新规考验的不只是金融机构》4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局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

从5个月前征求意见稿发布至今,这份事关百万亿元资管业务的新规一直备受瞩目。因为资管新规不仅在宏观上关系到国家金融稳定,也与普通投资者的钱袋子密切相关。

据央行有关负责人介绍,资管业务在满足居民财富管理需求、增强金融机构盈利能力、优化社会融资结构、支持实体经济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它们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宏观调控,提高了社会融资成本,影响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加剧了风险的跨行业、跨市场传递。

针对资管业务存在的问题,此次发布的资管新规提出了打破刚兑、规范资管产品投资非标资产、规范资管产品杠杆水平、消除多层嵌套限制通道业务等一系列措施。

其实,资管新规中与普通投资者关系最为直接的莫过于打破刚兑。新规要求资产管理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以净值化管理模式替代之前的预期收益率模式,及时反映收益和风险。出现兑付困难时,金融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垫资兑付。同时,明确刚性兑付的认定及处罚标准,并鼓励社会公众对刚性兑付行为进行投诉举报。

一直以来,对于一些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普通投资者而言,风险与收益相匹配这个基本的规律他们并不熟悉,对此次新规带来的“净值化”概念更是闻所未闻。因为银行理财一直是默认的刚兑产品,保本是其中应有之义。

在存款利率未完全市场化的情况下,为了吸引资金,理财市场成为银行竞争的重要战场,保本和高收益成为竞争的资本。投资者通过购买理财产品,可以轻松获得风险上与存款并无二致、收益上却高出若干倍的投资“福利”。

在“福利”背后,金融机构背负了多少风险,市场如何扭曲,资源如何错配,相关分析多如牛毛。但处于刚兑“保护”下的投资者,真的不用为此买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