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名称: 再议中国潜在经济增速
报告类型: 宏观经济研究
报告日期: 20231018
研究员: 蒋飞
【内容摘要】
核心观点:
我们在2022年11月发布的《中国潜在经济增速初探》中,采用C-D生产函数模型,带入1978-2021年数据,测算的劳动弹性系数β(即劳动收入份额)与收入法GDP中劳动收入份额差距较大,也比部分研究机构测算结果更低。我们认为主要可能是采用了“全社会就业人员数”大致代替劳动投入量,这一点可能会导致测算结果低估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本文我们参考盛来运等(2018)中的做法,使用收入水平作为劳动时间的替代变量,以“就业人员数量x劳动收入因子”代替劳动投入量,测算出劳动收入份额β大幅升至0.50,与收入法GDP中的劳动者报酬占比(1992-2020年平均约为0.51)较为接近。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劳动投入量增长明显快于劳动人数增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劳动收入因子中已经含有就业结构转变、劳动效率乃至技术因素等的影响。我们认为尽管用此法能够测得一个较为合理的劳动收入份额β,但同时也可能干扰对全要素生产率(TFP)的估计。因此,选择非农产业劳动人数作为劳动投入量可能是一个较好的方式。
另外,在处理劳动收入数据的同时,我们注意到1978年至今,农业收入水平和非农产业收入水平的实际增速都有较明显的分段,指向2002-2004年间,我国跨过刘易斯拐点。1978年-2001年农业与非农产业收入增速波动较大,且均值相对较低;2002年后两者趋于稳定,且中枢上行,表现出刘易斯转折点到来的典型特征。实际上从2004年开始,沿海地区出现“民工荒”现象,随后更在全国范围内蔓延开来,演变为普遍性的劳动力短缺。而这启示我们,在分析劳动、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时候应该分时段考虑。
我们以平滑处理后的非农产业劳动人数作为劳动投入,其余核心假设基本不变;同时以2004年为界,将1978年至2022年的数据分成两阶段,带入模型测算各阶段的资本收入份额α与劳动收入份额β。结果显示2004至今的阶段β明显提升,进一步表明2004年以后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基本全部转移到非农产业,我国经济增长中的劳动收入份额已明显提高。
我们结合2004-1978年的α、β值,重新测算得出2022-2030年潜在经济增长率。预测结果显示,“十四五”期间,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可能在4.7%-5.2%,2023年、2024年分别为5.1%和4.9%,这一潜在增速偏低。
我们认为要维持经济较高速增长,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维持TFP高速增长。但反观过去几年,我国TFP一直处于相对较低速度。当前中国经济转型进入关键时期,面临着从粗放到精细,从债务推动到技术推动的重大转变。我们认为当务之急就是加快改革步伐,在制度层面释放更多生产率。
风险提示:潜在经济增速测算可能存在误差;未来经济潜在增速的测算存在较多假设变量,假设变量可能与实际数值不符的风险;国内宏观经济政策不及预期;信用事件集中爆发。