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名称: 如何提振市场信心?
报告类型: 宏观经济研究
报告日期: 20240123
研究员: 蒋飞
【内容摘要】
截止1月23日,今年以来上证指数已经下跌6.86%,沪深300指数下跌5.81%,延续了2023年8月以来的下跌趋势。A股的走势可能与实体经济变化相关。2023年11月,工业企业利润累计增速为-4.4%,降幅正在收窄。12月制造业PMI指数降至49,连续三个月下滑,补库周期开启并不顺利。M1同比增速下降至1.3%历史较低水平,表明企业投资意愿较低,全社会的需求仍较为低迷。中国出口增速已经连续五个月回升,并且最近两个月回正。从实体经济的多个指标来看,工业企业利润降幅收窄,出口增速回升是经济转暖的信号,M1同比和制造业PMI低位是经济转弱的信号,多重信号下A股却持续下跌,可能反应了市场信心不足。
2023年中国GDP实现了5.2%的增长。虽然有一定去年低基数的原因,但依然说明中国经济仍能保持稳定的增长势头。2024年市场普遍预计能继续达到5%甚至以上的增长,但对于如何实现,投资者可能存在疑惑。我们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配合》中提到,宏观调控组合大概率下仍是双扩张:财政支出加码和货币政策持续降息。理论上的逻辑投资者普遍都能理解,但实践中能否兑现是决定信心的关键因素。
要想提振市场信心,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首先要遵循场规律,遵循经济规律。解决中国经济增长和市场信心问题,必须持续激发经济内生活力。其次要剖析问题,找到问题本质。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困扰,既有新旧模式还在转换的原因,也有高杠杆高债务反噬效应出现的作用。解决问题的方法既要考虑到短期稳增长的要求,又要考虑到长期控风险的要求。因此“在发展中解决问题”仍是稳妥得当的方法。最后塑造平衡机制,防止极端情况出现。市场信心的不足,一部分是政策预期未兑现所导致。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时,投资者普遍预期降息降准会陆续出台,但自去年四季度以来货币政策调控信号有所减少。另一部分是实体经济需求有待提振,这就需要财政支出加码,增加政府需求,防止出现去库存的同时去产能。政策层面在机制上更加灵活和有效,投资者能感受到政策的效果,经济不但可以企稳回升,股票市场也可能底反弹。
二十大三中全会即将召开。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持续注入强大动力。”新一轮的深化改革措施即将推出。我们认为“市场化和法治化”等方面或将是新一轮改革的重点。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不及预期;房地产市场调整;地方化债压力;市场信心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