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名称: 美日主权信用震荡,国内市场仍在混沌期——周度策略行业配置观点
报告类型: 投资策略研究
报告日期: 20250523
研究员: 汪毅,王正洁
【内容摘要】
一周热点事件复盘:美国和日本主权信用动荡,业绩披露期过后国内权益市场进入混沌期。本周(2025年5月19日-2025年5月23日)本周A股总体行情维持震荡状态,市场情绪偏谨慎。上证指数周跌0.57%,深证成指周跌0.46%,创业板指周跌0.88%,万得全A周涨0.29%,全市场日均成交额1.17万亿元。板块风格上,红利与消费板块轮动特征显著:贵金属、医药生物、家电、汽车、煤炭等板块领涨,其中医药板块受创新药交易金额创新高的提振;而航运港口、游戏、计算机等成长板块回调,主因外部关税政策扰动及市场对科技赛道估值压力的担忧。
美日主权信用动荡加剧市场紧缩压力。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与美债、日债同步走弱,正加剧全球流动性紧缩压力。穆迪下调美国评级后,美债收益率飙升,叠加日本央行缩减购债规模,日债长端利率升至1.5%以上,两者共同暴露了全球核心主权债务的脆弱性。美债作为全球资产定价的“锚”,其信用弱化导致投资者对美元资产的风险溢价要求上升,推高全球融资成本,而日本作为关键融资货币国,其国债流动性收缩进一步放大了美元资产的抛售压力。伴随市场对于美国主权信用的质疑,资金可能会加速撤离美债市场,转向黄金和多元化储备资产,而新兴经济体则会面临外债偿付压力与资本流出风险,因此短期内,在科技产业无重大催化的条件下,A股科技板块可能处于内部热点频繁轮动但整体缺乏向上动能的状态。
在美日主权信用动荡的背景下,中国资产的战略价值凸显。经济基本面角度来说,内需政策发力与国内AI产业链资本投入保持增速为市场提供增长动能,对冲外部波动。另外我们也要看到,经历此前的一轮化债,中国财政虽然承压但是相比与美国和日本,仍然是较为健康的状态,美联储降息预期延后背景下,中国货币政策空间相对充裕,且财政发力与产业升级形成结构性机会。此外,美元信用弱化加速人民币资产国际化进程,黄金、人民币计价债券及港股中的高股息资产成为避险资金的重要配置方向。长期看,中国资产在全球资本再平衡中的重估逻辑明确,有望成为动荡周期中的“避风港”。
(一)创新药:技术突破+临床价值兑现,中国创新药进入全球第一梯队。近期A股创新药板块迎来战略配置窗口,全球药价管控趋严背景下,中国创新药凭借高性价比优势加速融入国际产业链,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倒逼跨国药企转向成本效益更优的中国创新资产,辉瑞60.5亿美元重注三生制药PD-1/VEGF双抗印证该趋势;同时中国在双抗/ADC等前沿领域实现技术突破,三生SSGJ-707、康方AK112等产品临床数据比肩国际巨头,叠加License-out交易量价齐升(如三生创纪录12.5亿首付)大幅改善企业现金流预期,而板块估值仍处近五年低位,随着ASCO数据披露、海外临床推进及BD红利持续释放,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创新药企有望迎来估值重塑。
(二)银行:在宏观环境与政策导向共振下持续得到强化。结合近期全球市场风险偏好走低,银行股高股息属性及低估值优势成为险资、社保等长期资金的避险优选,而公募新规推动基金配置向业绩基准权重靠拢,增量资金驱动估值修复。短期看,板块兼具防御属性与顺周期弹性(经济回暖带动信贷需求),作为底仓配置角度,比较值得关注。
风险提示:宏观调控政策见效缓慢、美国信用加速暴雷、地缘政治冲突、消费复苏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